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以某涡扇发动机的过渡态性能模拟为研究对象 ,建立了过渡过程中零部件与气流之间的不稳定热交换、由于热交换引起的间隙变化以及引起的部件效率变化的数学模型 ,并且将此模型引入面向对象的航空涡扇发动机过渡过程性能模拟程序的框架中。通过计算分析 ,零部件与气流之间的热交换对发动机过渡过程性能有显著影响 ;过渡过程叶尖间隙的变化引起的部件效率损失是不容忽视的。上述模型的建立将有效的提高涡扇发动机过渡过程性能模拟程序的精度  相似文献   

2.
某涡扇发动机过渡过程仿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采用部件法建立了某型涡扇发动机加速过程动态模型,并对不同加速供油量下发动机的加速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了其对发动机性能参数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喷口面积调节对发动机加速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较为符合实际情况,可以作为该型发动机加速过程控制的模型。   相似文献   

3.
王进  林宏镇 《推进技术》2003,24(1):9-11
为研究可变喷管调节规律对涡扇发动机加速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基于某型涡扇发动机变几何部件特性,应用变比热容方法建立了发动机加速动态仿真模型,针对不同的喷管调节方案对发动机加速性和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仿真模型不仅可用于可变喷管涡扇发动机加速过程的加速性及稳定性预测,也可用于可变喷管涡扇发动机加速过程喷管调节规律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4.
改善双轴发动机加速性的变喷管调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发动机各部件特性,应用流动参数变化热容计算方法对某型双轴发动机加速过程进行了数值分析。发展了一种双层迭代方法,成功地模拟了变喷管喉道面积对发动机加速性的影响,并初步给出了改善发动机加速性的变喷管调节方案。  相似文献   

5.
基于逐级叠加法的航空发动机起动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向华  郑绪生 《航空学报》2005,26(5):540-544
建立起动过程数学模型的主要困难在于缺少发动机低转速部件特性。提出一种逐级叠加与试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计算低转速部件特性,并综合考虑了燃烧室效率变化和部件的热惯性对起动过程的影响,成功地把发动机慢车以上的部件法建模应用到发动机起动过程的性能模拟。通过对某型涡轴发动机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的对比表明,这种低转速部件特性的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精度,建立的起动模型可满足研究起动供油规律及估算起动性能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燃油泵加速调节器的功能是在某型航空发动机加速时控制加速供油量,其调节规律直接影响发动机加速性的调整。根据加速供油量与加速活门前燃油压力的对应关系,推导出了影响加速供油量的主要因素,并通过对加速活门进行受力分析,分别得出了调整钉、放气嘴与加速活门前燃油压力以及加速供油量之间的调整规律。在该燃油泵上分别对调整钉和放气嘴直径的变化对加速供油量的影响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加速调整钉和放气嘴的变化均会改变产品加速供油量,各因素分别在发动机不同的工作状态起到主要调节作用,其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一致。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某型发动机在地面高温天气条件下加速性调整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自刹车功能的加速供油规律设计 方法。其主要设计思想为:在未满足加速性判断指标要求前,尽可能多地供油以提高加速性;当满足加速性判断指标后,依据其与 控制目标值的接近程度,逐步减少加速供油量进行自刹车,直至发动机转速上升率降至PID控制参数可控范围内,最终由PID控制 算法控制至目标值。根据此设计方法编制出相应的控制逻辑,并利用基于迭代算法的过渡态模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在原 有PID控制参数完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采用该设计方法可以有效地将发动机加速时间缩短0.3~0.5 s,保证加速过程满足过渡态 指标和稳定裕度的要求,有效地解决了该型发动机加速性调整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基于实时模型的涡扇发动机加速供油规律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某型涡扇发动机建立了实时模型,并将实时模型计算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得出该实时模型对模拟航空发动机加速过程具有一定的精度。通过改变航空发动机加速过程控制逻辑,并引入压气机裕度这一限制条件,获得了1种航空发动机加速供油规律设计方法。在实时模型中采用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航空发动机的加速供油规律;同时能够直观地得到航空发动机加速过程的动态特性。结果表明:通过验算得到设计的加速供油规律符合航空发动机加速要求。  相似文献   

9.
探索涡扇发动机加力过程中喷管喉部面积与加力供油量的匹配机理,寻找改善发动机加力特性的技术途径对发动机加力系统设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某型涡扇发动机加力供油时序、燃油填充时序和尾喷管面积调节规律,建立考虑加力燃烧室和外涵道动态容积效应的发动机加力接通与切断过程数学模型,进行涡扇发动机加力过程的特性计算,研究喷管喉部面积调节延迟对加力过渡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加力接通过程中,喷管延迟调节对风扇稳定裕度和转速的影响不大于 4%,对主机稳定裕度和转速的影响不大于 1%;当喷管面积调节延迟或出现卡滞故障时,为了保证主机稳定工作,可适当减少加力供油量以改善喷管流通能力,提高安全稳定裕度;特殊情况下,则应继续增加主燃烧室供油量,以保证加力推力。  相似文献   

10.
轴承腔是航空发动机机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换热特性对滑油系统热分析有决定性影响,为此,对航空发动机典型轴承腔的换热特性进行研究。以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结合APDL语言,对典型轴承腔进行有限元建模,并对边界条件进行计算加载,得到了在不同供油量和滑油供油温度下的轴承腔换热特性曲线。采用本方法计算的轴承腔特性与发动机地面试车数据符合性良好,所得到的典型轴承腔换热特性曲线可简化滑油系统热分析,取得很好的系统计算结果。并开辟了通过提高轴承腔换热特性曲线精度而提高系统计算精度的研究途径。本文的计算方法及结果可为发动机整机试车及润滑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热传递对涡轮发动机瞬态性能影响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虎  廉小纯 《推进技术》2002,23(6):445-447
给出了一种预测热传递对涡轮发动机瞬态性能影响的物理模型,并将该模型与发动机动态特性模拟程序相结合,对某型双轴发动机的加、减速及Bodie加速瞬态性能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发动机瞬态过程中的热传递影响十分显著,尤其是当发动机作Bodie加速时,热传递显著提高加速初始阶段的涡轮前温度,致使压气机工作线明显向其不稳定边界靠近,降低压气机喘振裕度。  相似文献   

12.
热效应对涡喷发动机过渡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涡轮喷气发动机的过渡过程是个很复杂的物理过程。为了分析发动战的加速性,工作稳定性以及设计发动机燃油控制系统,需要建立一个精确的过渡过程数字模型。目前比较通用的过渡过程数学模型,大案是只考虑发动机转子惯性和发动机流道上的容腔影响。许多计算证明,对于一般过渡过程容腔影响极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3.
风兜面积对气冷喷油杆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某型涡扇发动机加力燃烧室气冷喷油杆为研究对象,在梯形截面的风兜下底和高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上底长度得到一系列不同风兜面积的几何模型,综合考虑外流场对气冷喷油杆内部流动和换热特性的影响,对其在巡航状态下进行了流/热/固耦合三维数值模拟研究,获得了不同风兜面积对气冷喷油杆引气率、冷却空气喷口流量分布、壁面平均冷却效果、壁面最高温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引气率随风兜面积增大线性增大;喷油嘴凸台周围冷却空气喷口的流量沿气冷喷油杆内冷却空气流向呈二次曲线规律变化,且随风兜面积增大分布趋于均匀;随风兜面积增大,喷油杆、隔热套壁面平均冷却效果线性增大,壁面最高温度降低;有效抑制内涵高温燃气倒灌进入隔热套是避免喷油杆局部高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蒸发管内燃油喷雾的蒸发速率,提高可燃混合气中燃油气相浓度,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模拟了雾化燃油在热惰性气体中的预蒸发过程和在热空气中的预蒸发过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与油雾在热惰性气体中的纯物理蒸发过程相比,由于"冷火焰"化学反应释放的热量,大大提高了燃油在热空气中的预蒸发的油雾蒸发速率和可燃混合气中的燃油气相浓度.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esign, analysis, and air pressure drop assessment of three analogous air–fuel heat exchangers consisting of thin serpentine tube bundles intended for use in high Mach number aero-engines. In high speed flight, the compressor bleed air used to cool high temperature turbine blades and other hot components is too hot. Hence, aviation kerosene is applied to precool the compressor bleed air by means of novel air–fuel heat exchangers. Three light and compact heat exchangers in...  相似文献   

16.
基于SQP的航空发动机加速规律优化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琳  樊丁 《推进技术》2010,31(2):216-218
提出了一种改善航空发动机加速性能的方法:采用SQP寻优方法对航空发动机进行加速过程的寻优控制仿真计算,获得以油/气压比为函数的优化加速燃油控制规律。选取工作包线内具有一定覆盖性的若干个状态点,进行加速过程寻优控制仿真。考虑到根据油/气压线开环进行加速控制易于导致涡轮后温度瞬态超调,提出了根据两类约束条件计算开环加速线,对所获得的两条优化的加速线进行融合,进而获得适用于全飞行包线范围内的加速燃油控制规律。仿真计算表明,所提出的加速燃油控制规律可以在兼顾涡轮后温度不超温和压气机喘振裕度的情况下,实现发动机加速时间最短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发散冷却与冲击/发散冷却的冷却效率对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得到最佳的冷却结构,在相同冷却气量下对发散孔单层壁与冲击/发散孔双层壁冷却结构的冷却效率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保证相同的发散孔排布规律、热侧与冷侧进气温度、冷却气量、热气量以及热冷侧之间的空气压降,使用红外热像仪对发散孔壁的热侧壁面温度进行测量以得到冷却效率,并对两种结构的冷却效率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冷却开孔面积、相同冷热气条件下,冲击/发散孔双层壁的冷却效率要比发散孔单层壁大约高30%,这归因于冲击/发散冷却方式存在更高的换热强化能力.   相似文献   

18.
龚科瑜  冯宇  吴坤  秦江  周超英 《推进技术》2022,43(6):158-169
为了探究再生冷却过程中,浮升力对竖直圆管内超临界碳氢燃料裂解传热传质特性的影响,基于详细裂解反应动力学模型,建立了同时考虑碳氢燃料流动传热和裂解吸热的耦合算法,在此基础上对竖直管道内,浮升力对超临界RP-3的流动、传热和裂解反应的影响展开了数值研究。计算结果表明:与不考虑浮升力的情况相比,在浮升力影响显著的条件下,浮升力增强了向下流动的碳氢燃料壁面处与中心流区域的传热传质过程,燃料温度和裂解率的径向分布更加均匀,燃料吸热能力增强,换热系数上升,同时可以有效地抑制管道壁面上结焦的生成;而对于向上流动的流体,浮升力不利于壁面处与中心流区域的传热传质,导致冷却通道内碳氢燃料温度和裂解率径向分布的不均匀性增强,燃料吸热能力降低,换热系数下降,同时增加了管道壁面上的结焦量;同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浮升力的影响,本文还对不同壁面热流密度下向上和向下冷却通道内超临界碳氢燃料的裂解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判别式Bo*<6.0×10-7不能准确地预测竖直管道内浮升力对超临界碳氢燃料裂解换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验装置研究了系统压力对水平管内超临界碳氢燃料RP-3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对管内燃油径向热物性变化、浮升力以及热加速对流动换热特性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管内燃油表面传热系数随主流温度升高而增大,不同系统压力下,燃油在相同无量纲温度点热物性变化速率的不同导致了表面传热系数和Nux峰值的差异;燃油主流温度与内壁温度之间的差异而导致的热物性差别是造成管内换热规律变化的主要原因,浮升力和热加速作用对换热特性的影响可以忽略;无量纲参数Grq/Grth可以更好地反映超临界压力碳氢燃料RP-3在水平管内的沿程流动换热特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