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9月23日,66颗重681千克的铱卫星将全部在太空低轨道落座,形成一个可提供全球性的话音、数据、传真和传呼服务的卫星通信网。美国新一代的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将为航天飞机、阿尔法空间站和低轨道的不载人航天器提供通信服务。五花八门的通信卫星  相似文献   

2.
在加紧空间站硬件制造的同时,俄罗斯正在“以人为本”,研制宇航员太空行走安全装置。这种微型的独立机动装置名叫USK,与美国航天飞机上出舱行走用的安全装置很类似。在宇航员进行出舱工作时,一旦系绳断裂,或宇航员搁浅、漂移时USK将会派上用场,因此有人也把这种装置称为“太空救生艇” USK由俄罗斯能源科学联合体属下的星辰宇航服制造厂研制,重40千克,使用时扣在“奥兰”宇航服的外面。它采用2组共8个加压充气小火箭来控制,每个小火箭可产生500克的推力,一台计算机系统  相似文献   

3.
金鑫  魏凯  周非  宋永生 《国际太空》2016,(12):24-25
2016年11月10日7:42,长征-11 Y2固体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是继2015年9月25日长征-11火箭首飞成功后正式执行应用发射。此次发射以“一箭五星”的形式成功将首颗“脉冲星试验卫星”、2颗30千克级皮纳-2卫星、1颗3千克级丽水-1试验卫星和1颗10千克级潇湘-1试验卫星高精度送入太空。目前,5颗卫星运行状态良好,正按计划开展相关的空间试验和卫星应用。  相似文献   

4.
航天服是航天员升空与返回时为防止事故而穿着的服装,例如在升空发生事故.航天员即使被抛到真空的宇宙中,航天服中氧气瓶中的氧气可供航天员使用几十分钟.且具有防寒隔离功效。为此,航天服具有气密性,头部与手腕的转动均不会漏气.这样一来就使航天服的穿脱非常费劲。日本航天员毛利卫说.穿航天服是很辛苦的,头部艰难套入,又很重.航天服重20-30千克,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进入太空前,狗狗、猴子、猩猩、白鼠等动物便已开始为我们"试水"。上世纪50年代,为了评估太空低引力和发射时的重力加速度对生物体的影响,前苏联科学家专门为狗狗航天员制造了加压航天服,用于在实验中保护它们的生命安全。发射过程中,狗狗航天员穿上现在看起来非常简陋的航天服,而后放入火箭发射,进入距地面80千米的太空边缘,最后  相似文献   

6.
紫晓 《太空探索》2003,(11):30-31
神舟五号航天员航天服什么样? 紫晓 我国航天员目前由于没有太空行走的任务,因此,神舟五号航天员这次飞行没有穿舱外航天服,而只穿防护救生服,即舱内航天服。我国的航天服是白色的,局部镶有兰边,航天服的心脏部位安装了一个可以转动的圆形按钮,其作用是调节衣服内的压力、温度和湿度。上衣的左下部位有两根导管,与氧气和二氧化碳气瓶相连接,右下部有一根导管,与通信系统相连接。除了头盔和手套,整个航天服的材料均采用一种特殊的高强度涤纶,其性能完全能够满足执行任务期间的要求。航天服在胸前开了一个“v”字形状的拉链,是供穿航天服时使用的,航天员在穿航天服的时候,先要拉开拉链,将腿伸进去,再穿上身,整个过程10分钟即可完成,非常方便。整个航天服重10千克。比外国的要轻便。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12月22日3时22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发射升空,它将从太空监测全球各国二氧化碳排放,为中国节能减排等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撑。这一卫星的成功发射使中国继日本和美国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从太空监测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在未来3年中,这颗620千克重的碳卫星将在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上,每16天对地球进行一次全面"体检",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8.
舱外航天服(上)13.航天员太空行走为什么要穿舱外航天服?舱外航天服与舱内航天服有何不同?航天员在太空中行走,由于太空环境非常恶劣,不仅有高真空、缺氧、极度的温度变化和可怕的宇宙辐射,而且还有太  相似文献   

9.
航天简讯     
日本展示HOPE航天飞机试验样机8月11日,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在宇都宫展示了它的无人驾驶航天飞机HOPE的试验样机。这种被称为“自动着陆样机”(ALFLEX)的飞行器拟于明年初在澳大利亚伍麦拉火箭发射场进行大约20次飞行试验中的第一次。ALELEX的航空动力学同拟议中的HOPE航天飞机相似,长6.1米,重760千克。日本计划在21世纪初用H-2火箭发射HOPE航天飞机。(旁征)专为和平号航天员举办的太空艺术展美国人伍兹打算向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运送20件左右的艺术品,为那里的航天员举办首次太空艺术…  相似文献   

10.
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 在神七任务中,航天员将首次身穿国产舱外航天服漫步太空。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听他将舱外航天服其中的“玄机”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11.
金兑 《太空探索》2003,(10):4-7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从拜科努尔 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这颗卫星重83.6千克,向地面发回“噼噼啪啪”的无线电发报声,叩开了进入太空的大门。从此人类活动进入宇宙空间,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F196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个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在太空停留108分钟,环绕地球飞行一圈后返回地面,人类进入载人航天的新阶段。1963年6月6日,苏联东方6号飞船把世界第一个女航天员瓦莲金娜·捷列什科娃载上太空轨道,绕地球飞行48圈,3天后安全返回地面。迄今已有40名女航天员进入太空…  相似文献   

12.
每期十星     
《太空探索》1996,(4):25-27
△“先驱者6”号探测器 美国航宇局1965年12月16日发射,重65.3千克,在绕太阳飞行的轨道上对太阳风、太阳磁场等进行探测,研究行星际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3.
《太空探索》2012,(1):2
<正>2011年12月21日,国际空间站新考察组搭乘俄"联盟"TMA-03M载人飞船升空,12月23日与国际空间站对接,作为第30/31考察组执行为期半年的太空任务。考察组的3名航天员分别是俄罗斯的奥列格·科诺年科、美国的唐纳德·佩蒂特以及欧洲空间局的荷兰人安德烈凯珀斯。为凯珀斯准备的10千克"老阿姆斯特丹"奶酪分为两次送往国际空间站,每次5千克。  相似文献   

14.
每期十星     
△直播卫星—1 美国第一颗直接广播卫星。1993年12月18日“阿里安44L”火箭发射,属于美国直播服务公司,为休斯公司研制的HS601型卫星,在轨重1725千克,其中有16个转发器功率达120瓦,卫星寿命12年。  相似文献   

15.
日本政府和有关公司为能经常地到太空进行科学实验,现正研制第一颗称为“空间飞行器装置”(SFU)的可回收可重复使用的科学实验卫星。这颗卫星计划在1994年由第三枚H-2型运载火箭发射,运行6个月左右之后由美国的航天飞机回收。SFU可以在太空进行各种试验,特别是在材料实验方面将  相似文献   

16.
北京时间2006年11月23日上午8时57分,国际空间站的飞行工程师、俄罗斯航天员秋林从空间站上成功地将一个高尔夫球击入地球轨道。此次太空高尔夫表演吸引了世界众多航天迷和高尔夫球迷的目光。本次太空行走是2006年9月第14宇航组进驻国际空间站以来的首次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秋林及其搭档洛佩斯·阿莱格里亚来说,这分别是他们的第4和第6次太空“漫步”。太空挥杆23日这天上午,秋林及其同伴美国航天员洛佩斯·阿莱格里亚身着130千克的俄制“海鹰”航天服从空间站“走”了出来,在失重状态下,他们的动作显得有些迟缓。空间站外部的摄像机记录下了…  相似文献   

17.
事件回放:舰载导弹打下太空间谍 北京时间2008年2月21日10:26,装备有"宙斯盾"反导弹防卫系统的美国伊利湖号巡洋舰发射的1枚标准-3导弹,击中了在太平洋上空208千米、飞行速度超过每小时2.74万千米的一颗美国失控侦察卫星.据美国国防部官员表示,陆地、空中和海上监测网络,以及位于太空的感应装置证实,卫星燃料箱已被击中,而且爆炸相当彻底,迄今还未发现有大过橄榄球的碎片.  相似文献   

18.
广角镜     
台湾第一颗卫星升空 1999年1月26日下午7点34分,台湾的第一颗卫星“中华卫星一号”(见下图)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美国“雅典娜”火箭将其送入了倾角为35度,离地600千米的圆轨道。 这颗卫星重401千克,肩负着通信、电离层电浆电动效应(日地物理)及海洋水色照相三项科学实验任务,  相似文献   

19.
波音一次性运载系统公司的德尔它4H/4050H重型运载火箭2004年12月21日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进行了首次鉴定飞行。但由于火箭第一级推进系统过旱关机,重5993千克的“验证星”模拟有效载荷(又称“重型运载器实用发射业务验证有效载荷”,即HLVOLSDP)以及由新墨西哥州立大学、亚利桑那纠1立大学和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共同研制的各重15千克的技术试验卫星“三角星”(3CSat)1和2都未能进入轨道。  相似文献   

20.
江山 《太空探索》2014,(6):16-16
4月30日,开展有效载荷搭载业务的美国太空飞行有限公司宣布已安排好其首艘“搬运工”太空拖船的发射事宜,但未透露要使用的火箭。这艘拖船将在2015年下半年发射,届时将把1200千克的用户卫星有效载荷部署到低地轨道。该公司说,“搬运工”此次首飞将被送入一条太阳同步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