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本论文主要是研究卡尔曼滤波参数混合技术应用于民用飞机相对导航系统。文中重点在于讨论两架飞机相对位置误差的演变。因此首先研究了飞机绝对导航位置误差的演变。讨论了惯导系统(INS)和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卡尔曼滤波混合。此外,讨论相对导航条件下参数混合以及在下列两种不同的情况下的混合结果:1、飞机间相互传送本机混合后的导航数据;2、未经混合的导航数据传送后再混合。采用MATLAB进行仿真,得到不同方式的导航系统相对位置估计误差演变。  相似文献   

2.
在实际细分曲面造型中,模型初始控制网格经常需要同时用含有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混合网格来表示。本文主要研究基于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混合细分曲面的尖锐、半尖锐特征的生成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局部修改混合细分规则,把混合细分曲面的尖锐、半尖锐特征生成方式统一起来的自适应细分方法。为了使得多条折痕在相交点是C^1连续,在靠近折痕交点附近运用四点插值细分方法。根据特征处的尖锐程度通过自适应混合细分来实现半尖锐特征效果。实例表明,本算法生成的混合细分曲面尖锐、半尖锐特征效果非常好。  相似文献   

3.
波瓣混合结构三维流场数值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贴体曲线坐标系上,采用有限控制体的非交错网格设置,对波瓣混合结构的三维混合流场进行了数值研究。经计算得到了波瓣混合结构气流混合的不同轴向截面上的速度分布,可以看出,由于波瓣尾缘处轴向旋涡的作用,主流和次流形成高效率的对流型混合,其轴向速度分布型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气流间梯度较大的参数分布趋于均匀,这些特征与实验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混合移频动柔度法的失代式进行等价变换,从而得到一个“变种”,该变种不包含混合移频系统的动柔度式F^△(λ*),这便消除了F^△(λ*)带来的近似性,另外,对直接扰动法也进行等价变换,引出可以省时地用于许多特征向量导数计算的直接扰动迭代法。最后,为了供读者参数,本文还导出了三种混合移频动柔度法的非迭代式,其中有两种恰好是另外两种动柔度法经混合移频后的非迭代式,这实际上已将另两种动柔度法也扩展到密集根情况了。  相似文献   

5.
用三棱柱/四面体组成的混合网格求解三维Navier-Stokes方程,在物面附近采用三陵柱网格,而其他地方则采用四面体网格,与单一类型网格相比,混合网格易于调节粘性层内网点数目,并能减少存储量,提高解的效率,Navier-Stokes方程的求解采用有限体积法,对人工耗散项进行了改进,使得求解的结果更接近真实的物理解,本文对上述方法开展了数值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用三棱柱/四面体组成的混合网格求解N-S方程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给出圆柱壳问题混合状态方程的一种强有力的半离散半解析方法-混合状态等参元,它沿壳厚方向未作任何位移及应力分布假设,采用状态控制方程给出解析解答,与通常壳体元相比减少了未知量数目,提高了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二进制和十进制的混合编码机制,充分利用两种编码方式的优点,及这种混合编码机制在模型辨识中的应用,最后通过实例说明了SPGA法在模型结构和参数共同辨识中的寻优能力和高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浮点数编码和格雷码编码的混合编码遗传算法。该算法有机结合了浮点数编码和格雷码编码的优点,不易陷入早熟收敛且局部搜索能力强,收敛速度快。本文对一系列典型函数进行了优化计算,试验结果证实了这种混合编码遗传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能。  相似文献   

9.
液滴撞击固体表面的定向反弹在防结冰/起雾、自清洁等工程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混合润湿性表面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液滴操纵方法。本文对液滴撞击构筑有亲水条纹的疏水基底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采用已验证的扩散界面法来捕获界面演化。首先,研究卫星液滴在撞击过程中的形成过程,通过分析液滴的垂直速度和横向速度,明确混合润湿性表面在液滴扩散、收缩和反弹阶段中的作用。然后,系统探究条纹宽度对液滴反弹形式和接触时间的影响,重点关注液膜演化和液滴弹跳过程中的动力学和能量传递机制。所得结果可以指导混合润湿性表面的优化设计和液滴定向回弹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新的激光测速光路布置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目前国际通用的三束双色激光测速仪光路系统的基础上,将绿光(λ=514.5mm)与混合光交换位置,使蓝光(λ=488nm)与混合光同布于聚焦透镜的直径上,构成新的测速平面的激光测速光路,特别适用于测量二平行壁面间深宽比大、缝隙狭窄的流场,如环隙科特流、叶片机械内流场等,实现一次测量,即可获得二壁面间相当完整的流场信息。  相似文献   

11.
脉冲爆震燃烧器混合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FD程序分别对切向、轴向和径向供气方式的混合室中油、气的混合特性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切向进气有助于油气的充分混合,但是油、气分布不均;轴向进气时油、气分布比较均匀,但是油气的混合不够充分;而径向进气的油气分布、混合程度介于切向与轴向进气之间.能耗较大.设计了四种混合室结构,进行了基于两相无阀脉冲爆震燃烧器(PDC)的热态试验研究,找到了利于点火、起爆迅速的混合室结构.  相似文献   

12.
使用丙酮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对喷嘴的混合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示踪粒子及激励波长选择时的注意事项,对丙酮的光物理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对直流离心喷嘴进行了6种速度比的气-气混合实验研究,得到了喷嘴下游区域的浓度分布和混合比分布情况,发现喷嘴存在临界混合速度比vr相似文献   

13.
为了改进微流控芯片中液体混合效率,尝试在一种液体中加入磁性纳米颗粒,增强与另外一种液体混合.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对Y型微槽道中磁性与非磁性液体流动混合进行了实验观测,所需混合长度较无磁场时缩短了约2个数量级.利用CF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验证了外磁场作用下纳米磁性液体对流动混合有着明显的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将富油/淬熄/贫油(RQL)燃烧技术运用于高温升燃烧室设计,优化淬熄区设计以达到最佳混合性能。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在常温、常压状态下对不同燃烧室压损、射流与主流流量比、淬熄孔及旋流器结构下的淬熄区混合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淬熄孔存在最佳孔间距使得淬熄区内的混合性能达到最优。淬熄区内的混合性能随着淬熄孔的轴向位置后移而逐渐减弱。淬熄孔射流与头部气流的流量比增大,淬熄区内的混合性能增强,但存在临界值。在相同的流量比状态下,增加淬熄孔孔径有利于淬熄区内混合性能的增强。燃烧室湍流强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淬熄区内的快速混合。当淬熄孔位于H/2时,采用交错排列和三孔对称排列,淬熄区具有较好的快速混合效果。采用对称排列时,增加淬熄孔数同时减小单孔面积不利于淬熄区内气流的快速混合。  相似文献   

15.
对二维超声速气固两相混合层进行双向耦合,研究了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中示踪粒子对超声速混合层的湍流变动作用。超声速气固两相混合层的气相采用大涡模拟,离散相采用拉格朗日颗粒轨道模型求解。结果表明:与无负载示踪粒子时的超声速混合层相比,小Stokes数示踪粒子在超声速混合层中的布撒减弱了流向湍流,而强化了法向湍流,使雷诺应力峰值增大了9.68%;大Stokes数示踪粒子对混合层的湍流脉动起到了一定的削弱作用,最大雷诺应力值只有无负载时的41.74%。大质量载荷时,大量示踪粒子的运动尾迹抹平了部分法向速度脉动,使最大法向速度脉动只有无负载粒子时的38.63%;中等质量载荷时,超声速混合层的法向速度脉动和雷诺应力峰值与无负载粒子时相近;而小质量载荷时,超声速混合层中心线及其附近的法向速度脉动得到较小的增强,而最大流向速度脉动却被削弱了19.29%。小Stokes数和中等质量载荷示踪粒子对原始无负载粒子时的流场影响相对较小,研究结论对高速流动PIV测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于许多微流体装置来说,流体的混合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实现微流体混合控制,对基于电磁流体动力学原理的微流道主动混合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该方法中使用了一个混合室,在动态洛伦兹力的作用下,混合室内流体往复周期的运动.流体速度的周期性变化使流体分界面折叠,从而使流体接触面增加.用CCD记录设备记录了流体的快速混合过程,并对流体的混合程度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7.
压力不匹配混合层流场结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压力不匹配超声速湍流混合层流场结构,采用时间平均纹影、脉冲激光纹影和高时空分辨率NPLS方法获取了相应的流动显示图像.根据不同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实验图像所展示的流场结构,研究了激波与膨胀波对混合层整体结构的影响,分析了压力不匹配对混合层精细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纹影技术研究了不同对流马赫数(Mc=0.28,0.38,0.72)可压缩混合层密度梯度场的特性。由纹影图像可以看出:具有可压缩效应(高Mc数)的混合层存在不同程度的摆动。将纹影图像对比以后还发现:当Mc<0.3时,在可压缩混合层中发现了类似于Brown-Roshko的结构,混合层看不出明显的摆动;随着可压缩效应的增强(对流马赫数Mc>0.3),混合层开始摆动,并且随着对流马赫数的增大,混合层开始摆动位置向前移动。此外,还观察到不同对流马赫数下大尺度结构出现的区域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稳定分层湍流的PIV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行建立分层湍流实验装置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分层湍流的实验研究,运用激光诱导荧光(LIF)流动显示技术和PIV流场测量技术,定性研究了剪切和分层对湍流混合和湍流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剪切促进湍流混合,稳定分层抑制湍流混合,而且分层使得混合层内的湍流结构变得扁平和细长,同时还发现了混合层内涡旋的拉伸、合并、扭曲和变形等复杂的流动现象,特别是发现了其中的旋转涡对和反旋转涡对以及对湍流输运起重要作用的手指状结构.  相似文献   

20.
等离子体增强射流掺混的激励参数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提高火箭发动机推进剂掺混效率,探究等离子体对单股矩形射流掺混特性的影响,设计了等离子体射流发生与控制系统。使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测量了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对单股空气射流掺混特性的影响。相比无激励工况,激励电压为5、6和7kV时,射流宽度随电压升高而变大,射流中心线速度衰减率最大提高20%左右;脉冲频率增加,射流宽度增大程度增加,衰减明显,掺混特性增强;激励电压和脉冲频率固定时,改变占空比,在50%~70%的区间内射流速度衰减最强,射流宽度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