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纳米技术是在0.1~100纳米(1纳米是十亿分之一米)尺度的空间,研究单个微细粒子——电子、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和特性,从而实现按人的意志控制一个个原子、分子和电子,来制造功能性材料、元器件、组件、分系统和大系统。 50年代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R.范曼(Feynman)就曾指出:“如果有一天人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安排一个个原子,那将会产生怎样的奇迹?!”1966年,按照这条思路拍摄了科幻电影《神奇旅程》,一艘微型潜艇,顺着血液的流向,检测大  相似文献   

2.
纳米时代     
北辰 《飞碟探索》2003,(4):39-40
热门的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一种能给我们带来切实利益的科学,它不同于宇宙论和量子论那样虚无缥缈。从经济上来说,它是一项能挣大钱的技术,这也就是它诱人的原因。为了表明自己非同寻常的技术实力,现在的一般生产厂家,也都纷纷标榜自己的产品是纳米技术产品,仿佛我们提前进入了纳米时代,纳米技术成了一个最时髦的词汇。纳米热门后,各行各业的科学家们都跳出来,摇身一变成了纳米技术专家,将一个研究课题称为纳米技术,肯定比称为“应用中尺度科学”听起来更诱人。现在的纳米技术完全被类似科学幻想的迷雾所笼罩着。未来学家们把它描述成一个蕴…  相似文献   

3.
纳米武器,顾名思义,是指这种武器尺寸很小。纳米(1纳米=10~(-9)米)这个计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出现,因为它太小了。拿“大”东西头发比,普通头发就有6万~7万纳米粗;拿“小”东西原子比,1纳米也就5个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因此,肉眼是根本看不见纳米级尺寸的物体的。研究纳米级物质(包括分子、原子、电子)在100皮米(1皮米=10~(-12)米)~100纳米空间内的运动规律、内在运动特点,并利用这些特性制造特定功能产品(包括纳米武器在内)的高精尖技术,就是现在在科技界耳熟能详的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微机电系统的初步成功,为军事科技工作者研制纳米武器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纳米技术与纳卫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新 《国际太空》2001,(8):21-26
1 引言□□纳米技术 (nanotechnology)的兴起给航天工程、航天技术领域带来机遇和挑战。首先带来的是各种航天设备、分系统和部件的微型化 ,从而还可以节省能源、减少污染 ;更重要的是该技术可在提高航天系统性能的同时 ,大大降低航天器的研制成本和试验费用。因此 ,近年来纳米技术对国内外航天领域的影响很大 ,发展也十分迅速。2 纳米技术的发展历程2 .1 纳米技术的含义与探索宇宙空间的奥秘一样 ,揭示介观和微观物质世界的物质结构和运动规律也是人类科学探索过程中的重要课题。纳米技术是 2 0世纪 8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技术 ,它所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祥 《国际太空》2004,(4):30-34
伴随着航天器的微小型化,微电子、微机械、纳米和微纳米技术在航天器,特别是卫星中的应用日益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到2002年底,全世界已发射了许多微小卫星,其中已经成功地在轨进行了试验的纳卫星就有20多颗。这些被称之为“纳  相似文献   

6.
北辰 《飞碟探索》2004,(3):34-36
我们知道,生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碳原子在形成有机分子的时候,可以通过四根共价键和四个相同或不同的原子或基团相连,并形成三维的空间结构,由于相连的原子或基团不同,它往往会形成两种分子结构。这两种分子拥有完全一样的物理、化学性质:比如它  相似文献   

7.
来之不易的认识层次中国人有句古话,叫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指的是人们思想认识有一个局限性,即自己认识自己难。对于人类来说,要提出自己所正在面临和进行的运动是人类文明演变这一认识,是一个相当来之不易的认识层次,它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在人类古文...  相似文献   

8.
纳米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本世纪尚未开发的高新技术一纳米技术的兴起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纳米测量方法,主要可归纳为光学和非光学两大类测量技术。通过对各种方法的测量原理、测量装置、测量准确度及其亟待解决问题的分析,阐明了纳米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对纳米测量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最数字     
《飞碟探索》2012,(7):63-63
5300意大利和德国科学家5月2日宣布,研究人员借助原子显微镜和纳米技术在冰人奥茨右手伤口和肩部的中箭部位发现血液组织,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血",距今大约5300年,具有相当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它们看上去与现代人血液样本  相似文献   

11.
电容式传感器在纳米级测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检测中温、湿度的变化、传感器本身结构乃至其电路性能等因素,将直接影响测量的准确度和灵敏度。介绍了大型天体望远镜光学镜面面形的控制方法和工作原理。该大型天体望远镜Φ10m的主镜由36块对角线长1.8m的六角形子镜拼接而成,应用电容测微技术使此超大型镜面的共面性达到纳米量级的定位控制。通过检测原理的分析,阐述了电容式传感器在使用中提高其准确度和长期稳定性的理论分析和具体技术措施,并针对国内正在研制的LAMOST超大型天体望远镜实际应用环境和技术指标要求,提出新的差动式传感器,并采用新材料和高集成度的进口新器件,以满足传感器在温、湿度变化大的条件下实时监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林来兴 《国际太空》2002,(11):11-13
5 纳卫星技术发展对策 □□根据我国国情和纳卫星所含技术优势,结合这几年来国际上对纳卫星开发研制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现将笔者关于我国纳卫星技术发展对策(包括发展纳卫星的关键技术)概述如下。 5.1 以微米/纳米技术推动纳卫星的发展 在各种空间和时间尺度内,近10~20年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趋势是朝微型和超微型化迈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对传统尺度(人类自身所能感知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物理现象及其规律已得到充分认识和应用。人类为了追求继续快速发展,把智慧和注意力逐渐转向那些发生在小尺寸和…  相似文献   

13.
你听说过这样的故事吗?有一种比人体细胞还微小的东西,外观像船舰。它不仅能穿梭于病人的血液之中,还能发现和锁定病变细胞,透过其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释放出一定剂量的药物实施治疗。尽管这样的场景更像是从好莱坞科幻大片中剪辑出来的,但事实上这是一项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主人公被称之为“纳米外科医生”。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研人员正着手试制这样的“纳米外科医生”———一种非常微小的胶囊。一旦纳米胶囊试制成功,人类不仅可以用它来治病,还可能在它们的辅助下实现另一个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登陆火星,甚至移居太空。科学家发…  相似文献   

14.
2月20日,马耳他同欧空局签署了一项航天合作协议。马总理冈奇出席签字仪式。马2004年开始通过巴黎使馆同欧空局商讨合作事宜。马科技理事会被指定为对等机构。马重点研究领域是通信和卫星技术及微机电系统和纳米技术等高技术工程。马耳他大学物理系对航天活动有多项研究兴趣。  相似文献   

15.
继互联网、基因等名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纳米”——这一长度单位又开始充斥报刊,股市上甚至出现很多纳米概念股,其实,在军事上,经纳米技术早就是热点。  相似文献   

16.
简要综述西方科技强国的态势感知概念、态势感知系统研发现状与应用、主要研发计划,总结其经验与教训,分析中国发展态势感知技术的迫切性与突破点.提供解决方案,介绍科研课题"微纳仿生空间态势感知器"中的态势感知概念、包括需求分析、模型设计、概要设计、应用设计的系统顶层设计内容.态势是指生物或系统对其内部状态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印象",包括自身状况和变化趋势、外部环境呈现出的某种状态和形势、发展趋势等.具有类似生物感知能力的态势感知器需要对自身状况、外界环境的多种物理量进行综合监测,其目的在于获取自身和环境的全面的、系统的信息.应用成熟的微纳米技术成果,以仿生学为主要理论导引,采用快速原型法设计开发基于微纳米技术和仿生学的态势感知器,可以广泛应用在太空、军事、环境保护、工业、消费电子等领域.  相似文献   

17.
1引言 空间科学是以航天器为主要工作平台,研究发生在日地空间、行星际空间乃至整个宇宙空间的物理、天文、化学及生命等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空间科学探索人类未知的世界,探寻从宏观的天体到极端条件下原子与分子的基本规律,揭示客观世界的物质规律,是当今世界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沿。半个世纪以来,空间科学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认知领域,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与自身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原子层沉积无机纳米薄膜技术广泛应用于军民领域。本文通过在原子层沉积系统加装原位石英晶体微天平测量系统,通过原位石英晶体微天平研究原子层沉积无机薄膜生长过程并进行薄膜厚度的在线测量。通过研究原子层沉积反应条件,实现原子层沉积无机薄膜厚度的石英晶体微天平在线测量结果替代薄膜厚度线下光学测量结果,解决各类复杂腔体内壁原子层沉积薄膜厚度无法精确测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反物质的发现,最早可追溯到70年以前,美国物理学家安德逊首次在实验室中发现了正电子。这一反粒子的发现,轰动了当时的科学界。随后,反物质家族中的其他成员如反质子、反中子也相继被发现。从那以后,寻找反物质的科学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大家知道,质子和中子组成了原子核,加上核外电子就构成了原子,原子构成分子,再由分子组成形形色色的物质世界。那么,能否由反中子、反质子和正电子组成反原子,再由反原子构成反分子,从而进一步构成同样复杂的反物质世界呢?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英国物理学家保罗·拉迪克认为,每种基本粒子…  相似文献   

20.
心榕 《太空探索》2007,(7):36-38
1960年8月12日,美国用德尔它D运载火箭把一个特殊载荷送上地球轨道。这个载荷不同以往,它进入轨道后膨胀成一个直径30米的大气球。你也许会问,为什么要用昂贵的火箭发射一个气球呢,7其实,它不是一个真的气球,它的名字叫回声1号,是人类发射的第一颗试验型无源通信卫星,也是人类在卫星通信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