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识的盲点     
元波 《西南航空》2012,(9):118-119
在一次电视节目中,某省文学院一位签约作家回答提问。题目是:"问君能有几多愁"的下句是什么?这位作家答"黄河之水天上来"。有观众借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表达自己观看时的心情,想来不无道理。在这里,不必为这位作家做一些无力的辩护和尖锐的酷评,却可以提出观察和思考的一个节点,  相似文献   

2.
天际 《西南航空》2012,(2):100-103
社会在发展,人们生活品味在提高,运动方式也趋于多元化。有一种运动,它把足球的激情、马术的优雅、高尔夫的高贵融为一体,吸引了追求时尚的潮流一族,这就是有着"王者运动"之名的马球。"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曹植在他的名作《名都篇》中这样描述过它——它是一项在汉时就流行的运动,那时它的名字叫击鞠;"这是世界上最棒的运动,任何一个像我一样有野心的人都不应停止去玩好它。"丘吉尔如此形容它。  相似文献   

3.
甘棠 《西南航空》2012,(3):70-72,74,76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虽然我们不是陶渊明,可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中的家园,也许在青山绿水的乡间,也许在远离喧嚣的深山,那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心中的桃花源。去到江西婺源和四川丹巴,"桃花源"这个词,一下子就成了眼前的现实……  相似文献   

4.
陈星  王墙 《西南航空》2012,(9):78-79
中国白酒金三角和欧洲波尔多一样,酒是这里的名片 2012年5月,泸州老窖品牌——"酿艺"工作组带着"2011版酿艺",远渡重洋来到了有着"欧洲酿酒心脏"之称的法国波尔多和西班牙等地,这是一次东方与西方美酒的碰撞,也是一次友好的文化交流在妙趣横生的旅行中,我们愿意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这个过程,并与读者分享"酿艺南欧行"!  相似文献   

5.
谚语是语言文化的精髓,言辞简洁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总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精炼性、民族性、宗教性、地域性及相对稳定性。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颠覆,有些谚语陈旧而不合时宜,逐渐消亡淘汰;有些谚语又不断发展,推陈出新,通过逆向换位思考,采用换位、换词、戏仿、删减、反义等方法对原经典谚语进行重新梳理,构建了一个个全新谚语。其构建的基础依赖于原经典谚语本身的文本信息,学者自身的文化层次等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6.
动物谚语及其反谚语在交际活动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本文总结了动物反谚语的构成规律,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动物谚语及其反谚语在交际活动中的语用功能,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真正理解和掌握动物谚语及其反谚语的本质特征及其使用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语用能力,并在语言学习中有效、得体、恰当地运用动物谚语及其反谚语。  相似文献   

7.
机会与出路是建立在对国策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对未来市场的精辟分析与定位之上的,是靠自己创新谋求出来的。最近在欧洲举办的G20伦敦峰会,发达国家差钱,纷纷盯上了"逃税天堂"。所谓"逃税天堂",指的是瑞士、列支敦士登、卢森堡、  相似文献   

8.
马耳他行记     
穆桦 《今日民航》2012,(3):46-47
在意大利南端的地中海上,有一个国土面积仅为316平方公里由5个小岛组成的国家,这就是马耳他。早听说不少中国人在此留学或是做生意,马耳他这几个字被叫得好热。马耳他是一个有着丰富古迹、遗产的地中海中心群岛,曾经是古老文明和欧洲贵族的家园,有着深厚丰富的历史背景。瓦莱塔是马耳他的首都,是一座堡垒城市,一个绅士建造的城堡。从岁月的长河走过来的瓦莱塔有过许多名称,每个名称背后都记载着一个辉煌灿烂的过去。瓦莱塔,是一座圣约翰骑士建造的不朽城堡;是一座巴洛克建筑的杰作;一个欧洲的艺术殿堂;一份瑰丽的世界艺术遗产。  相似文献   

9.
高温特权     
一五 《今日民航》2012,(7):10-10
夏日炎炎,学生们可以放假回家过个清凉假期,上班族们是否也能放个假好好休息一下呢?高温假的做法源于欧洲。对欧洲人来说,只要气温超过35℃,他们就可以放假休息。为了不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北欧国家还把高温假作为法定带薪休假写进了劳动法。如果不巧在夏季去了欧洲,你会发现到处都在唱"空城计"。尤其是一些小镇,整条街没几家店铺开门,很多商家都贴出告示:"尊敬的顾客:由于外出度假,本店暂停营业,9月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元波 《西南航空》2012,(2):108-109
当下,"文化自信"是一个热点且值得深思的话题。若要建设一个文化大国、文化强国,必须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假若没有"文化自信",那么,"文化自觉"从何而来?从另一种意义上讲,"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又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之一,虽然不算最早的,但它却是惟一没有中断、没有消失、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着重技能培养而轻素质教育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融合是一种切实可行方案。将专业教育中的"行业标准"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从"贯彻教育方针,培育高素质人才"、"拓展职教潜能,达成校企融通"、"关注自身发展,践行学以致用"三个维度描述二者契合的必要性,从在内涵上有着相通的意蕴、在历史上有着相同的源流、在操作中有着相融的环境三个角度论证二者契合的可行性,并总结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基于行业标准的素质教育实践举措,即"理论教学打基础"、"文化活动谋提升"、"顶岗实习检成效"。  相似文献   

12.
英汉谚语在语言运用上注重声音的表达效果、词语的精选、语言的形象以及句式的搭配。本文从英汉谚语的音韵声律美、简洁凝炼美、形象生动美等方面对比了英汉谚语在修辞方面的一些差异和特点,并从美学方面分析了英汉谚语各自体现出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3.
周涛 《今日民航》2012,(6):120-120
"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这句话看起来有点意思。这句虽非至理也不出名的格言是谁说的?你也许会问。是我。有一天,我和几位客人聊天,谈起了当今天下全民皆商的壮阔趋势。他们告诉我,现在不少作家已经弃了笔,去做能赚钱的生意。他们说,你呢?你怎么看?我就回答了这句话。  相似文献   

14.
《西南航空》2012,(9):104-108
总是以为,要相对深入地体味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传承的城市,就不能少了夜游这一课。当暮色降临,城市里大多数的人们卸下营生的负担,一身轻松地浮现在街街巷巷时,城市就会呈现出比白天更温柔、真诚、随性的一面,这个时候作为一名游客就不再需要行程单和旅游攻略了,随性跟着当地人群,"凑热闹"式地去品美食、去休憩、去欢歌娱乐……城市古老悠远的积  相似文献   

15.
味江与酒泉     
元波 《西南航空》2012,(4):92-93
成都的街子古镇有一条小河叫"味江"。这个名字从构词法上让我突然想到另一个地名"酒泉"。追索人文历史,还发现它们之间具有相似的内涵,那就是"蜀王投浆"和"汉武御酒"的故事。这两个传说在故事外壳和精神意蕴上仿佛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16.
许若谷 《西南航空》2010,154(12):36-40
"西岭雪山下雪了!"冬日里,成都人那被寒冷冻僵了的神经,被冰雪撩拨了起来,思慕着去到那冰天雪地里寻找冬日的快乐。人们要么呼朋引伴,要么拖家带口,前往西岭雪山去赶赴大自然为成都人准备的冬日派对。  相似文献   

17.
写字与做人     
元波 《西南航空》2012,(3):100-101
常言"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确有道理,但又不能推到极端。因为,文好字好的人,在做人方面有大缺陷者,也不鲜见。比如书法史上的"宋四家"中有一人叫蔡京,世人因其是中国历史上有数的权奸和巨贪,将他逐出"宋四家"之列,以蔡襄取而代之,虽学术上尚可细论,  相似文献   

18.
严平 《西南航空》2011,(8):54-56,58,60
有句滥俗的话叫做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在中国人对自然最早的辨识符号体系中,水(坎卦)是八个基本符号之一。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水的作用就像奶水之于初生的婴儿。一切的一,一切的切,都从水开始。华夏民族自古有逐水而居的传统,而在古嘉定(又称嘉州,也就是今天的大半个乐山市),三江流水为这个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母亲般的恩赐。她古时的水运、造纸、船只制造,以及今天的旅游开发,无不得益于斯。  相似文献   

19.
范锦琳 《西南航空》2012,(2):116-118
高木直子的《一个人住》系列漫画书,质朴真实的描绘了一个SOHO族,在大城市中琐碎简单的独居生活,不像文艺青年一样调侃自己单身的不堪和尴尬,也不像2B青年一样掩饰自己单身的寂寥和白日梦。画面和点滴字句透露着生活的平常碌碌,不谈理想不谈哲学不说教不抱怨,像镜子一样,照出每个读者的影子,也照出生活的本质。还有什么比有趣的活着更好呢!在这个剩男剩女当道的时代,独居生活一定要学会善待自己,照顾好自己——阳光总在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的时候才会出现;独自旅行更要善待自己,各种"吃好"和"好吃",会让旅行充实和精彩。宜居的成都不愧为美食之都,为城市单身一族创造了很多好吃好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从早到晚,24小时都可以找到觅食的地方。这是个包容的城市,它就能让独食客们吃得有趣,有趣的吃。不要惧怕一个人生活一个人旅行,阳光映只影,哪怕萧瑟冬日,在成都街头巷尾,都有各种阳光单身的暖食档。集酒吧与餐吧于一体的街小巷,  相似文献   

20.
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认知现象。本文首先介绍了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然后介绍了动物反谚语的形成规律。最后,通过对其中一条反谚语"All sb`s swans are geese"的认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读者对反谚语的解读取决于文本信息、读者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相关的社会阅历和日常生活知识等诸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