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引言 NASA航天飞机舱外航天服(EMU)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在出舱活动期间为航天员提供环境保护、机动性、生命保障和通信。EMU为一个综合体,由舱外航天服组件(SSA)和生命保障系统(LSS)共同组成。它所提供的消耗品最多可满足7h出舱活动的要求。SSA是EMU中的加压服。LLS主要由背包系统组成,它包括基本生命保障系统(PLSS)和一个备用氧气包(SOP)。  相似文献   

2.
空间站要达到长期在轨安全、可靠运行要求,必须具备出舱开展维修和组装的能力。文章在对我国空间站出舱活动任务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空间站组合体系统级出舱活动设计,阐述了空间站出舱活动通用设计和实施技术,例如气闸舱通用过闸技术和机械臂转移航天员技术。最后,总结了从核心舱发射至今我国空间站出舱活动在轨实施情况,并对出舱技术后续在载人登月及光学舱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航天机器人     
引言 目前的航天飞行中计划了大量的出舱活动,如国际空间站和哈勃望远镜,这些出舱活动大部分都是维修工作。舱外活动工作量很大,同时还伴随着相当大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载人航天初期,先驱们在短期飞行时从起飞到降落始终都穿着航天服。而在长期飞行阶段,乘坐“联盟”号飞船的航天员们只有执行动态(发射、降落、对接)作业时才穿当时的“隼”航天服。俄罗斯航天员从空间站出舱进行舱外活动时使用“奥兰”航天服。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们多数时间都是穿着地面上的衣服(航天服里面是普通内衣)。  相似文献   

5.
国际空间站集成ECLSS/TCS试验综述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空间站集成ECLSS/TCS(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热控系统)试验是一种系统级常压试验,用于单舱或多舱整体性能的鉴定和验收。文章介绍了国际空间站的环境试验标准,以及国际空间站计划中美国、欧洲及日本的集成ECLSS/TCS试验发展情况,主要包括试验项目、试验功能及试验平台组成等。根据国际空间站集成ECLSS/TCS试验的特点,提出了我国发展该项试验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增强空间站对舱外载荷的支持能力,提升舱内外货物的进出效率,减少航天员出舱次数,降低航天员出舱风险,空间站梦天实验舱设计了货物自动进出舱功能。本文从货物进出舱功能方案出发,介绍了包括货物转运功能、外舱门功能、泄压、复压、气体复用功能在内的关键子功能的地面试验验证及在轨试验验证工作。地面及在轨试验验证结果对比表明:货物进出舱方案设计合理,地面验证结果和在轨数据一致性好,产品性能稳定,有效地提高了空间站货物进出舱效率。  相似文献   

7.
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完成上升2号飞船的首次出舱活动,并在太空停留了12分钟。同年6月,美国航天员怀特在双子星座4号飞船舱外停留了22分钟。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不但证明了舱外航天服的保护下,人可以在太空中生存,同时也说明了可以在载人航天器舱外完成许多有益的工作,例如哈勃空间望远镜的修复、空间站的在轨组装与维修。因而,到2003年4月为止,世界各国共实现了257次出舱活动,  相似文献   

8.
要求实现航天员营养最佳化的一个关键是,在飞行的最重要阶段和在舱外活动期间航天员食品结构状况。舱外活动包括各种形式在空间站表面上的工作,从科学试验到各种装置和设备的维修与安装。除了舱外活动期间微重力的影响,出舱活动的乘员还受到低压减压和航天服环境内氧分压增高的影响。舱外活动严重的医学问题是身体应激和情绪应激。除了作业量的增加而要多消耗能量外,  相似文献   

9.
《中国航天》2005,(5):42-43
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焦立中和沙里波夫3月28日穿着俄“奥兰”宇航服出舱进行了他们此次驻站期间的第二次舱外活动。此次活动历时4.5小时,其间两人在舱外安全了3个导航天线和一个GPS装置,并对空间站进行了拍照。装在俄恒星号服务舱外的空间对空间导航天线(又称W AL天线)和GPS装  相似文献   

10.
载人机动装置救援轨迹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宇航员携带舱外机动装置(MMU)进行舱外飞行,营救脱离空间站的目标,随后返回空间站的Hill制导方法。根据最小燃料指标,精度要求和时间约束,优化设计MMU出舱营救脱离空间站的宇航员或其它装置的飞行轨迹。求出17种典型情况下的最小燃料解,提出了救援轨迹设计准则。本文分析了MMU交会目标过程中,导航和控制误差对Hill制导瞄准误差的影响,提出了用多脉冲Hill制导按标称最优轨迹飞行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1.
1977年以来,半硬型的舱外活动(EVA)航天服就用于俄罗斯航天站的出舱活动任务中。目前,在和平(MIR)航天站计划中,航天员使用了奥兰-MDA-是奥兰半硬型EVA航天服的最新改进型。在使用奥兰型航天服的过程中,俄罗斯人获得了大量的经验,证明了半硬型结构的EVA航天服的各种优点,其特点是穿脱均通过航天服背包上的一个铰链门,背包里装有生命保障系统(LSS)。航天员使用后,对外壳设计和LSS组件提出了  相似文献   

12.
美俄航天员舱外活动航天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俄航天员舱外活动航天服俄罗斯为和平号空间站上航天员制作的站外活动用航天服(左)和美国为航天飞机上航天员制作的舱外活动用航天服(右)美国《航空航天技术》周刊的编辑詹姆斯·R·阿斯科分别试穿俄罗斯的航天服(左)和美国航天服(右)美俄航天员舱外活动航天服...  相似文献   

13.
王静 《中国航天》1994,(11):33-35
航天手套对手部活动性能的影响王静自前苏联上升号航天员列昂诺夫于1965年3月18日进行了人类第一次出舱到空间自由活动以来,已有了近30年的历史。在这期间,美、苏航天员都进行过多次舱外活动(EVA),在舱外完成了许多重要任务。在舱外活动中,人手是多用途...  相似文献   

14.
介绍 航天服设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航天员在太空或行星表面上的工作能力。随着与国际空间站(ISS)有关的舱外活动(EVA)大量增加,为改进美国航天飞机舱外活动装备(EMU)和俄罗斯“奥兰”航天服提供了一个持续不断的推动力。同样,火星载人飞行和重返月球任务提供了研发先进航天服系统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舱外航天服是航天员出舱活动所必须个体防护系统,具有为航天员提供生命保障的功能。在空间特殊的环境中,如高真空、极端温度交变环境、微流星和空间碎片、各种辐射等,舱外航天服外层材料必须有特殊的防护功能。  相似文献   

16.
浩淼的太空装点着无数人的梦,当航天员在太空遨游或漫步时,我们不禁去想象生活在太空是怎样一番情景,又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呢?国际空间站第33期长期考察组指令长萨尼塔威廉姆斯(suniWilliams)值守国际空间站期间,与我们分享了一次“受挫”的太空出舱活动全过程。尽管数天后她和同事再次进行出舱活动时顺利完成了未完的任务,但那次出舱活动的失败以及为再次出舱的准备过程都更直观、更真实地向我们展示了航天员生活在太空中别样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17.
吴轩  吴斌 《航天员》2014,(6):66-69
太空并非“仙境”,而是险境。高真空、强辐射,巨大的温差,以及空间碎片威胁等,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航天员想要出舱作业,可谓困难重重,危险万分。但舱外航天服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舱外航天服是航天员出舱作业时必须穿戴的防护装备,它构成了航天员出舱活动的“生命方舟”,可以说是穿在航天员身上的最小的“载人航天器”。不过,在出舱前,要穿戴好这个“航天器”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正>空间站机械臂技术是航天领域一项技术耦合性强、系统集成度高、技术难度相当大的综合技术,是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在轨服务等领域的一项重要关键技术。空间站机械臂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制的面向宇航工程应用的大型空间机器人系统,在空间站系统中承担大型舱段转位与辅助对接,支持航天员出舱活动、舱外状态巡检、舱外设备安装及维修,以及载荷照料等重要任务。它涉及机械、电子、热学、动力学与控制、计算机、路径规划、感知与测量、自主智能、算法与软件,以及光学、材料、遥操作、人机交互、地面试验验证等多学科技术,系统复杂,新技术多,设计与验证难度大。  相似文献   

19.
庞之浩 《航天员》2011,(5):59-62
国际空间站的建造是由美国牵头的,其投入占国际空间站总成本的70%,所以称得上该工程的“龙头老大”。美国为国际空间站提供了实验舱、节点舱、气闸舱等各1个,以及7段桁架结构、4对太阳能电池阵,还用航天飞机完成了许多舱段的运输任务和航天员出舱组装空间站部件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气体复用技术回收利用了气闸舱出舱活动泄压的大部分气体,对空间站的长期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调研了"国际空间站"气体复用技术,包括美国联合气闸舱及日本实验舱气闸室。重点介绍联合气闸舱气体复用系统组成、硬件设计及性能,并阐述了泄压方式的冗余设计。初探了我国空间站气闸舱气体复用技术,经论证,我国空间站气闸舱气体复用技术拟采用转移抽送的技术原理,与"国际空间站"气闸舱气体复用技术方案有不同特点。探讨了气体复用技术的地面试验方法,对试验条件的影响性进行简要分析总结。文章的技术方案简便可行,可应用于我国空间站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