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高频方法计算分析了某战术通用直升机的雷达散射特性、重要散射源以及频率特性。对直升机机头、进气口、机身侧面、旋翼桨毂、垂直尾翼、尾桨桨毂及减速器舱、尾喷管、起落架等采取了外形隐身设计措施。对隐身直升机缩比模型的RCS测试与计算结果表明,在保证流线型机身和装载容积的条件下,隐身直升机相对于原型外形变化较小,雷达散射水平在头向和侧向分别降低至原型的约10%和1%,达到了比较好的隐身状态,为军用直升机隐身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旋翼布局对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气动特性的影响,建立了一种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的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全机气动干扰分析方法。通过某模型旋翼进行计算并与试验数据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然后,针对旋翼间距、旋翼轴前倾角和桨毂中心相对直升机重心位置对共轴旋翼与旋翼/机身的气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旋翼布局改变对共轴旋翼及旋翼/机身气动影响。结果表明:3个旋翼布局参数改变对悬停及前飞状态的气动特性均存在一定影响,其中旋翼轴前倾角影响明显;随旋翼轴前倾程度增加,悬停状态下轴向速度峰值与机身上表面相对压力峰值出现前移情况,前飞状态下桨毂中心后侧的轴向速度和机身上表面相对压力数值均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3.
针对直升机桨毂部分,系统介绍了气动减阻设计的进展情况,包括常规主旋翼、共轴式双旋翼和无人直升机旋翼桨毂的减阻设计方案。常规单旋翼直升机上主要采用整流帽进行桨毂减阻,共轴式双旋翼桨毂分别采用钝椭圆柱和翼型截面柱体整流罩对上、下桨毂和旋翼轴进行减阻,无人直升机的桨毂减阻设计方案与有人直升机类似。在风洞试验和数值计算研究中,通常会对影响减阻效果的整流罩设计参数和组合方式进行研究。目前,直升机桨毂减阻设计与应用还面临很多困难,需要综合考虑设计制造、部件干涉以及整流罩位置控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刘洋  向锦武 《航空动力学报》2013,28(5):999-1005
基于多体动力学方法建立了舰载直升机旋翼/机体耦合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其中机体起落架模型由非线性的液压作动器和橡胶轮胎两部分组成,而舰船的横摇和纵摇以简谐激励的形式通过起落架传递给旋翼/机体系统.针对不同的舰船激振频率,研究舰载直升机起动过程中旋翼/机体系统的时间响应历程和动力学稳定性.结果表明:舰载直升机的机体和桨叶摆振自由度在舰船激励下均会出现极限环振动现象,并且当舰船激振频率与旋翼旋转频率相等时会激发出旋翼的摆振后退型模态的极限环振动,使旋翼重心偏离桨毂中心,进而可能导致“舰面共振”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5.
<正>本文针对一起典型的某型直升机地面共振事件进行分析。首先,对该型直升机滑橇式起落架的地面受力情况及形变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该型直升机的主旋翼桨毂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可能造成地面共振的其他因素也进行了研究。工程实践表明,本文的分析结果对防止该型直升机产生地面共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双线摆桨毂吸振器与旋翼和机体的耦合动力学评估模型,通过分析桨毂振动载荷作用下机体的振动响应,评估桨毂上安装双线摆吸振器的减振效率,分析了旋翼、机体模态特性对双线摆减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双线摆桨毂吸振器的引入实质上是对耦合系统进行调频,旋翼桨毂载荷及量值是确定是否采取双线摆减振设计措施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双线摆吸振器是一种被动式动力吸振器,安装在直升机桨毂上,通过阻断旋翼平面内激振力的传递从而降低机身振动。本文从运行维护角度出发,以桨毂安装4个相同的双线摆构成的双线摆吸振器为研究对象,重点介绍双线摆吸振器工作原理,并指出了日常维护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某直升机地面共振分析力学模型,计算了起落架在桨毂中心处的等效刚度和阻尼,针对某直升机进行了地面共振分析,同时分析了摆振铰外伸量、质量静距、桨毂中心有效刚度等对地面共振的影响,为避免地面共振及参数改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旋翼主动扭转控制(ATR)能够改善旋翼气动环境,降低桨毂振动载荷。本文以SA349/2直升机为例,采用工程上应用较为广泛的Adams和Nastran软件,建立旋翼弹性桨叶气弹耦合模型。通过模型算例计算得到的桨毂时域和频域载荷,与文献资料数据对比,证实了本文模型的有效性。在旋翼周期变距基础上通过主动扭转控制施加二阶、三阶高阶谐波变距,研究主动扭转控制减振作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直升机机身振动响应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型直升机的响应计算通过建立该机全机有限元模型,采用标准软件MSC.nastran提供的求解序列SOL111,即频率响应的模态求解法完成全机传递函数计算。然后根据该型机旋翼桨毂载荷,计算了频率等于旋翼一阶通过频率的旋翼桨毂载荷作用下的机身的加速度振动响应,计算结果为该型机全机振动水平预估提供原始数据。  相似文献   

11.
独立桨距控制(IBC)能够改善旋翼气动环境,降低桨毂振动载荷。本文以SA349/2直升机为例,桨叶气动力计算采用Leishman-Beddoes动态失速模型和Pit-Peters动态入流模型,利用Fortran程序编译成为Adams子程序;桨毂载荷计算采用工程上应用较为广泛的Adams和Nastran软件,建立旋翼弹性桨叶气弹耦合模型。在周期变距基础上施加二阶、三阶谐波变距,研究独立桨距控制减振作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旋翼设计包括桨毂构型、旋翼桨叶片数、旋翼直径、旋翼实度、翼型剖面等一系列影响直升机性能的因素。而旋翼桨叶片数的选择,对轻型和中型直升机来讲,4片桨叶旋翼和5片桨叶旋翼具有典型意义。某直升机是5吨级的直升机,在某直升机先期方案中,旋翼设计为4片桨叶,在某直升机旋翼的对法合作中,法方提出将4片桨叶改为5片桨叶。为此,在签订某直升机旋翼对法合作的合同之前,我们对某直升机采用4片桨叶与5片桨叶的动力学性能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得出明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旋翼桨毂构型技术是直升机的核心技术,对直升机的发展有重要牵引作用。纵观直升机的发展历史,桨毂构型技术的发展始终处于直升机技术进步的前沿,是衡量直升机技术水平和直升机划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回顾国外直升机旋翼桨毂构型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国外桨毂构型的技术特点和发展态势,可为国内直升机的研制和发展提供诸多借鉴。  相似文献   

14.
电控旋翼直升机配平及操纵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洋  王浩文  高正 《飞行力学》2005,23(2):43-46
对采用电控旋翼直升机的配平及操纵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电控旋翼的刚体桨叶变距运动方程,推导了襟翼操纵量与桨叶桨距的显式关系式。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电控旋翼直升机的飞行动力学模型。以WZ-1直升机为样例直升机,对比分析了电控旋翼直升机与常规直升机的配平特性和操纵响应特性。结果表明,电控旋翼直升机具有与常规直升机类似的配平和操纵特性,桨叶预安装角和桨根扭簧刚度这两个参数对其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王荣  夏品奇 《航空学报》2013,34(5):1083-1091
 减缓直升机后行桨叶动态失速发生、降低直升机桨毂振动载荷是提高直升机飞行速度、改进直升机飞行性能的重要途径。本文研究了直升机在高速高载情况下利用多片受控的桨叶后缘小翼对直升机的后行桨叶动态失速和桨毂振动载荷同时进行控制的有效方法。建立了弹性桨叶和后缘刚性小翼的结构动力学模型。桨叶剖面气动载荷采用Leishman-Beddoes 二维非定常动态失速模型计算,后缘小翼剖面气动载荷采用Hariharan-Leishman二维亚声速非定常气动模型计算。采用伽辽金和数值积分相结合的方法求解旋翼系统的气弹响应。建立了有效的多片后缘小翼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法,分析了3片后缘小翼的运动规律及对后行桨叶动态失速和桨毂振动载荷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利用多片小翼的运动是控制桨叶动态失速和桨毂振动载荷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基于模型试验的旋翼/机身气动干扰经验算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研究了直升机机身受旋翼气流干扰时的空气动力特性。试验结果证实机身阻力与旋翼前进比和桨盘载荷变化密切相关,机身升力和俯爷力相矩的大小与旋翼桨盘载荷关系更大。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初步分析,确定机射受旋翼尾流影响的气动干扰算式结构,利用最小二乘原理建立了简单有效的直升机机身在旋翼尾流干扰下的气动力算式,该算法可直接用于直升机气动设计和实时仿真模型中。  相似文献   

17.
带气弹稳定性约束的复合材料浆叶减振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降低直升机旋翼激振力为目标的复合材料桨叶结构动力学减振优化设计 ,分析了桨叶结构特性及桨尖后掠角等参数对N次 /转旋翼桨毂振动载荷的影响。在建立的桨叶二维结构特性有限元分析方程中 ,计入了桨叶剖面翘曲变形的影响 ,并利用哈密尔顿原理推导了旋翼桨叶的一维非线性运动微分方程。以桨毂交变载荷为目标函数 ,直接以复合材料桨叶典型剖面构造节点数据、铺层设计参数和桨尖后掠角等为设计变量 ,引入桨叶挥舞惯量、固有频率和气弹稳定性约束 ,进行旋翼的动力学优化设计 ,并结合 3片桨叶旋翼的设计进行了算例分析 ,优化结果使 3次/转的桨毂载荷降低了 2 4 .9%~ 33%。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来,欧直公司研究开发了几项重要的直升机技术,加以应用后研制出几种独特的新型直升机。有装球柔性主桨和尾桨桨毂的MK2超“美洲豹”;装无轴承全复合材料主桨的EC135轻型直升机,它研制的涵道式尾桨噪音低,传动系统结构紧凑;最近研制的是由3片桨叶组成的以球柔性主桨系统和低噪音涵道尾桨为特点的EC120直升机。  相似文献   

19.
首先基于Peters He广义动态尾迹理论,建立了电控旋翼动态尾迹入流模型,进一步结合电控旋翼襟翼操纵与桨叶变距之间的关系、桨叶挥舞运动方程和带襟翼翼型非定常气动力模型建立了适用于飞行力学分析的电控旋翼气动力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机身、尾桨、尾面的气动力模型,建立了完整的电控旋翼直升机飞行动力学分析模型.以Z-11直升机为基准改造为电控旋翼直升机作为算例,计算了前飞状态下电控旋翼直升机的诱导速度分布和桨盘迎角分布,对比了电控旋翼与常规旋翼的气动特性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电控旋翼直升机的配平特性随前飞速度的变化规律以及与常规直升机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变转速旋翼直升机性能及配平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韩东 《航空学报》2013,34(6):1241-1248
 为研究变转速旋翼直升机性能及配平特性,本文以旋翼动力学综合模型为基础,研究了样例变转速旋翼直升机旋翼需用功率随旋翼转速、前飞速度、起飞质量和飞行高度的变化,以及旋翼总距、纵横向周期变距和桨轴纵横向倾斜角随旋翼转速和前飞速度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降低旋翼转速可明显降低旋翼需用功率,有利于提高直升机航时、航程和升限等性能指标。旋翼转速变化对直升机配平影响明显,配平限制了旋翼工作于过低的转速,另一方面,旋翼转速过低反而有可能增加旋翼的需用功率。旋翼总距和纵横向周期变距随旋翼转速的降低而加大,旋翼桨轴的纵向倾斜角随转速变化不大,横向倾斜角随旋翼转速的降低而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