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振幅和差法是单脉冲雷达常见的测角定向体制。在分析振幅和差式单脉冲雷达工作原理及遮盖性干扰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振幅和差式单脉冲雷达的遮盖性干扰评估模型,并对建立的干扰模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造成足够大的角度跟踪误差时,遮盖性干扰对振幅和差式单脉冲雷达具有较好的干扰效果。  相似文献   

2.
箔条干扰云从炮兵战术使用角度出发,可形成干扰走廊,干扰炮位侦察校射雷达,也可形成干扰屏幕,干扰活动目标侦察雷达。能否实现上述炮兵战术使用及对雷达的干扰效果如何,近年由有关单位参加,在某靶场用X型火箭投撒箔条干扰弹形成箔条云进行四次外场动态测试和干扰效果的试验。箔条干扰云雷达反射面积测试原理  相似文献   

3.
随着相参宽带雷达可资应用性的提高,雷达目标识别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宽带相参雷达的大带宽可提供高的距离分辨力,这意味着目标鉴别是可以做到的,而其相参性则使横向距离高分辨力和雷达成像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基于高原型无人值守雷达的可靠性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原无人值守雷达的特点和高原特殊环境以及任务可靠性要求,从冗余设计、可靠性设计、环境可性设计和设备可靠性设计技术上分析论述了无人值守雷达的可靠性设计思路和解决无人值守雷达系统可靠性设计的有效途径与方法,降低了雷达使用保障人员和费用需求,提高了系统效能。  相似文献   

5.
王秀春 《空载雷达》2004,(3):12-13,21
AN/APG-77(图1)多功能雷达是一种具有低可观测性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它可全天候探测远程多目标和隐形飞行器,并可执行电子智能信息收集。这种宽带雷达可通过F-22飞机上的通用信息处理机(CIP)与其他传感器和航空电子设备相连。该处理机可对  相似文献   

6.
针对现有辐射源识别方法不能识别参数交叠的雷达信号以及BP神经网络迭代速度慢、识别效率低的缺点,设计出一种采用改进概率神经网络的实时快速识别方法。该方法构造的特征兼具单个脉冲参数统计特性和雷达参数变化整体特性两个层面的信息,进而可以对参数交叠的雷达信号进行有效识别。同时,该方法还对概率神经网络进行了改进,使之具备识别出未知雷达信号的能力。仿真实验表明,此方法在显著提高了识别率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抗噪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7.
搜索雷达抗有源噪声干扰效果定量评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有源噪声干扰对搜索雷达的影响 ,综合战术对抗、技术对抗、功率对抗三方面 ,探讨了搜索雷达干扰环境模型设计、抗干扰指标体系的建立、抗干扰效果评定标准以及抗干扰效果试验实施等问题 ,提出了一种搜索雷达抗噪声干扰效果的评估方法 ,该方法立足国内现有设备 ,可操作性、可比性强 ,可直接应用于搜索雷达的抗干扰性能试验。  相似文献   

8.
随着“太空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国间的太空竞争也愈发激烈,对星载雷达探测系统的测量精度和多维度目标参数测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的星载雷达系统主要采用传统微波技术实现,面临电子器件速率低、工作带宽小、可重构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限制星载雷达系统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将微波光子技术引入雷达系统可利用光子技术高频率、大带宽、可重构的特点有效克服电子技术的局限性,突破雷达技术瓶颈。阐述了可重构多维度目标探测微波光子雷达的特点和基本结构,介绍了多维度目标参数测量和雷达波形可重构的原理与方法,并对星载微波光子雷达的发展趋势和特殊应用环境需要考虑的问题进行了论述。随着微波光子雷达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光电集成技术的迅速发展,微波光子雷达有望在未来星载雷达系统中得到大规模应用。  相似文献   

9.
地基雷达探测方位对目标识别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灏  周滨 《航天控制》2007,25(6):86-89
导弹防御系统的地基X波段雷达和海基X波段雷达是进行目标识别的主要传感器,它们只有在探测到目标以后才能通过记录目标的相关特性,进行目标识别。由于雷达探测的方向不同,探测到的目标散射截面也不同,因此,在导弹突防过程中,可通过调整弹头的飞行姿态,改变雷达探测方位,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目标散射截面,最终影响雷达识别目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代雷达信号的复杂性和模糊性以及信号在时间上的冗余性等特点,将模糊匹配和D-S证据理论相结合.在信号的积累和求取模糊隶属度的基础上,用D-S证据理论对隶属度进行融合,有效地解决了雷达信号识别的不确定性问题,同时充分利用了信号在时间上的冗余信息,提高了雷达信号的识别效果.仿真试验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飞机目标通常抛撒箔条弹来干扰雷达的工作。针对这一作战场景,首先研究分析了飞机与箔条的运动特性和雷达回波特性,导出了对于地基防御雷达而言,箔条弹在时域上可视为点目标、在多谱勒域上可不考虑其多谱勒展宽效应的结论。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箔条干扰的数学和仿真模型,模拟并分析了飞机加箔条的运动状态和雷达回波特性。研究成果有助于揭示箔条干扰的雷达特性,评估箔条的干扰效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雷达跟踪仿真的滑翔式再入弹道突防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雍恩米  钱炜祺  何开锋 《宇航学报》2012,33(10):1370-1376
从防御雷达对再入弹道跟踪效果的角度,对滑翔式再入飞行器的突防性能进行了初步分析。基于Unscented卡尔曼滤波和考虑气动模型的目标跟踪模型,加入雷达测量噪声,计算目标跟踪误差,比较弹道式与滑翔式再入弹道的跟踪效果。仿真结果表明:(1) 滑翔式再入弹道有横向机动且飞行高度较低,雷达的发现时间较晚,可观测时间比较短;(2) 由于雷达的跟踪动力学模型中很难对气动力准确建模,滑翔式弹道借助气动力产生机动,雷达对其跟踪的误差要大于弹道式再入弹道; (3) 在相近的雷达观测条件下,弹道机动性越强,雷达跟踪精度越差;(4) 尽量使防御方所假设的目标动力学模型失配是增加突防能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首次系统地对升力体外形临近空间飞行器雷达散射截面(RCS)特性开展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本体及绕流RCS特性研究,亚密湍流尾迹RCS特性研究和层流尾迹的RCS特性研究等。结果显示:等离子体绕流将降低飞行器后向RCS;亚密湍流尾迹对低频段RCS影响明显,对高频段影响不明显。另外,双站雷达对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也会有较好的探测效果。  相似文献   

14.
雷达旁瓣对消的前提是干扰源数量小于雷达辅天线的数量 (自由度 ) ,通过产生对消系数 ,将辅天线信号加权后叠加到主天线信号中 ,可将主天线中的干扰信号抵消掉。当干扰源的数量 (方向数 )大于雷达辅天线的数量时 ,其干扰就不能很好地抵消。通过计算 ,分析了多方位干扰对抗雷达旁瓣对消的干扰效果  相似文献   

15.
雷达的前景     
雷达的早期发展阶段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1940年发明了多腔磁控管,有了这种设备,在较短的波长上可以产生出足够的功率。本上防御雷达网过去使用的是经过改进的电视发射设备,波长约10米。后来用了多腔磁控管波长可做到3厘米,设备可小到由飞机运载。尽管雷达的发展速度在二次大战后有所减慢,但由于“冷战”日益加深,雷达的发展还是得到了保证。随着雷达的改进,飞机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两用技术系统公司(Amphitech Systems)透露说,它计划在2010年之前开发出一种7千克级、能满足中型和大型UAV(无人机)、用于探测、感知与规避的雷达。雷达工作在Ku波段,在净空条件下可探测到7.5千米外正在逼近的航空器(雷达散射截面积为5平方米),这大约相当于有27秒左右的告警时间,  相似文献   

17.
Peter  Hoogeboom  Hans  Hommel  任万霞 《空载雷达》2007,(1):20-23,29
鉴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空对地监视要求,由6个国家(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和美国)的多个公司共同进行了研制先进SAR/MTI雷达系统的可行性研究。该系统的结构设计是以目前这些国家的雷达项目经验为基础的。本文给出了TCAR项目的计划和技术概述。还讨论了总的技术要求、平台构造和可缩放性、SAR和MTI同时运行的技术方法、雷达总体框架、处理和雷达模式。  相似文献   

18.
数据融合在雷达目标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数据融合技术系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现代战争中,随着雷达、红外、激光及光电等传感器的数量日趋增多,数据融合技术正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迄今已发展成为信息处理领域中的强有力工具,其处理的思想和方法论,可很好地解决雷达目标识别中的瓶颈问题。本文介绍数据融合在雷达目标识别中的应用,并揭示出数据融合系解决雷达目标识别之捷径。  相似文献   

19.
无载波超宽带雷达时域动目标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无载波超宽带雷达目标运动引起的多普勒效应 ,推导了无载波超宽带雷达多普勒效应的时域表现形式———多普勒时移 ,对一种基于多普勒时移的动目标时域多普勒处理器进行了仿真 ,结果表明 ,利用多普勒时移可检测出目标速度 ,并且不存在盲速  相似文献   

20.
基于脉冲包络前沿波形的雷达辐射源个体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以脉冲包络前沿波形作为辐射源的“指纹”进行雷达辐射源个体识别的思路。首先将提取出的已知雷达脉冲包络前沿波形进行统计,求出一条能代表雷达辐射源的“标准”前沿波形曲线,然后将被测雷达脉冲包络前沿波形与求出的“标准”前沿波形曲线进行相像程度比较,识别出雷达辐射源个体。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利用雷达脉冲包络前沿波形可以较好地进行辐射源个体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