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对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化和拓展,是河南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举措.当前河南省高等教育在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协调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文章在探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能够为研究者和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2012年12月初,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原经济区规划》,这是继国家出台指导意见后,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区域政府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性选择,文章借鉴国内外跨域政府合作代表欧盟、温哥华都会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圈、长株潭一体化的实践经验,结合《中原经济区规划》实施保障要求,指出区域政府合作是现有体制下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产业发展战略由过度嵌入全球价值链转变为注重构建国家价值链.在国家价值链的构建中,东部沿海地区向中原经济区的产业转移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在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起步和加速过程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采取SWOT战略矩阵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优势与劣势,进而分析了此次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赵姗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013,31(3)
中华文化的正根、正统是中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是资源.中原经济区有着明显的文化资源优势,文化产业的振兴是中原崛起的重要支柱,没有文化内涵、文化资源缺乏合理配置的中原经济区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原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文化具有走向现代、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天然优势,但底蕴的彰显需要现代科学理念和机制构建来推动.因此,在推动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深入探讨如何从激励机制的构建来进一步盘活中原经济区城乡文化资源的配置,是一项有重大意义的课题.激励机制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城乡文化资源的高效配置,更好地为建设繁荣和富强的中原经济区文化而服务,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和加快中原经济区城乡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方向的顺势转型. 相似文献
5.
陈西川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013,31(3)
科技创新体系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地方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缺乏协同、创新机制和自主创新意识.地方政府是科技创体制机制的设计者,是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协调者和支持者.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相似文献
6.
在解读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的基础上,分析了构建具有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研究了面向专业大类、训练的内容,设计了政产学合作的高水平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框架.该中心具有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工科专业教师的培训、企业新入职人员的培训、企业与高校交流的平台四个主要功能,具有一流仪器设备、一流师资、服务面向广泛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结合河南省基层大量实践与创新,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作为新型城镇化组成部分的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基本定位、基本方法、基本模式、基本成效、基本问题和基本结论,系统回答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得出结论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节约集约土地资源作用显著,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作用显著,对城镇体系管理创新作用显著,对中国城乡统筹发展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8.
吴海峰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005,23(4):9-11
实现中原崛起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中原崛起的行动指南.必须结合河南省实际,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促进中原崛起的各项具体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9.
10.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东亚经济区域化从市场驱动性一体化向政策导向型一体化的转变过程,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的小国主导与大国推进,功能性一体化成效显著与制度性安排相对滞后,多样性、阶段性与跳跃性明显,松散性与开放性并存等特点,指出自由贸易区模式是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大势所趋,是立足全球发展、顺应世界经济潮流的必然选择.通过不同角度分析了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意义与内涵,概括了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就如何促进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提出了策略和主张. 相似文献
12.
中部崛起战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刘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005,23(2):1-8
中部五省区以其突出的区位优势,良好的自然及人文条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较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以重化工业化为主的阶段后,实施"取中战略"应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基本取向.文章分析了中部五省产业结构现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中部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路:对中部地区进行合理定位,以全球经济结构大调整为契机,加速本地区工业化进程;参与"国内经济大循环"和西部大开发,把中部五省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最为重要的以主要满足内需为目的的消费品、中间产品及投资品并重的制造业中心.战略重点是农业基地建设、特色轻纺工业、具有优势的重化工工业以及适时推进城镇化等.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其寻根文化资源内涵丰富,特色比较明显.寻根旅游已成为政府着力打造的旅游品牌项目,每年寻根拜祖盛事不断,带火了河南旅游,产生了明显的寻根经济效应.文章试图从中原寻根旅游存在的不良竞争入手,以博弈论的视角来分析河南寻根旅游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和未来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部地区的战略定位: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秦尊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005,23(2):9-14
中部地区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区域,是我国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战略中的重要枢纽,将中部地区定位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部地区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联系,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雄厚的产业基础,突出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交通条件,较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不竭的创新能力,完全可以建设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相似文献
15.
郑州市金融角色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霖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006,24(5):55-59
金融分割的广泛存在削弱了金融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整合功能,从而影响中部的全面崛起,因此中部的崛起离不开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培育。河南相对于中部其他五省而言,其经济实力与金融发展水平比较高,省会郑州市具备成为金融核心的潜力;从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指标来看,郑州市对省内周边城市的吸引强度较高,而对其他省份核心城市的辐射能力较弱;郑州的外向功能量在中部11个城市中居于首位,其城市流强度值排名第三。这些表明郑州市具备一定的金融聚集潜力,但目前主要承担着中原城市群的“龙头”角色,而非整个中部的金融增长级。建议郑州应首先夯实其中原城市群的金融核心地位,并逐步构建成为中部三省(河南、安徽和山西)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16.
郭辉东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005,23(4):5-8
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中部崛起应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跨越式发展新路子,在世界性文化开放与汇流中兼收并蓄,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半城市化地区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城市化地区是由乡村向城市快速转型的区域,是对城乡二元结构的丰富和完善.半城市化地区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农村的户籍、土地、行政等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从而导致人口与非农产业的空间转移滞后于其产业非农化、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半城市化地区与城市化地区以及乡村地区的区别,显著地体现在社会、经济、景观、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可以从结构、变化、景观和体制4个层面的指标体系来进行识别和区分.依据半城市化地区的发展趋势、成因和行政管理等因素,将河南省半城市化地区划分为城市郊区型、大中城市近郊县(市)型和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远郊辖县(市)型三种类型,其发展策略各有侧重.城市郊区型发展策略包括大力发展城郊工业、积极发展城郊现代物流业、加快城郊城市化进程、突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等;大中城市近郊县(市)型发展策略包括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乡村向城镇转型、及早筹划彻底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等;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远郊辖县(市)型发展策略包括实施工业产业集群化和产业升级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等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