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中国宇航学会邀请,美国航天员卢杰博士及夫人于2006年10月21~29日来华访问”~~  相似文献   

2.
空天瞭望     
《中国航天》2003,(6):43-45
国际空间站完成交接班 4月26日,俄罗斯联盟FG型运载火箭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联盟TMA-2载人飞船,将美籍华裔宇航员卢杰(爱德华·卢)和俄罗斯宇航员尤里·马连琴科送往国际空间站,以作为第7长期机组接替因哥伦比亚号失事而滞留在站上的3名第6长期机组宇航员。此次发射是今年2月哥伦比亚号失事后世界上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美国宇航员首次乘坐俄飞船上天(此前曾有美国人蒂托乘联盟号飞船上天旅游)。2天后,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卢杰和马连琴科将在空间站上进行15  相似文献   

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换个角度去看我们熟悉的东西,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风景。国际空间站的失重环境,给航天员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可以随心所欲地以不同视角审视自己的太空家园。卢杰在太空日记中讲述了自己的奇妙体验。  相似文献   

4.
永健 《航天员》2012,(2):28-32
浩瀚苍茫的太空,不仅是科学家们的天地,也是一些“小科学家”的用武之地。在航天飞机或国际空间站上进行的太空实验中,也凝聚了这些小科学家们的创意、心血和汗水。他们是一些太空实验方案的设计者、实施者或参与者,更是太空实验的受益者。那么,小科学家们的太空实验是如何选拔出来的?进行小学生的太空实验要具备哪些条件?如何实施这些实验呢?这些,都是人们关心的问题。本文将通过一些实例,使您对这方面有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拍摄照片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是照片主角、摄影师。技术不是很专业,对照片要求不高的我们可以随意地用传统相机或相对比较方便的数码相机甚至是手机来进行拍摄。但是,在遥远的太空,在以每小时28967.4千米的速度飞行的国际空间站上,航天员是如何拍摄照片呢?卢杰在他的太空日记中讲述了空间站上的拍照设备,以及他所掌握的不同于地面的拍摄技巧。  相似文献   

6.
晓青 《航天员》2013,(6):48-50
是美国科学家和航天员,也是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印度裔女性。2003年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她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但作为一名女性科学家和航天员,乔拉的事迹激励了更多的年轻人特别是女性,立志于航天事业。  相似文献   

7.
《航天器工程》2012,21(4):72-72
据新华网2012年7月12日消息,美国科学家利用“哈勃”空间望远镜发现了冥王星的第5颗卫星,它也是至今发现的最小的冥王星卫星。新发现的这颗卫星被称为P5,目前还没有正式命名,虽然通过“哈勃”望远镜只能看到一个淡淡的斑点,但据科学家估计,这颗小卫星的直径约为9~24km。  相似文献   

8.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7,16(3):77-77
2007年5月4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美国NASA火星车项目科学家的研究报告,称勇气号火星车在火星一处名为“本垒板”的区域发现了火山喷发的证据。“本垒板”是科学家以棒球术语命名的一处火山分层基岩区域。  相似文献   

9.
朱毅麟 《航天》2011,(11):54-57
初识大师风采 最初知道钱学森,可以回溯到66年前我的少年时代,那时我在南京上初中。一天,在国民政府的《中央日报》上读到一条消息称,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参与V-2飞弹……云云。从那以后,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名字就留在了我的心中。  相似文献   

10.
黎成龙 《航天》2009,(11):46-47
上述情形说明,时间是不好面对的“东西”。不仅如此,与其他“东西”不同,至今没有如何对待和使用时间的任何规范,即使在科学家中也随心所欲。  相似文献   

11.
《航天员》2007,(1)
进入太空是每位航天员的梦想,但并不是所有的航天员都能够如愿以偿,因为发射次数和运载人数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很多航天员甚至一生都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航天员非常珍惜每次飞行机会。在飞行任务期间,大部分航天员都喜欢在工作之余写太空日记,记录自己的工作、生活、感受和经历等。有些航天员一直珍藏着自己的太空日记,没有向公众展示,有些航天员则建立博客,在博客上写太空日记,让"粉丝"们能在第一时间分享他们的太空体验。华裔航天员卢杰博士,在执行国际空间站第7长期考察团任务期间,写了很多精彩的太空日记。我们刊载其部分,让读者体验航天员的太空生活。以下是他的日记内容:  相似文献   

12.
蒋迅 《航天员》2014,(4):44-47
随着载人航天的进一步拓展,太空科学实验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科学家航天员则是承担并执行这些太空科学实验的重要角色。在此,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3.
司马杭仁 《航天》2009,(3):46-48
木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并有很多卫星,很像是一个微型的太阳系,故科学家认为,了解它有助于揭开行星系统的起源之谜,找到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模型。  相似文献   

14.
航天科技四元勋获杰出科学家奖8月22日,功勋卓著、德高望重、被人们尊称为航天四老的任新民、梁守、屠守锷、黄纬禄喜接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重奖。颁奖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芳菲园举行。国务院总理李鹏向十位杰出科学家颁发了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证...  相似文献   

15.
杨建 《航天》2012,(1):12-13
2011年11月24日,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提供大力支持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第十期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本期的主题是“苍穹飞吻——认识中国的太空家园”。  相似文献   

16.
将机器人送入太空,抓住一颗小行星,然后把它带回地球轨道。这听起来是一个相当疯狂的计划,但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不久前对此进行了非常认真的讨论。在那次为期4天的研讨会上,各位专家研究了捕捉近地小行星至地球轨道,让其在未来充当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一个基地的可行性以及必要的条件。科学家们所设想的这一计划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按照目前人类所拥有的科学技术,应该能够在10年之内将此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7.
前哨 《航天》2009,(2):32-35
未来航天员在天上吃什么?不是西洋大餐,也不是风味小吃,更不是山珍海味,而是昆虫。昆虫作为人类的营养食品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不过人类的营养食品并不只是昆虫,还有其他很多可供选择,但为什么科学家只选昆虫?  相似文献   

18.
尹怀勤 《航天》2010,(9):42-45
2009年11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科学家理查德。格林伯格研究发现,目前木卫二的海洋中至少应该存活300万吨似鱼复杂生物。这将13年前美国科学家们提出的木卫二生命假说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一研究成果已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2009年度十大太空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19.
曾供职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哈佛大学科学家巴特在8月21日出版的美《原子科学家公报》上撰文指出,美海军2月份用导弹击毁USA-193失效间谍卫星的做法没有必要。巴特根据《信息自由法》提出请求,得到了航空航天局对该卫星再入会带来的威胁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20.
雨水 《航天》2009,(12):58-59
2009年10月31日上午,得知钱老去世的消息,非常震惊,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钱老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为中国航天科技事业鞠躬尽瘁,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