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对民航安全专业人才的产业需求主要分为两部分:民航安全科研人才需求和民航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性人才需求。2008年中国民航全面实施安全管理体系(SMS),其核心内容引入民航系统安全管理及应用课程。而该课程既是民航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核心的课程之一,也是民航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应聘招聘单位主要面试的科目之一。为满足培养民航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课程组建设,不仅能使教师具备符合民航安全管理及应用的  相似文献   

2.
安全是民航发展的生命线,是民航工作的永恒主题。而人是安全生产的主体,保证安全的决定性因素。确保飞行安全,必须高度重视人为因素的作用,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克服人的弱点。那么,人为因素在飞行安全中的作用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人为因素在安全中的作用对进一步做好飞行安全工作有哪些启示?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一、人是飞行安全的决定性因素航空是一个复杂系统,保证飞行安全,要求保证正常运行的大批人员和机械要素密切配合。民航的安全飞行是在人、机和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实…  相似文献   

3.
1999年5月中国民航总局正式颁发了《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并按照国际民航组织(ICAO)的规定开始对航空公司开展运行合格审定。航空公司也开始建立并不断完善自己的运行手册,并按运行手册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实施运行。这标志着中国民航的安全管理发生重大转折,由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科学管理使航空公司的安全运行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为安全关口的前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众所周知,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民用航空安全已进入人为因素时期,人为因素已成为影响航空安全的主要因素。然而,大量事件调查发现,绝大多…  相似文献   

4.
民航航行情报与飞行安全关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民航飞行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影响飞行安全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飞行安全管理因素、航行情报因素、航空气象因素和人为因素。在这些影响因素中,航行情报对飞行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论是军用飞机还是民航客机,都是航行情报为其保驾护航。本文介绍了航行情报和航行情报服务工作的内容.阐述了航行情报在组织飞行实施各阶段中的作用以及航行情报室对飞行安全所起的作用,并展望了航行情报服务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军民航防相撞都是空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对保障空管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本刊2003年第11期刊发的《民航管制员看军民航防相撞》一文从民航角度探讨关于防相撞的问题,本文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再次把这个问题摆在讨论的桌面上来。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我国民航业的快速发展,行业安全运行压力不断增大。为了缓解安全压力,我国民航业不断研究和借鉴欧美民航强国安全管理经验,各种安全管理理念被逐步引入民航运行管理,从最早的机械原因管理,到人为因素管理,到今天的组织管理和系统管理理念,从对个体的事故或事故征候的剖析,逐步转移到注重众多的无后果违章事件的分析和总结。本文将从空管管制的角  相似文献   

7.
正交通运输(民航运输管理方向)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民用航空发展需求的,能够系统掌握民航运行技术与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民航运输组织、运行、管理能力,能够在航空运输运行与运营管理方面从事航空公司运行管理、机场现场指挥、航空运输生产计划、民航客货运输管  相似文献   

8.
在“空管安全人为因素”的研究中,管理因素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而班组人员的搭配、管制排班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在对民航安全影响因素的调查中,50%以上的人提到“排班不科学、管制员超时工作或疲劳工作”因素。但是,如何排班解决问题,做到科学、公平、合理,却鲜有解决方案。随着管制队伍日渐庞大,人工排班的不合理现象越来越突出,势必影响空管安全,因此利用计算机辅助完成管制排班工作成为一项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9.
航空安全中人的因素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导致航空事故的因素 近10年全球民航运输飞行事故率大约为百万分之一(10-6),这相当于一位旅客每天乘坐一个航班,平均约2740年会遭遇一次空难。我国民航同期的事故率大约是全球民航事故率的1/4。尽管这已经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人们仍然不懈追求更高的目标。从微观角度而言,事故的发生可以防范,但从宏观角度而言,事故的发生又不可避免。威胁民航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不可抗拒因素、技术滞后于需求、资源受限、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需求、民航需求、民航学院自身的需求出发,分层次论述了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民航科技发展的特点,指出了民航跨世纪高层次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最后,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着重从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培养民航跨世纪高层次人才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民航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安全管理人才提出了特别的要求。本文从我国民航的安全管理体系入手,分析了民航安全管理人才的分布、现状和需求,以及解决民航安全管理人才短缺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民航安全,包括飞行安全和空防安全,具有公共属性,属于社会安全领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三新一高”的宏观发展要求下,本文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结合民航安检多年从业经验,着眼民航空防安全管理,从风险分级防控角度,尝试探讨新形势下民航安检高质量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正>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安全从业人员的良好工作作风是促进民航安全生产、实现民航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行业发生的高风险严重事件中,人为因素导致的事件占比达82%,其中机组原因占比更是高达78%,而大部分事件中都暴露出工作作风问题。为此,民航局近年来针对各类一线安全从业人员持续开展工作作风管理(以下简称“作风管理”),  相似文献   

14.
<正>为了解飞行员压力状况与人格的关系,并采取相应管理措施提供实践依据。采用压力和人格问卷,对南方航空、东方航空、四川航空126名民航飞行员进行问卷调查,得出飞行员工作压力最大;其次为婚姻压力、人际压力和身体压力,生活压力最小;总体压力与不同人格维度相关的结果。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民航飞行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研究者们对引起飞行安全的最关键因素——人为因素的相关研究开始逐渐被重视。据统计,人为因素导致的飞行安全事故占70%,其中心理因素是构成人为因素的主要部分。有研究表明民航飞行员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国内一般成人常模。  相似文献   

15.
<正>航空安全是民航运输业的永恒话题,尤其是飞行安全,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07年开始,中国民航在保持良好安全记录的基础上,建立了有效的安全管理理念和体系,各航空公司也建立了自身的安全管理体系(SMS),确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以保障中国民航的安全生产运行能够持续发展。《关于“十四五”期间深化民航改革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民航强国战略目标为引领,  相似文献   

16.
李娜  高锋 《民航学报》2022,(S1):31-34
《民航客舱服务》是空乘专业的核心课程。随着新冠疫情防控的常态化,该课程需要在教学上做出调整。文章结合课程属性和民航环境的背景,从教学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列举了后疫情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新模式,旨在将每个教学环节与企业及岗位对接,达到教学与行业现状同步,培养能够适应时代变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为客舱提供优质服务的空乘专业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正>本文通过介绍国际民航组织普遍安全监督审计计划(USOAP)审计的历史、发展及现状、我国的适航规章体系,对比《国际民航公约》附件6与我国民航运行规章的适用范围、仪表设备及维修管理要求的符合性等内容,分析国内部分航空公司主力机队对国际民航组织(ICAO)持续适航管理要求的符合性及不符合原因,提出对我国民航适航规章体系和适航管理方面的建议,旨在探讨《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CCAR-121部)持续适航部分对《国际民航公约》附件6的吻合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影响民航运输燃油消耗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从提高飞机自身性能、加强机务工程保障、增强运行系统的控制与管理、减少人为因素影响四个方面论述了降低油耗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推动全球未来空管系统的发展,国际民航组织先后制定了《全球空中交通管理运行概念》、《全球空中航行计划》、《全球空管系统需求手册》和《全球航行系统绩效手册》等纲领性文件,确定了未来全球空管系统的发展方向。为了进一步细化未来全球空管系统在飞行和流量信息方面的运行和数据需求,国际民航组织航行委员会下辖的空中交通管理需求和绩效专家组(ATM RPP)经过数年的酝酿,提出了一个可替代现有国际民航组织飞行计划的机制——协作环境下飞行和流量信息(FF-ICE)概念。该概念对包括军民航在内的空中交通管理单位的需求作了通盘考虑,重点放在了飞行和流量信息的数据交换、数据共享、数据完整性和数据保密等  相似文献   

20.
民航飞行员安全意识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航飞行员职业安全意识是民航飞行员对飞行活动中的人、物或环境免受危害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心理过程的总和,包括安全认知、安全情感和安全意志三个维度。民航飞行员安全意识的影响因素一般有个人因素、管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培养民航飞行员安全意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理性灌输、制度约束、个别疏导、趣味吸引、典型引路和活动促进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