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宗树 《国际航空》1999,(6):58-59
北约空袭南联盟已持续多日。在这次行动中,北约不仅动用了包括B—2隐身轰炸机在内的陆、海、空各类武器,还有50多颗卫星在太空助阵,其中许多卫星当初就是为支持北约对抗华约军事作战研制的。由此可以看出,现代战争对航天器的依赖越来越大。天宫幽灵在此次打击计划中,美国和欧洲至少使用了15~20种不同卫星,包括3颗高级锁眼-11(KH—11)光电成像侦察卫星、2颗“长曲棍球”雷达成像侦察卫星、3颗确保得到图像的小型侦察卫星、4颗国防气象卫星、4颗民用“诺阿”极轨气象卫星、2颗欧洲民用静止轨道气象卫星、24颗导航星GPS,以及美国…  相似文献   

2.
读者来信     
正要发稿时收到读者王子仁同志的来信,他的信中指出“读你刊总第42期第91页所载《我国又成功发射一颗科学试验卫星》的报导。查此星系我国第15颗返回式卫星,很遗憾未能按期回收,应该说发射是不成功的,而且对此星的“坠落物”,中外尚多争议。 贵刊选登此事,似可商榷。”  相似文献   

3.
《国际航空》2011,(10):1-1
自去年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了《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以来,国内形成了一股通用航空热。然而,在众口一词的大发展语境中.我们也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本期“通用航空”专辑就刊载有这样一篇文章,作者就中国通用航空的发展重点谈了他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航现在以“通用航空”的名称取代了“专业航空”,把过去专业航空的各类业务统归在通用航空名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发展与深入,我国民航与国外民航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紧密,因而也产生了名称、计量、技术、财会等方面需要与国际上接轨的问题。目前已经发现我们赋予通用航空的定义与国外对通用航空的理解不一样。关于这个名称演变的来龙去脉,笔者愿意在此提出一些肤浅的见解与民航界的同行们商榷。  相似文献   

5.
为研制导弹预警卫星,美国早在1985年起先后发射了“米达斯”、461、266、949等十几颗试验卫星,但这些早期预警卫星均不能将导弹尾焰的红外辐射和高空云层反射的太阳光区分开,只能发现热点,不能跟踪。后来经过大量研究,在70年代初把“国防支援计划”(DSP)导弹预警卫星送上太空。DSP卫星已发展到第三代,第一代共发射了7颗,第二代发射了8颗,从1989年6月开始陆续发射第三代DSP(即Block-14)卫星。  相似文献   

6.
2008年9月25日,格林尼治时间8时49分,一枚“质子-M”火箭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升空,8时59分,卫星与火箭分离,将3颗Glonass导航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使Glonass全球导航系统目前的在轨卫星数量由16颗增加到19颗。目前这些卫星中,有2颗正在接受维修,1颗即将退役。  相似文献   

7.
近来,围绕导航定位卫星的消息不少。其中最让国人高兴的是今年5月25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的第三颗备份星顺利地送上了太空。这说明,我国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一号已经全部就位。尽管这种双星定位系统无论定位精度还是覆盖范围都无法与先进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相提并论,但它的自主性对我国未来长远利益来讲却十分珍贵。  相似文献   

8.
<正>在全球“能源转型”以及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航空新能源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电能、氢能和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成为航空减碳的能源密钥。相比于电能和氢能,可持续航空燃料因其能量密度高、减碳效果好、可实现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技术成熟度高、与现有航空器和基础设施兼容、短期可商业运行等优点,成为中短期内航空碳减排的最佳手段之一。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预计,到2050年,65%的航空碳减排将通过可持续航空燃料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4月24日,波音公司的“德尔它-2”运载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升空,将欧洲制造的4颗“全球星”电话中继卫星送入高1240千米、倾角51.9°的太空轨道,此后卫星携带的变轨推进系统将使卫星进入预定的低地轨道.此次发射使“全球星”系统的入轨卫星数量增加到8颗.“全球星”系统是由56颗卫星组成的星座,按计划于1999年全部发射入轨,从而能够向全球提供移动  相似文献   

10.
广东是我国近代航空的重要策源地,它被誉为航空摇篮,它是在孙中山航空救国思想指引下开拓、发展起来的。孙中山是我国近代航空的奠基人,华侨则是航空的先驱开拓者。飞行是这样,飞机制造也是如此。1911年孙中山旅美旧金山,一再嘱咐侨团:“按排华侨青年学习飞行技术和飞机制造”,“助成飞船队的成立,充革命军用”。广东航空工业一开始,就有它显著的特色。一是有强烈的奋发图强振兴中  相似文献   

11.
简讯     
两颗“伽利略”试验卫星将在年底发射2005年6月9日欧空局宣布,两颗专门为“伽利略”导航卫星系统试验台———“Version2”研发的试验卫星大约在6个月后发射。这两颗卫星将成为“伽利略”系统第一阶段“在轨验证”的组成部分。“伽利略”计划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验证“伽利略”所申请的频率(frequencyfilings),检验系统运行中采用的新技术,勘测这两颗卫星所处的中等高度地球轨道的辐射环境,用实际的“伽利略”信号进行试验。为了保证此阶段的成功,从厂家预定了两颗试验卫星,即GSTB V2/A与GSTB V2/B,这是“在轨验证”阶段的第一步,该…  相似文献   

12.
美国时间 7月 16日,第 29颗“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从卡纳维拉尔角用一枚波音公司生产的“三角洲”火箭发射升空,这也是新一代GPS卫星“GPS ⅡR”型的第四次成功发射。除了GPS在研究阶段使用的Block Ⅰ型卫星以外,该系统中所有卫星都是由“三角洲”火箭发射到距离地球 10900英里的椭圆形轨道上去的。“GPS ⅡR”型卫星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下属的“太空系统”公司制造,可以与当前系统兼容,但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它的导航更加准确,在没有地面控制的情况下自动运行的时间也更长。美国发射第29颗全…  相似文献   

13.
低轨道卫星通信并非很新的通信技术,70年代初出现的卫星通信就是从低轨道卫星开始的,但在过去20多年中一直都没有受到很好的重视,它的发展远不及大功率高轨道卫星。随着高集成化半导体技术、微处理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移动通信及航空指挥通信需求的急剧增长,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不仅可能成为现实,而且还将成为全球通信的新热点,特别是为航空指挥通信区域间的大面积覆盖,提供了一个最佳的通信方案。通信卫星按其运行轨道来划分,可分为高轨道卫星(HEO)、中轨道卫星(MEO)和低轨道卫星(LEO)3种,在一般情况下,低轨道卫星其运行…  相似文献   

14.
7月9日,麦道公司“德尔塔”Ⅱ型运载火箭在万登堡空军基地将5颗铱卫星公司(Iridium LLC)通迅卫星发射升空。从而使该公司升空的卫星数达到了17颗。铱卫星公司是由摩托罗拉等公司投  相似文献   

15.
我国第九次成功发射的一组空间物理探测卫星“科学实验9号”、“科学实验10号”和“科学实验11号”,于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入轨。这是我国第一次利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三颗人造卫星。初始轨道参数为近地点地面高度: 230 公里远地点地面高度: 1610 公里轨道倾角: 59.4 度运行周期: 103.4 分钟“科学实验11号”卫星,由于它的面质比特别大,因此轨道寿命很短,已于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六日陨落。它在空间总共运行约六天,86圈多。科学院人造卫星观测系统,根据国家任务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对“科学实验11号”卫星,进行了重点的光学跟踪观测和测轨预报,积累了具有丰富轨道信息的大量观测资料,取得了对特大周期变率的卫星进行准实时测轨预报的实践经验。本文就是一份对“科学实验11号”卫星跟踪观测和测轨预报的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6.
SpaceTechnologyDevelopmentinChina1970年4月24日,“长征”火箭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迄今该火箭成功发射了60次,将70颗国内外卫星送上太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自行研制和发射运载火箭的国家和国的史书上记载着一个光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一颗吟唱着《东方红》乐曲的中国人造卫星直上重霄道游九天,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永载史册的骄傲,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毫不含糊地进入太空时代拉开了帷幕。从此,中华民族在太空俱乐部里占有了一席之地,中国的航天技术逐步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长征”火箭中国的骄傲自从“长征”…  相似文献   

17.
“长征”火箭是我国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它有4个系列12种型号,适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的各种卫星。至2000年底,“长征”火箭进行了65次发射,使49颗国产卫星和飞船升空。目前,我国正在研究新一代火箭,并进行了大量预先研究和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8.
欧盟已经发射了“伽利略”导航系统第2颗试验卫星,从而使其进人工程实现阶段。这颗命名为“Giove B”的试验卫星是今年4月27日夜晚,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的。发射该卫星的目的,一是检验高精度、无源氢原子钟的设计,而这种氢原子钟从未发射升空过;二是为试验和验证提供信号,即模拟将来工作系统要采用的真实频率和信息格式。  相似文献   

19.
同志们: 我就航空标准化“七五”规划执行情况和“八五”期间航空标准化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奋斗目标以及加速航空标准化发展的措施等向大会提出报告。 一、“七五”期间航空标准化工作的回顾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航应优先发展ADS-B应用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高空中交通管理监视能力、加强航空企业对飞行运行的监视、改善航空器协同避撞性能,这是“十一五”期间我国航空运输业加快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新一代ADS-B航行监视技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因此,“十一五”期间——自动相关监视(ADS)技术,是基于卫星定位和地/空数据链通信的航空器运行监视技术。最初,ADS技术是为越洋飞行的航空器在无法进行雷达监视的情况下,希望利用卫星实施监视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在ADS概念下衍生的ADS-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技术,不仅成功应用于无雷达地区的远程航空器运行监视,而且与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