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空间核爆具有与地面及大气核爆完全不同的物理过程、景观现象与引发效应。空间核爆导致的核电磁脉冲、瞬时能量沉积、附加电离层、人造辐射带可以造成弹道导弹和卫星的毁伤、电子设施瘫痪、电力和网络系统被切断、无线电通信受到干扰等;其软杀伤能力显著,对日常生活和正常活动会产生一系列影响。文章综述了空间核爆的物理效应及其对地面与航天活动的影响,以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类深空探测活动的开展,核能的空间应用作为一种发展前景很好的航天能源方式而受到关注。核裂变能的利用在地面已获得普及,在航天领域中的应用也取得一些进展,但核聚变能因其可控性的制约尚未解决,使得其空间应用存在很大的技术障碍。文章提出一种新的核聚变能的空间利用方法,利用核裂变点火、核聚变放能来实现核推进。核聚变材料在高温、高密度条件下发生核聚变反应,并使其能量储存在热载体中。通过选择合适的调制介质来调制辐射场和压力场,设置边界条件,最终达到直接推进航天器的目的。此外文章对核聚变能空间应用中的辐射防护技术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核推进的空间应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通过比较太阳系各天体探测所需速度增量与各种推力器能达到的喷射速度,阐明核推进对于太阳系探测的重要性;随后,在简要介绍几个典型的基于核推进的空间任务设计方案后,通过参数化宇航动力学分析,阐明在当前或近期可达到的技术水平下,基于各种核推力器的航天器所能实现的任务能力,并比较分析各自的优劣,指明改进方向.分析表明,化学推进的适用范围极其有限,要真正实现太阳系内广阔区域的大规模探索开发,必须依靠核推进;基于固堆核热推进的当前技术指标已经能够满足相当一部分雄心勃勃的航天任务需要,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广泛应用是可以预期的;核电推进尽管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但要能够在近期的航天愿景任务中获得超越固堆核热推进的优势,尚须在技术上实现进一步突破,尤其需要大幅降低核电源质量.  相似文献   

4.
空间核动力技术概览与发展脉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概略介绍现有技术方案基础上,初步探讨空间核动力技术的发展脉络,并分析其未来发展方向.基于固体核反应堆的空间核电源、核电推进及核热推进,是经过试验验证可行、具有一定技术基础并可预期实现空间应用的空间核动力技术.更先进的概念方案包括:基于气体核反应堆的核电源/核热推进、脉冲核爆推进、核裂变碎片推进等,它们的性能逐代跨越直至逼近理论极限.要充分利用核能的潜力,一方面需要提高单位质量核燃料的核能释放率,另一方面也需要减少核反应产物动能转换为无轨热运动的比率.核能潜力的充分利用需要以增加系统质量为代价.为满足未来宽广的空间任务需求,多物理机制驱动的大深度变工况一体化核能空间动力系统是未来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Roger X. Lenard   《Space Policy》2001,17(4):285-289
The development and exploitation of nuclear power and propulsion represent certain didactic imperatives for human civilization. Among these are economic, epistemological, moral and commercial propositions. Developing space nuclear power and propulsion represents one future; the choice of not to pursue the course barring some breakthrough in physics represents a dramatically different future.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time is now fortuitous for deployment and operation of nuclear propulsion and power, primarily nuclear electric propulsion, at significant levels, employing figures of merit that transcend simple cost models used to justify nuclear power sources in the past. The proposition is examined, in the light of US and UN restrictions, to ascertain how best to proceed. The author argues that viewpoints of certain vocal albeit uninformed public interest groups are typically self-serving and generally categorically incorrect; it can be asserted that these same groups do not truly represent the public interest at all. 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to present an even-handed assessment of both sides of the argument to determine the virtues and liabilities of embarking on such a developmental path. Given the imperatives mentioned, the author argues that nuclear power and propulsion for space systems is a societal necessity.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重复使用运载器推进系统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美国NASA的X-33计划的终止、2002年SLI的改变等事实,论述我国重复使用运载器分步走的发展思路,探讨我国重复使用运载器推进系统方案,阐述了我国首先发展两级重复使用运载器的优势和推进系统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Academy of Aerospace Solid Propulsion Technology (AASPT) is a professional research institution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the design, development, manufacture, conducting various tests on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目前世界上为满足可重复使用运载器而进行的先进液体火箭推进技术研究。重点论述了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特点及其应用前景。同时提出了研制新型发动机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The aim of the analysis is to determine and to compare the specific mass of nuclear and solar power plants for application in space depending on technological data as well as on data subject to the mission.On the basis of the known theory of Ruppe and Blumenberg[1–3], nuclear power plants with turboelectric generators as well as solar-thermal power plants with parabolic or spheric mirrors are being analysed. The following thermodynamic processes are applied: the Rankine process, the Brayton process and—as an ideal comparative process—the Carnot proces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of the analysis for nuclear power plants is the net electric power, for the solar-thermal power plant the distance to the sun is of importance.  相似文献   

10.
针对GEO卫星采用电推进和化学推进系统进行变轨的问题,在给定轨道控制模型的基础上,给出实现轨道半长轴、偏心率和倾角3个参数单独调整和联合控制的控制律。结合假设的运载火箭发射能力约束,给出航天器不同入轨高度对应的初始质量。以此为约束,给出化学推进和电推进不同组合的6种GTO向GEO转移方案,并对比分析各方案完成变轨所需的时间、推进剂、速度增量以及完成变轨后的质量剩余情况,研究方法可为电推进系统在航天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平流层飞艇控制与推进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飞艇作为平流层平台可以实现无线通信、空间观测、大气测量以及军事侦察等目的。本文主要结合平流层的环境特点对平流层飞艇动力推进系统的组成和概念进行初步分析,并对飞艇在升空、浮空、回收过程中的飞行控制策略进行探讨,同时简要分析了控制系统的组成、控制难点和飞艇应急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12.
空间推进系统作为航天器的重要部分,其性能、质量、寿命和可靠性等参数直接影响着航天器的工作状况。本文首先介绍空间推进系统的种类及其特点,其次阐述了电推进系统的主要特点,最后重点描述了微波电热推进系统的特点、系统结构,并对微波推进系统用于航天器的轨道转移和位置保持进行了理论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微波电热推进系统具有比冲适中、寿命长、推力范围宽、羽流污染小和系统兼容性好等优点。既可用于复合式推进系统,进行航天器的位置保持、姿态调整等,也可单独完成航天器的轨道转移、星际航行和位置保持等任务,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深空探测器推进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红军  洪鑫 《上海航天》2003,20(2):38-43
以技术较成效的月球探测器、火星探测器推进系统为重点,介绍了国外深空探测活动的情况。简述了深空探测对推进系统的需求、我国航天器液体推进技术的现状。认为我国的推进技术经一些适应性发展,即可满足深空探测的需求,并且设想了我国近期较为可行的深空探测器推进系统方案。  相似文献   

14.
脉冲爆震推进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脉冲爆震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特点、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关键技术和立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美书  张平 《中国航天》2010,(10):39-42
<正>嫦娥二号绕月探测卫星的发射成功,为华夏儿女的第二次奔月之旅画上了圆满句号,也铭刻着中国"金牌动力"谱就的崭新篇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秉承"汇聚能量推举梦想"的液体  相似文献   

16.
离子推进系统在黎明号探测器上的应用及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明号(Dawn)是美国NASA于2007年9月27日发射的对小行星Vesta和Ceres进行科学研究的深空探测器,目的是为太阳系演变的重要问题提供证据。在巡航和入轨后在轨运行阶段,黎明号都是以离子推进系统作为主推进。黎明号离子推进系统以氙气为推进剂,在发射后提供将近11km/s的速度增量(△V)。文章在对美国黎明号深空探测器离子推进系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该离子推进系统的任务需求、系统方案、系统组成、技术指标与技术特点以及集成试验的情况,可为我国空间电推进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The Lanzhou Institute of Physics CAST completed the unit performance test of the flight model of LHT-100 Hal thruster as well as the joint testing of the full system of the Hall electric propulsion subsystem.This was a comprehensive test on the Hall electric propulsion subsystem  相似文献   

18.
电推进系统的相容性、空间推力/比冲等是空间应用关注的重要性能指标。根据电推进系统未来空间试验技术发展趋势,调研了国内外离子、霍尔电推进系统的推力、电磁兼容性、对卫星的污染等空间试验情况,结合我国电推进系统首次开展空间试验现状、电推进系统的布局,以及星上配备的卫星污染与电位监测器,对空间环境条件下卫星的污染、电推进自身及卫星设备的电磁兼容性、空间推力标定方法、推进剂剩余量分析方法等进行了研究。通过电推进系统在轨连续试验、电推进羽流影响等分析,得到电推进对卫星周围污染情况、电推进与卫星平台的电磁兼容性等在轨性能参数,可为全面评价电推进系统技术、科学制定电推进空间试验计划及电推进空间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夏广庆  鹿畅  孙斌  韩亚杰 《宇航学报》2022,43(2):143-157
概述了各类电推进的加速技术及基本原理,总结了现有加速技术的优缺点,介绍了加速技术的发展趋势或国内外最新加速技术.在此基础上,对电推进加速技术的下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中国电推进的发展、新型电推进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促进空间推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概括叙述了载入航天推进系统的主要功能与特征,重点介绍了推进系统方案及其关键部件的选择、参数确定以及研制中的特殊要求,最后就航天推进系统的未来发展简要提出了作者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