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济宇  周洲  徐德  王正平 《航空学报》2023,(11):140-152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矢量电推进系统的气动-推进耦合模型,旨在通过结合理论模型与工程经验模型,实现对矢量电推进系统气动与推进性能的实时快速评估。为了准确描述系统的气动-推进耦合效应,首先,结合涵道推进增强系数公式与工程经验模型,建立涵道推进模型;紧接着建立了涵道气动模型,并基于推进效应影响完成了模型修正;然后,分析了涵道气流抽吸效应对机翼的影响,根据涵道是否倾转分别进行了讨论,完成了耦合推进系统的机翼增升模型的建立;最后,将所有模型统一至机体坐标系下,得到矢量电推进系统的气动-推进耦合模型,并依据CFD仿真计算进行了模型验证与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气动-推进耦合模型可以准确描述涵道增推与机翼增升效应,能在极快的运算速度下保持较高精度,满足动力学系统与飞行控制系统的实时计算要求。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电推进在低轨空间互联网巨型星座的应用特点,分析了低轨巨型星座自主轨道控制需求,总结了巨型星座轨道部署、构型保持、轨位调整、碰撞规避和离轨机动控制对推进执行机构的性能需求。通过化学推进和电推进的对比分析,梳理了新型电推进技术的低功耗、高比冲、快响应、轻量化和低成本优势,对电推进在低轨巨型星座上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最后结合未来低轨空间互联网巨型星座的发展和应用场景,对新型电推进的技术特点和研究趋势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对其基本性能要求:功率小于400W,推力大于5mN,比冲大于1350s,结构比重小于0.15,工作寿命大于9000h。  相似文献   

3.
田钧  解玉范  龙飞  刘琴 《航空动力学报》2022,37(9):1793-1806
针对一种可重复出水的两栖无人飞行器(UAV)总体方案及任务需求,提出一种水下采用泵喷水推进、出水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空中巡航采用涡扇发动机推进的多循环推进系统方案。根据推进系统技术发展现状、趋势,不同发动机循环特点、各阶段推力需求及多循环任务需求,开展了多循环方案设计方法研究,并计算出典型推进系统方案尺寸、质量、任务剖面燃油消耗质量等参数,验证了推进系统多循环方案及其设计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综合未来飞行器及推进系统技术发展水平,所设计的多循环推进系统方案,能够实现无人飞行器可重复出水需求,其中能源需求占全机总质量的比例为26%左右。  相似文献   

4.
梁春华 《航空发动机》2007,33(4):F0004-F0004
截至2007年底,F135推进系统已经累计完成了3600h的方案验证试验、8500h的系统研制验证地面试验(其中,F135 STOVL推进系统共试验4300h,STOVL状态试验1700h),以及19次飞行试验(2006年12月15日首飞),使F135推进系统的成熟性与可靠性得到充分验证。近期取得的里程碑性的工作包括:2007年6月,F135 STOVL推进系统升力风扇齿轮箱在RR公司试验设备上完成了试验,成功地验证了RR公司研制的通用推进系统的成熟性。2007年8月,F135 STOVL推进系统在PW公司的试验设备上成功地完成了一系列侧风验证试验,大大降低了其2008年5月首次飞…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中的整村推进模式的出现有着特定的背景。文章以宋岗陈刘项目为例,分析了整村推进的具体做法与实施效果,进一步剖析了整村推进模式实施的现实约束条件。研究表明,整村推进模式可以将新村建设、土地宅基地整理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社会经济效果明显,但其操作与实施具有一系列严格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6.
激光推进原理与技术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激光推进是激光技术与航空航天技术同时得到较大发展后,于70年代初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推进方式,激光推进可以同时克服化学推进中自然燃烧极限的限制和核能推进中推力/质量比率低的缺点,可以获得以20000N.s/kg的比推力,推力/质量比率为化学推进的典型值。文中报道了激光推进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发展概况,主要问题及应用前景等。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涡轮电推进系统的工作特性及控制规律设计方法,建立了涡轮电推进系统总体性能仿真模型。基于部件法建立了涵道风扇性能计算模型;基于电机效率图建立了发电机及电动机性能计算模型;基于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建立了电推进模块计算模型。将建立的电推进模块计算模型加入涡扇发动机部件级仿真模型中,构建了涡轮电推进系统的共同工作方程组,即其性能仿真模型。采用逆算法研究了不同几何参数控制规律下,涵道风扇推力调节时推进系统的工作特性。通过在性能仿真模型中添加推力平衡方程,并结合差分进化算法构建涡轮电推进系统优化模型,形成了涡轮电推进系统控制规律优化设计方法,应用此方法计算了推进系统节流过程控制规律和性能参数。计算结果表明:本模型设计点性能计算结果与国外发动机性能计算软件计算结果最大偏差仅为0.22%,验证了建模方法的有效性;当涵道风扇推力改变时,可能导致涡扇发动机出现超温、超转和喘振等问题,通过联合调节尾喷管喉部面积和涵道引射器面积,可以有效改善这些问题;设计出的节流过程控制规律可以保证不超温、不超转,具有足够的喘振裕度,且在节流过程中还能进一步降低耗油率;该控制规律还具有连续、单调的特点,利于工程实现。  相似文献   

8.
空间推进系统静态特性通用仿真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采用液体推进剂的空间推进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图论和面向对象技术的通用数值仿真方法,该方法适用于空间推进系统各种形式设计方案的检验及推进系统静态工作过程的仿真研究。应用此方法开发的软件对某空间推进系统进行了静态特性的仿真,获得良好效果,显示了很好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9.
论如何推进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清洁生产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理论的分析,结合国内外的情况,探讨了在我国推进清洁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推进清洁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固体工质的微推力器具备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成本低的优点,是最适合微纳卫星的动力装置之一。固体微推进技术可分为微电推进和微化学推进两大类。本文介绍了五种典型固体微推力器的工作原理,包括微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真空弧推力器、电控固体微推力器、激光微推力器、固体阵列微推力器,系统梳理了它们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其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固体微推进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微纳卫星动力系统的研发与优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液体火箭发动机对单级入轨运载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给定的飞行任务,计算了推进系统采用国外现有、改型以及新型液体火箭发动机时,主推进系统发动机的组成方式对单级入轨运载器干质量的影响。对推进系统采用改进SSME的单级入轨运载器,计算了在运载器起飞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发动机比冲和质量对运载器有效载荷的影响,以及在有效载荷不变的情况下,发动机比冲和质量对运载器子质运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推进系统采用双燃料双膨胀发动机的单级入轨运载器具有最小的干质量。  相似文献   

12.
祝贺《推进技术》发刊100期《推进技术》至今已经出版100期了。1980年7月15日,《推进技术》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编译出版委员会批准创刊,当时作为科技情报期刊和航天第三情报网的网刊,在内部发行,为季刊。1985年全国期刊整顿之后,于6月27日,经国...  相似文献   

13.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认为,新的推进系统一机体一体化布局设计在改善飞机性能方面的潜力十分巨大。因此,在未来N+3代民用运输机计划中,NAsA投入了数十亿美元以寻求新的方案。在研发过程中,飞机和发动机制造商打破了以往单打独斗的工作模式,共同发展推进效率更高的推进系统一机体一体化布局,独特的边界层吸入(BLC)技术便是其中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飞行试验在飞机推进系统研制中所处的地位和重要性,并结合国内外发展动态,论述了飞行推进系统飞行试验应着重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孙再庸  毛根旺  何洪庆 《推进技术》1995,16(5):86-88,64
微波电热推进孙再庸,毛根旺,何洪庆(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工程学院,西安,710072)1微波电热推进的工作原理为了实现星际航行,需要发展小推力、高比冲、长寿命的推进系统。80年代美国NASA等机构[1 ̄6]率先开展了微波电热推进(MET──Microwa...  相似文献   

16.
张德雄 《推进技术》1995,16(6):86-92
简述小型卫星热及对推进系统的选择,讨论了各国小型运载火箭的固体推进系统,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和技术状况。  相似文献   

17.
利用改进时序模型提取空间推进系统特征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纯良  张振鹏  祝刚 《推进技术》2002,23(6):457-459,467
介绍了利用改进时序模型提取空间飞行器推进系统特征参数的方法,利用此方法,结合某飞行器推进系统试验的实测数据,提取出了相应的特征参数,并以此为基础得出了故障判据的阈值,数据回访表明此阈值较领域专家提供的阈值对“泄漏”故障更为敏感,结合多参数辅佐检测,可以很好地完成推进系统的故障检测功能,具有工程实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超导电机因体积小、功率密度高和效率高等优势,在航空电推进中展现出重大的应用前景。对比分析了纯电力超导电动系统和混合动力超导电动系统的方案特点,突出超导电机对于大功率航空电推进的重要性。针对航空电推进超导电动系统对电动机和发电机的不同需求,对过去研究的高温超导样机的运行原理及结构拓扑进行归类综述,并总结分析了各自利弊。在此基础上,从超导技术、电枢绕组技术、转子技术、低温技术和绝缘技术这5方面对超导电机本体关键技术分别进行回顾总结。最后,梳理了当前超导电机在航空电推进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超导电动航空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田鹏昊  谭杰  姜东岳  陈贵军  东明 《推进技术》2022,43(10):463-468
毛细波推进器作为一种新型动力装置在无人船舶、医疗机器人等领域有着应用前景,然而其能量供给方式与推力特性之间的关系有待深入探索。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自供能推进方式,其可利用环境中的风能、波浪能等作为能量源,驱动介电润湿单元产生毛细波,并利用反推力推进船舶。在输出电压520 V,频率5 Hz的情况下,成功实现对一重量为3.42 g的泡沫船实现推进。本文探索了一种不依赖传统能源与结构的新型船舶推进模式,为今后轻型船舶的动力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0.
陈弈澄  齐瑞云  张嘉芮  王焕杰 《航空学报》2019,40(7):322827-322827
针对采用太阳帆、太阳电混合小推力推进的航天器,研究了其在日心悬浮轨道的保持控制问题。为解决已有控制方法中未综合考虑内部未建模动态和外部未知扰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提高系统控制性能,设计了一种高性能滑模控制策略。首先,考虑模型不确定性,建立了混合小推力航天器在日心悬浮轨道柱面坐标系的动力学方程;其次,基于改进型条件积分滑模面和径向基(RBF)神经网络设计了控制律,结合自适应方法在线估计不确定参数;接着,将求取的虚拟控制量在推进剂最优条件下转换成实际控制量,即太阳帆姿态角和太阳电推进力;最后,数值仿真验证了上述设计方法提高了系统鲁棒性,减小了轨道位置超调,并且混合推进相比于单一太阳帆推进,在更短收敛时间内控制精度提高了4个数量级,相比于单一太阳电推进,一年可以节省约89.6%的推进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