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利用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对新疆2001年的棉花种植面积进行了遥感监测,建立了新疆棉花种植面积遥感监测业务运行系统。  相似文献   

2.
卫星遥感在山西省高中低产农田遥感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玉良 《卫星应用》1998,6(1):20-24
该文主要介绍应用卫星遥感资料进行山西省高中低产农田遥感监测研究,完成了山西省1:500000高中低产农田分区,忻定盆地1:10万高中低产农田分布及定襄县1:50000高中低产农田遥感监测与信息系统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火灾、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成为社会发展面临的四类主要灾害。利用遥感卫星进行风险预警、火情监测、灾后评估发挥了很大作用。文章对森林火灾特点、火灾发生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了在轨的几个典型遥感卫星系统应用情况,针对红外通道灵敏度较低、分辨率与幅宽设计矛盾、数据更新速率较慢等问题,围绕火灾监测能力提升,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合理配置谱段、多星协同互补等建议,可以为卫星体系、系统、载荷设计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蔡登遴 《卫星应用》1999,7(1):32-34,51
介绍了林业系统在过去20多年里利用卫星遥感手段进行森林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森林火灾探测和灾情评估,森林生态环境和荒漠化监测中的应用;提出了利用资源一号卫星进行全国森林资源监测、森林灾害监测及损失评估和全国荒漠化监测等7项应用计划;建议建立国家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与评价体系,并对“资源一号”后续卫星的技术指标和性能改进提出了几点要求。  相似文献   

5.
寇有现  吴敏 《卫星应用》1998,6(4):18-23
该建议讨论了利用1999年将要发射的我国资源1号卫星的遥感资料建设“全国耕地,林地,草地总量和土地动态监测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的紧迫性和可行性,指出土地动态监测分为具体监测和总量监测两个层次,提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计划。  相似文献   

6.
颜蕊  张磊 《卫星应用》2013,(3):41-46
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时空分辨率高、全天候、准实时的特点,有利于对震前各种"场"的异常变化信息进行捕捉,为地震监测与预测研究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和方法。研究表明,大震前会出现大面积、大幅度的热红外增温异常。本文首先对热红外遥感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以前人研究的汶川地震为例探讨了震前热红外异常演化特征,总结了热红外异常的典型特征、影响因素及机理。根据当前的研究思路和成果,重点对热红外遥感技术在天津地区地震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工作展开探讨,提出了天津地区开展热红外遥感监测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未来天津地区开展红外遥感监测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城乡规划动态监测对卫星遥感数据的要求,说明了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应用于城乡规划动态监测的技术原理、工作流程及工作任务。以相关监测城市为例,阐述了2009-2010年我国36个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城市四线强制性内容等变化情况。监测成果说明,应用卫星遥感数据是城乡规划动态监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遥感卫星主要由民用遥感卫星和军用遥感卫星两大类组成, 目前民用遥感卫星主要有: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观测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卫星等;军用遥感卫星主要有:成像侦察卫星、导弹预警卫星、军事气象及海洋环境卫星等。  相似文献   

9.
环境遥感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桥  郑丙辉 《卫星应用》2006,14(1):35-40
针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阐述了当前环境遥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的现状,介绍了国内外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水环境遥感监测、城市环境遥感监测和自然生态遥感监测等方面的技术发展及其成果,并分析了环境遥感技术的特点和技术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寇有观  王志民 《中国航天》2000,(2):15-16,18
1999年10月14日,我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地球资源卫星资源一号发射升空,并顺利发回了卫星遥感数据,为建设我国的国土监测系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一、国土监测的主要内容国土动态监测包括:微观监测(斑块监测)、宏观监测(总量监测)和变化报警等。斑(地)块监测主要是现场调...  相似文献   

11.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以下简称环境减灾星座)是我国首个以防灾减灾和环境监测为应用目的的小卫星星座,应用环境减灾星座构建干旱遥感监测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HJ-1A、1B卫星遥感器数据,分析其适用的干旱遥感监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选择辽宁省阜新市作为研究区,实现了基于HJ-1B卫星宽覆盖多光谱CCD相机数据的垂直干旱指数监测模型.结果表明,利用环境减灾星座数据可以有效地实现干旱遥感监测.  相似文献   

12.
中国遥感卫星系统灾害监测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归纳中国在气象、海洋、农业、减灾、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九类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对空间遥感的应用需求,绘出了九类重大自然灾害在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上的相应分布图;介绍了中国遥感卫星系统的发展现状,绘制其对九类重大自然灾害监测的能力满足度曲线,在此基础上,预测了中国未来遥感卫星系统的灾害监测能力包线应具有的能力,提出了中国未来遥感卫星系统的能力配置及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该文论及对我国北方地区造成严重的沙尘天气,特别是沙尘暴及其危害。简介了研建完成的“少尘暴的卫星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系统”及其监测评估实例。系统的研建促进了空间技术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服务。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概述中国水色遥感器发展和水色遥感算法基础上,将展示中国近年来利用卫星水色遥感在海岸带水色监测和应用方面的成果,并提出21世纪该技术在海岸带综合管理中的应用潜力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航天》2014,(9):16-16
据国家科技部遥感中心消息,“快舟一号”试验卫星为前不久的云南鲁甸地震救灾工作提供遥感监测,获取了大量的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这是“快舟一号”继近期三次参与救灾工作之后的又一次大显身手。  相似文献   

16.
应用卫星遥感进行生态环境动态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90%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来自于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实际上在消耗两种资源,即矿产资源和环境资源,尤其是资源的露天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文章选取山西省孝义市作为研究区,以1990年、1999年和2007年三期遥感影像为主体数据源,采用遥感与GIS技术相结合的监测技术手段,建立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采用遥感和GIS技术对矿区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的监测,科学地评价生态环境状况及预测变化趋势。为研究区今后进行生态环境调查提供了客观、详实、丰富的数据。同时为今后政府部门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遥感技术在地面资源监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从大范围宏观观测逐步延伸到县域精细监测,随着监测成果得到越来越丰富的积累,资源的组织与深入分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遥感监测资源的自身特点,在SQL Server数据库平台与Arc SDE中间件基础上,设计遥感监测资源数据库;并面向资源查询分析的需求,基于MVC架构设计县域遥感资源监测与分析系统的总体架构,结合Arc Engine、XML、VPN等关键技术实现县域多尺度(市、县、乡)遥感监测资源的可视化、查询与统计分析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返回式卫星遥感和科学试验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返回式卫星是一种用于国土普查的遥感卫星。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某研制成功3种型号的返回式卫星,并进行了17次发射。利用这种遥感卫星,我国进行了国土资源普查、大地测量以及河流海岸监测等方面的工作,获得了大批有价值的遥感资料。这些资料应用于城乡规划、水利建设、地质资源勘探以及考古等不同领域,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铁路灾害监测与评估,对于保障铁路建设和运行安全、提升铁路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当前铁路灾害卫星遥感应用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卫星遥感发展和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探讨了卫星遥感技术在铁路减灾、备灾、应急和恢复重建等灾害管理全过程中的实践应用需求。针对影响铁路安全的主要灾害,分析总结了卫星遥感监测与评估技术在铁路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和应用能力。针对洪涝、地质、森林火灾和雪灾等典型灾害实例,建立卫星遥感监测评估铁路灾害的技术流程,进一步分析卫星遥感对于铁路灾害应急管理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实现铁路主要灾害的灾前风险监测和灾后损失评估,可有效支撑铁路的全过程灾害管理。通过多手段的融合运用和动态监测能提升遥感信息的决策支持作用,使其在铁路灾害的应急管理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气象卫星遥感在海温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玺山@袁国恩@赵彦¥全国地方遥感应用协会辽宁省有海岛506个,其中有人居住的仅20多个,因而资料缺乏。但海岛周围的海域急待开发利用。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在海岛及其周围海域的资源调查中可充分发挥作用。为了配合海上野外组的调查需要,我们采用时间、空间同步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