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川崎公司的桁条组件自动装配设备日本川崎重工业公司在某型飞机机身的装配中,研制了一套自动化的衍条组件装配设备。该机身衍条组件如图1所示,自动装配设备如图2所示。自动装配的工序包括工件定位、钻铆钉孔、插入并铆紧铆钉。为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成本,该自动设备在...  相似文献   

2.
《国际航空》2008,(2):69-71
麦道直升机公司MD“探索者” MD“探索者”是一种单旋翼双发直升机.采用了Notar无尾桨系统(包括循环控制尾梁和内部可变桨距风扇)和日本川崎公司设计的主旋翼变速箱。2001年初.MD直升机公司发起了“探索者”的武装型“战斗探索者”的发展计划,旨在开拓拉美市场。“战斗探索者”可携带127毫米GAU-19/A转管机抢、127毫米M2机枪吊舱、70毫米火箭发射巢和反坦克导弹。  相似文献   

3.
日本技术研究和发展所最近与川崎和三菱重工业公司签订了价值500亿日元(5.49亿美元)的合同,用以制造OH-X侦察/观察直升机原型机。川崎重工负责研制、生产两架飞行试验用原型机和3个静力。  相似文献   

4.
董菌 《红旗技术》2005,(1):28-31
高压涡轮导向叶片为无余量精铸叶片,采用真空浇注、定向结晶工艺,在真空浇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型腔反应问题,导致叶片报废。经过对反应原因的仔细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地减少了型腔反应问题。  相似文献   

5.
《直升机技术》2003,(2):39-39
由欧直公司和日本川崎重工在BK117基础上联合研制的EC145是一种双发轻型多用途直升机,自1997年开始研制以来,经过3年时间,已于2000年获得德国联邦航空局和日本民用航空局适航证,并符合欧洲最新制订的JAR OPS.3适航条例。  相似文献   

6.
白广原 《国际航空》2010,(10):74-74
日本军方预计明年启动一项庞大的通用直升机的研发项目——"新式多用途直升机",川崎重工、富士重工以及三菱重工参与了此项目的竞标。  相似文献   

7.
开拓进取的日本航空工业(二)──骨干企业及其制造技术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陈敬之三菱重工业公司、川崎重工业公司、富士重工业公司、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及新明和工业公司是日本航空工业的五家骨干企业。前四家是日本仿制和自行研制飞机及发动机的主要企业,也是开展国...  相似文献   

8.
《航空制造工程》2009,(4):84-84
美国Electuoimpact公司是一家专门为航空工业用户设计生产以及安装定制的自动紧固设备公司。该公司与日本川崎重工合作开发电磁紧固技术在波音787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延长硅橡胶密度烧蚀材料体系施工期的研究,发现酸酐固化剂可以将环氧改性硅橡胶低密度烧蚀材料的施工期延长到24h以上,从而可能实现真空热压罐大面积灌注密度烧蚀材料的成型工艺。通过对固化材料进行红外分析,发现加入酸酐固化剂后并未改变硅橡胶和环氧树脂各自的反应,没有新的反应特征峰出现,说明环氧和硅橡胶之间无反应,只是物理共混,从材料拉伸断面的扫描电镜观察可以证实硅橡胶和环氧树脂以海-岛结构存在。  相似文献   

10.
甲烷气体的冲击状态方程数值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甲烷气体的冲击状态方程,用一维无粘流体反应动力学方程组。分别以7组元17步反应和13组元加步反应模型计算了常温下压力为0.12MPa时受高速飞片撞击的甲烷气体的Hugoniot数据,给出了飞片速度为3km/s-9km/s范围内9种条件下的数值结果。在相同的初始条件下,当飞片速度较低(如3km/s)时两种反应模型给出相同的结果。通过较高飞片速度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13组元40步反应模型给出的数值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全球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增加。病理性心脏重塑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在病理性心脏重塑中心脏代谢的改变。心脏肥大和心力衰竭时心脏代谢紊乱,心肌从脂肪酸为主的代谢特征转变为葡萄糖为主的代谢特征,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本文综述了病理性心脏重塑中脂肪酸、葡萄糖和氨基酸不同底物代谢变化特征及其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基于病理性重塑的代谢改变分析潜在干预靶点,从代谢调节的角度为药物研发提供新路径和理论依据,以改善心脏肥大和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前,医学超声技术正逐渐从传统的基于波动效应的组织器官结构成像,以及基于热效应和空化效应的病变组织毁损等治疗方式,逐步向多功能诊疗技术融合的方向发展。超声力学效应 (即声辐射力),作为其最重要的生物学效应之一,越来越受到科研和医疗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受益于对超声力学效应理论和机制的不断深入了解,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涌现出多种基于声辐射力的超声诊疗新技术,如能够对组织力学参数进行定量测量的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以及能够对脑部等神经细胞的活动抑制状态进行无创调节的超声神经调控技术,极大地拓展了超声在医学临床领域的应用,为肝硬化、乳腺癌等重大疾病的早期筛查,以及脑疾病治疗和脑科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方法和工具。本文将对这些基于超声力学效应的医学超声新技术近年来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介绍,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孔圆  黄晓军 《飞机设计》2020,1(1):21-25
造血功能不良是骨髓衰竭性疾病的共同特征,但是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是亟待解决的重要临床科学问题。 生理情况下,造血干细胞受到骨髓微环境的严格调控。造血干细胞移植不仅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方式,而且是研究造血调控的理想模型。移植后造血重建不良是研究骨髓衰竭性疾病的良好疾病模型。总之,积极探索造血调控的新机制,对于建立骨髓衰竭性疾病的新型干预策略具有重要临床转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红梅 《飞机设计》2020,1(1):35-42
早期胚胎发育关乎生命健康本源。解析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调控机制可从源头提升人口健康,提高人口素质,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然而,受限于技术和伦理,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调控机制尚未得到全面解析。近年来,随着哺乳动物胚胎体外培养和“类胚胎”等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解开自身早期胚胎发育之谜的最好时代,同时也迎来了新一轮伦理挑战。本文系统地回顾了以啮齿类和灵长类为主的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领域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人类胚胎研究相关的伦理争议,展望了早期胚胎发育研究的发展方向,希冀为人类认知早期胚胎发育事件和出生缺陷及多种发育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诊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手段。  相似文献   

15.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由遗传、环境等因素引起的胰腺组织进行性慢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来在国际上广受学者关注,较为密集的发表了多篇高质量临床指南和研究。该疾病目前发病率逐年增加,病因和机制复杂,临床病程多变,早期诊断困难,临床缺乏有效治疗药物,患者生活质量较低,未来仍有诸多问题有待攻克,基础与临床研究空间大。本文就近年来针对慢性胰腺炎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做一回顾,以期为国内胰腺炎研究领域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肝内胆管癌是仅次于肝细胞肝癌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肝内胆管癌的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目前,肝内胆管癌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但由于肝内胆管癌在早期多无特异性症状,患者常在确诊时即为晚期,失去手术机会。转化治疗是近些年被提出的新概念,其认为初始无法手术切除的恶性肿瘤可以通过多种治疗方式进行降期,从而使患者得到手术的机会,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随着各种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以及疗效的验证,肝内胆管癌的转化治疗也迎来了曙光。本文即围绕肝内胆管癌转化治疗的现状以及本团队在该领域的实践经验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胰腺癌手术切除率低,预后极差。近年来,随着新型药物的出现、治疗手段的多样化及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发展,胰腺癌的新辅助治疗与转化治疗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系统梳理了新辅助治疗和转化治疗在胰腺癌中的临床应用以及转化治疗后手术时机的选择,提出将可切除型胰腺癌分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低风险组患者推荐优先手术切除,高风险组与交界性可切除胰腺癌患者直接手术R0切除率较低,行新辅助治疗后,可明显提高R0切除率。对于不可切除胰腺癌患者应综合评估能否行转化治疗,部分转化有效患者可行根治性手术。然而,胰腺癌新辅助治疗与转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周期及术后辅助方案等问题目前尚无共识。相信伴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出现,新辅助治疗和转化治疗将在胰腺癌治疗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张英  李青峰 《飞机设计》2020,1(1):90-95
组织间隙内镜外科 (Tissue Interspace Endoscopic Surgery,TIES) 是应用于体表软组织、肌间隙、脂肪筋膜间隙、面部器官等部位的内镜手术。相关探索已有近40余年历史,但一直没有提出明确的概念,缺乏针对性系统性技术研发, 发展较缓慢。当代微创精准医疗引领着外科前沿技术,本文结合内镜技术进展,对组织间隙内镜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梳理,并首次提出组织间隙内镜外科TIES概念,对其在临床的应用、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回顾和技术展望。  相似文献   

19.
知识发现是将知识从隐性转化为显性的一个过程,它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阐述了利用统计学习的知识发现方法,以及统计学习中主要使用的分类学习,并强调了使用数据驱动指导知识构建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最后结合实例分析了几个主要的统计学习方法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20.
陈娟娟  王奇  孙辉 《飞机设计》2020,1(1):66-72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微生物菌库,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改变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和代谢系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宿主的遗传、年龄、性别、疾病状态、用药、激素水平、生活环境、地域、饮食和生活习惯等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体肠道稳态。饮食和生活习惯不仅会在短期内塑造肠道菌群,长期来看也是调整和干预肠道菌群最有效的方式。有研究认为肠道微生物差异始于宿主基因,但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宿主基因型仅可解释个体间微生物差异的1.9%, 而生活在同一地域环境中、饮食和生活习惯相近的人,其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更加相似[1]。一项中国人群的研究中也证实了地域是决定肠道菌群特征的决定性因素[2]。这一方面提示我们在进行肠道微生物与疾病的临床干预性研究中应充分考虑宿主生活的地域环境、饮食和生活习惯,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进行地域特异性肠道微生物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我国幅员辽阔, 地域丰富,民族众多,但目前我国的肠道微生物研究多集中在东南沿海等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在西北地区却相当缺乏。 我国西北地区地处高原地带,高海拔,低氧压,昼夜温差大,造就了独特的生活环境、饮食文化和风俗习惯,在当地生活着包括藏、回、东乡、裕固等多个少数民族的人群,因此进行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人群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对探究特定地域环境和饮食生活条件下人群的健康和疾病发生及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有助于寻找新的疾病治疗菌株,为地域性高发病和疑难杂症等的预防和诊治提供基于肠道微生物的参考[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