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星用非金属材料出气污染性质原位测试设备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功研制了星用非金属材料出气污染性质原位测试设备.设备可原位、连续、定量测试星用非金属材料出气可凝挥发物率,给出全过程的出气数据。设备测控系统稳定、测试仪器灵敏(最小可检达4.4×10~(-8)g/cm~2),测试数据可靠。整体设计和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有所创新。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多功位星用非金属材料出气污染高灵敏度原位测试设备。  相似文献   

2.
地球环境问题,例如在同温层中臭氧层的消退,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植被变化,不正常气候的发生,目前正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利用卫星进行观测是了解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已经研制了海事观测卫星-l(MOS-1、MOS-1b)和地球资源卫星-1(ERS-1),现在正在研制大型地球观测卫星(ADEOS)。该文叙述ADEOS计划概要,目前卫星设计状况以及卫星地球观测系统的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五角大楼正在加速研制的下一代 GPS导航卫星 ,需要预先重点研究一种可以改进在轨工作卫星的技术。从地面通过加载软件改进在轨卫星的适应能力 ,是 GPS 3卫星的关键性能特性 ,采用此技术是为获得更强的对抗敌方干扰的能力。波音公司通过加载软件改进卫星 ,将允许空军采用新技术 (当其可用时 )提高卫星性能而不必等待新一代卫星的研制和布放。美国防部将对与这种思路有关的技术进行螺旋式开发。GPS3改进内容包括从地面加载软件增大信号功率和改变卫星组态 ,使之与其它导航卫星 (如欧洲伽利略 )兼容等。GPS3系统的当前计划是 2 0 1 2年发…  相似文献   

4.
卫星在轨飞行由于有动量轮等活动部件导致有微振动。一般载荷对微振动不敏感,但是高灵敏度的空间光学载荷,比如说亚米分辨率相机、时间调制干涉光谱仪等对微振动非常敏感。微振动会造成性能下降,甚至任务失败,因此微振动隔振系统设计是在轨高灵敏度载荷的关键技术之一。文章以某型号干涉仪为研究背景,系统研究了微振动对敏感载荷的影响、微振动振源的特性分析、微振动的隔振设计、地面试验验证等一系列问题。微振动对干涉仪敏感载荷影响的研究表明,干涉仪能够承受的加速度量级为1.0×10~(–2)g_n。采用考虑卫星传递影响的全链路仿真方法对卫星微振动振源的幅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干涉仪安装位置的微振动幅值为2.4×10~(–2)g_n,超过了其承受能力,需要采用隔振系统保证干涉仪在轨工作环境。进一步的扰振源扰振特性测试明确了微振动的频率,并以此为依据开展了隔振系统的设计;最终的地面微振动试验结果表明,隔振系统有效地保证了干涉仪的星上振动环境,从而验证了隔振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部分需要在多种不同轨道高度和轨道类型下分阶段执行差异性工作任务的小卫星,对常规测控系统方案进行改进,提出应用于近地轨道(LEO)至高椭圆轨道(HEO)多阶段任务小卫星的测控系统方案。该方案集成度高,采用高灵敏度遥控接收,设置高/低2档发射功率,引入信道纠错编码,设置多档遥测发送速率,单独设置无合成干涉效应的大功率发射天线,采用支持"漏信号法"的高灵敏度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接收机等,可有效应对不同阶段星地距离大尺度变化和卫星姿态的指向变化。以中欧合作"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SMILE)卫星为实例,验证了改进测控系统方案的可行性。改进后的测控系统方案,可应用于LEO至HEO多阶段任务的小卫星及其他航天器。  相似文献   

6.
已获欧空局资助的红外空间观测卫星(ISO)将使天文学家在2.5~200μm的波长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灵敏度更详尽地探测从太阳系到遥远的银河系以外的天体。卫星主要由一台大型液氦低温恒温器,一台主镜直径为60cm的望远镜和4台科学仪器构成。仪器部分包括:成像光偏振计(2.5~200μm)、相机(2.5~17μm)、短波光谱仪(2.5~45μm)及长波光谱仪(45~180μm)。这些仪器将由欧空局联合研究机构研制。然后交付欧空局使用。ISO定于1995年发射,工作寿命达18个月以上。作为天文观测卫星,其观测时间的三分之二将供天文研究机构使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洋一号(HY-1)卫星从1997年7月立项,到2002年5月发射历时近5年的时间。本文介绍了HY-1卫星的研制过程、关键技术及与大系统的接口设计过程,是对HY-1卫星整个研制过程的总结与提炼。  相似文献   

8.
《航天器工程》2017,(5):1-7
高分三号(GF-3)卫星是我国民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中唯一一颗微波成像卫星,也是我国第1颗1m分辨率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其定量化指标要求高,同时具有雷达天线质量、尺寸大,热控要求高,脉冲功率大,构型布局复杂等技术特点和难点。文章围绕GF-3卫星技术难点,系统阐述了卫星高定量化、高扩展性等总体设计特点及设计验证方法,并采用系统建模、模拟分析、地面试验和在轨测试等多种措施,确保卫星优良的图像质量和定量化应用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在轨扩展能力。GF-3卫星设计和研制过程中采用的验证方法,可为后续SAR卫星的总体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先进的陆地观测卫星(ALOS)是日本的一颗高分辨率地球现测卫星。星上装有3种仪器:1)用于立体制图的全色遥感仪(PRISM);2)先进的可见光和近红外辐射仪-2(AVNIR-2);3)相阵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PALSAR)。这3种仪器可用于制图、区域观测和自然灾害监测。为了充分利用遥感器获得的数据,ALOS卫星具有大容量数据处理的功能,并且装有下一代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所必须的精确测定位置和姿态的分系统。ALOS将在2002年用H-ⅡA火箭发射。  相似文献   

10.
卫星对其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很高,为此研制了没有油污染的固体润滑轴承,并首先对其中线速度最高的 C36018轴承进行了真空寿命试验。轴承组件为外圈弹性加载结构,加载力均匀;摩擦力矩测量系统具有防共振、防撞击及测力灵敏度高且测量误差小等特点;轴承转速650r/min,按转15min 停15min的模式在1×10~(-4)Pa 左右真空下循环运转了2年,总转数5.2×10~8r,7个轴承组件无一失效。  相似文献   

11.
为航天飞机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制定设计条件是很必要的,这些设计条件具有三个新颖独特的特征: (1)固体推进系统首次用于载人宇宙飞行。 (2)航天飞机固体火箭发动机是当今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 (3)固体推进系统首次设计成可回收修复并重复使用。这些新颖的特征规定了在航天飞机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需要采用以往的成熟工艺及制造方法,保证可靠性是头等重要的。本文评述了航天飞机固体火箭发动机,从用于STS-1飞行的原设计到目前研制的新一代固体火箭发动机。这种新一代固体火箭发动机采用了石墨环氧纤维缠绕壳体。  相似文献   

12.
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用于实现宽能区X射线高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巡天成像。针对HXMT卫星载荷种类多、工作状态多样、卫星数据信息传递实时性和同步性要求高的特点,分析了卫星数据信息链的基本过程,设计了卫星数据信息链系统。通过采取冗余设计、容错设计等方式,保证了数据信息传递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地面测试和在轨运行结果表明:HXMT卫星数据信息链系统运行稳定,满足卫星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13.
未来的SAR设备需要满足苛刻的性能指标,而现行系统ERS-1(地球资源卫星-1)的发展还不足以满足这些要求。需要设计一个灵活的能够重新组合成不同操作模式的SAR,它能提供宽扫描带覆盖(500km,15°到50°入射角)和高分辨率(10m空间)覆盖。文章对一些各具特点的不同操作模式的系统方案进行了讨论和比较。确定了一些SAR的设计要点,并提出了一个综合的系统选择。  相似文献   

14.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网站报道,2013年5月,美国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开发了一台先进的微波辐射计。该微波辐射计能够克服以往类似地球观测仪器所遇到的困扰,将配备为对地观测卫星任务研制的最先进的信号处理系统,主要用于测量电磁辐射密度及特殊的微波。目前,仪器已被运输到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的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在这里技术人员将把微波辐射计与一台喷气推进实验室研发的合成孔径雷达系统一并集成到该实验室的土壤水分有源-无源探测  相似文献   

15.
卫星测控地面测试系统的通用化设计对于卫星测控分系统研制试验手段的完善和整星测试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对卫星测控地面测试系统的发展过程和设计需求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提出了利用通用测试仪器集成卫星测控地面测试系统的设计思想,并结合实践五号S频段测控地面测试系统的设计,论述了覆盖S频段和C频段的通用化测控地面测试系统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6.
1 未来的斯波特系统 1997年底将发射具有更高性能遥感器的斯波特—4卫星。该卫星正在加工过程中,它使用MKⅡ型平台,使用寿命增加到5年。根据现有HRV(高分辨率可见光成像系统)改进的两台HRVIR(高分辨率可见光/红外线成像系统)仪器在中红外区域含有一新通道,这就满足了植被分析和农作物产量预报有关的应用的需要。卫星有效载荷中有2台新仪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统一S波段(USB)卫星测控系统工作原理,设计了USB测控系统的仿真结构,对USB测控系统的接收与发射进行了仿真实现,并对仿真信号、采样率、组合干扰、锁相环、滤波器等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该仿真设计为卫星测控系统的研制提供了仿真论证基础.  相似文献   

18.
对于某些装配有高灵敏度设备的卫星,其舱内设备的非期望辐射发射通过穿舱电缆、过孔等耦合到舱外,被高灵敏度设备在卫星舱外的天线接收,可能干扰高灵敏度设备对正常信号的接收。文章提出了抑制卫星穿舱电缆电磁泄漏的包覆及过孔封堵的方案,同时进行了包覆方法研究和效果分析,验证了该方案可以减小穿舱电缆和穿舱孔的电磁辐射泄漏对接收系统的影响,使卫星的电磁兼容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FY-1C卫星运行轨道空间辐射环境,介绍了整星、单机、器件抗辐射要求。卫星研制过程中,对各单抗和系统在技术设计、元器件设计、软件编制等的抗辐射加固设计要求。特别对有CPU和存储器的单粒子翻转效应(SEU)和闩锁效应(SEL)试验。仪器和系统的软件均用故障注入的方法完成了抗SEU的仿真试验。  相似文献   

20.
康倩  于晋  林军 《航天器工程》2011,(2):97-101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星(简称环境-1A卫星,HJ-1A)上搭载的高光谱成像仪(HSI)是我国第一个对地成像的干涉成像光谱仪,具有多谱段、高光谱分辨率的优点.针对高光谱成像仪的特点,设计了星载高光谱成像仪数据地面预处理系统.该系统由产品生产、质量检测和定标处理单元组成,集成了高光谱成像仪数据完整性处理、背景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