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直升机强耦合特性导致飞行控制律设计难度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改进线性二次型调节器(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LQR)设计方法。针对直升机的线化状态空间模型,基于LQR设计方法建立了直升机飞行控制律全状态反馈矩阵的基本求解算法;以系统稳定性为约束,以最大化主状态反馈系数影响因子为目标,设计了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指标函数,实现了加权矩阵Q的多参数同步优化设计,并以优化后的主状态反馈系数作为直升机控制律设计结果。采用本文方法对UH-60A直升机悬停状态的飞行控制律进行了设计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本文方法得到的控制律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并且能够显著提高直升机的飞行品质。同时本文的优化方法系统地解决了LQR设计过程中加权矩阵确定的困难,提高了控制律的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2.
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Linear matrix inequality,LMI)的鲁棒控制方法在直升机飞控系统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有方法在设计中仅考虑了阵风和噪声等外界干扰引起的控制对象模型不确定性,未考虑直升机飞行状态变化引起的状态矩阵摄动。本文发展了一种能够同时考虑直升机外界扰动和状态矩阵摄动的改进LMI方法,并基于Z-11直升机,针对姿态指令姿态保持(Attitude command attitude hold,ACAH)响应类型进行设计。最后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本文设计方法得到的控制律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同时具有增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3.
提出一种利用模糊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进行直升机旋翼不平衡故障诊断的方法,建立了用于直升机旋翼不平衡故障识别的模糊诊断模型。基于直升机旋翼不平衡故障模拟实验,对采集于旋翼配重不平衡、桨距不平衡、后缘调整不平衡和正常状态下的试验台体振动信号进行功率谱分析,并采用主分量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的方法进行故障特征提取。采用模糊RBF神经网络诊断模型对旋翼不平衡故障进行了故障分类识别,同时分析了不同主分量累计贡献率和模糊子空间对故障分类精度的影响,并与RBF神经网络的诊断模型、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诊断模型进行了故障识别效果对比。结果表明,模糊聚类RBF神经网络的诊断方法对旋翼不平衡故障具有更好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4.
、1才 1几︸!了、者专题综述有限元素法在解空气动力学非线性方程中的应用 及其前景关于紊流附面层差分解若干问题横侧向动态飞行品质概述现代直升机的先进技术直升机全机振动分析与控制杨昨生 曹起鹅(1) 谭振华(1)王适存、张晓谷、郭士龙(3) 张令弥(3) 理论与试脸研究侧滑绕流的小扰动渐近展开的内外解衔接法亚音速侧滑薄翼气动特性的数值计算方法跨音速流动中翼型抖振边界的确定用网格法计算任意平面形状超、亚音速机翼阻力有限基本解法中所用到的不可压涡计算亚音速定常流中偏转付翼时机翼—机身 组合体气动特性的涡格镜象法亚音速风洞三…  相似文献   

5.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直升机旋翼不平衡故障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利用支持向量机进行直升机旋翼不平衡故障诊断的方法,建立了用于直升机旋翼不平衡故障识别的支持向量机诊断模型,进行了直升机旋翼不平衡故障模拟试验,分别采集了在旋翼配重不平衡、桨距不平衡、后缘调整不平衡和正常状态下的试验台体振动信号,并对其进行了功率谱分析.采用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诊断模型对旋翼不平衡故障进行了故障分类识别,并与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诊断模型进行了故障识别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诊断方法在小样本条件下,对旋翼不平衡故障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6.
1月 2 8日 ,美国联合技术公司 (UnitedTechnologiesCorporation)下属西科斯基飞机公司 (Siko rsky)同一个发起客户———库加直升机公司 (Cougar)签订了S -92新型直升机的购买协议。库加直升机公司总部设在加拿大 ,主要从事为海上油田钻井平台运送人员的业务。该公司已同意购买 5架这种 19座的S - 92新型直升机。据该公司发言人说 ,1架海上型S - 92价格约为 12 50万到 130 0万美元。由西科斯基公司与同担风险的全球伙伴一起研制的S - 92直升机是 15年来业内开发的第一种新的“中型”(总重 6…  相似文献   

7.
针对直升机飞行包线上由对象数学模型的大范围变化带来的系统不确定问题,采用一种改进的定量反馈理论(QFT)方法进行直升机飞行控制器设计。首先利用H∞回路成形方法实现系统不同控制通道的解耦,将多输入多输出问题转化为单输入单输出问题,然后针对每个单输入单输出系统采用QFT方法进行控制器设计,从而简化QFT的设计过程提高控制效果。将该方法应用于UH-60A直升机的飞行控制,设计了该型直升机在五种飞行状态下的全包线飞行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所采用方法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借鉴国外先进的直升机飞行程序设计经验,通过分析直升机对于飞行程序的特殊要求,选择适合直升机的PBN导航源和导航方式。同时简要介绍基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直升机飞行程序特点。阐述星基增强系统对于直升机飞行程序带来的影响。对比传统的直升机仪表进近程序和基于GNSS的直升机进近程序在规范和运行上的区别与特点,体现基于GNSS的直升机飞行程序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直升机跟踪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态依赖平均驻留时间(Mode-dependent average dwell time,MDADT)切换信号的线性变参数(Linear variable parameter,LPV)控制方法。在直升机全飞行包线内选取可以表征直升机飞行特性的状态作为增益调度变量,利用"小扰动"假设将全量方程进行线性化处理并对其配平求解,将复杂的非线性模型转化为可以计算求解的线性模型。采用雅可比线性化方法在非线性模型平衡点处进行线性化处理,使用数据拟合的方法在理论上建立与非线性模型动态接近的LPV模型。对时变参数进行区间划分,结合参数依赖的多Lyapunov函数和MDADT方法,给出了保证切换LPV系统全局一致指数稳定的充分条件。考虑时变参数的渐变特性,以及由于测量误差和参数飘移等因素而造成的控制器增益变化,得到了在MDADT切换信号限制下的切换律。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律能有效动态跟踪直升机前飞的不同状态量,验证了所建模型和控制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风洞试验中旋翼的智能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直升机风洞试验是高转速、高难度、高风险的动态试验,人工操控具有效率低、安全性差、劳动强度大等缺点。为了克服人工操控的缺陷,构建了基于网络通信的试验管理系统和软硬结合的多重安全保护措施,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直升机风洞试验自动配平技术。目前这些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直升机风洞试验控制,应用效果表明旋翼的智能控制技术具有结构灵活、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数据质量好、试验效率高等特点,大大提升了直升机风洞试验的控制水平,充分满足了直升机风洞试验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旋翼作为直升机的升力面和操作面,其健康状态对直升机的安全至关重要。旋翼故障诊断技术仍是直升机健康与使用监测系统(Health and usage monitoring system, HUMS)领域的薄弱环节,开发旋翼故障诊断技术具有重要价值。基于信息融合技术,首先分析了旋翼故障的诊断机理,建立了旋翼故障模型,通过流固耦合仿真获取了不同故障下桨叶、轮毂和机身的故障特征信息,生成数据集进行网络训练和验证。然后,利用遗传算法反向传播(Genetic algorithm-backpropagation, GA-BP)优化神经网络诊断3种类型的直升机旋翼故障,即后缘调整片误调、变距拉杆误调和桨叶质量不平衡。3个逐级神经网络分别对旋翼故障类型、故障位置和故障程度进行了诊断识别。最后采用加权的Dempster-Shafer(D-S)证据理论对旋翼故障进行诊断和分析。结果证明基于改进D-S证据理论的旋翼故障诊断方法能够成功应用到旋翼故障诊断中,并具有良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利用Simulink平台,建立一个基于自适应滤波技术的前馈振动控制的通用仿真系统,并对直升机结构响应主动控制进行仿真研究,为了模拟机体的力学特性以及旋翼对机体的激振作用,本文建立了一个带伺服液压惯性式作动器的自由一自由梁模型,并使之处于双频扰力作用下,对于该模型,采用了FIR、SIIR等滤波模型进行识别和控制。通过对不同控制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滤波算法的仿真研究,揭示其算法收敛性和收敛速度等特性。  相似文献   

1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直升机行业惟一的重点实验室 ,于1 995年底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 ,主要从事直升机科技领域的基础性研究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其研究方向包括 :( 1 )直升机设计 ;( 2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 ;( 3)直升机飞行力学 ;( 4 )直升机动力学 ;( 5)直升机实验技术。实验室已形成一支梯队配置合理、学历层次高、研究能力强和稳定的科研队伍 ,现有各类研究人员 2 1人 ,其中教授 6人 ( 5人为博士生导师 ) ,副高职 7人 ,中级职称 5人。实验室已具备试验厂房、计算机房及研究人员工作室建筑面积合计 2 9…  相似文献   

14.
在时域内建立了直升机粘弹减摆器的非线性模型。该模型基于不可逆热力学原理,在线性滞弹性位移场(Anelastic displacement fields,ADFs)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一组材料状态变量函数引入了粘弹性材料的非线性特性;文中以硅橡胶为研究对象,在粘弹减摆器实际工作中比较典型的幅值和频率范围内,进行了简谐实验,并通过两位移幅值(0.1cm,0.6cm)的应变/应力滞迟回线直接进行模型参数识别。最后,通过与线化复模量、不同幅值的应变/应力的滞迟回线等实验数据比较,证实了本文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为进一步研究直升机粘弹减摆器的性能和带减摆器的旋翼气弹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一袭明丽的黄袍,荷兰皇家空军贝尔426搜救直升机在蓝色天海之间分外夺目。荷兰空军目前多备有3架购自意大利的阿古斯塔-贝尔412SP直升机,主要担负弗利兰岛(Vlieland)和瓦登海(Wacden Sea)训练地域的搜救任务。按照计划这些贝尔4125P将在2016年全部退役,有消息称它们退役后可能转售秘鲁。  相似文献   

16.
防止直升机出现“地面共振”是直升机研制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动力学问题。磁流变阻尼器作为可控阻尼器具有结构紧凑、功耗小及输出力大等优点。本文建立了带有桨间磁流变阻尼器的直升机“地面共振”空间模型运动方程,采用开—关(on—off)控制方法来抑制“地面共振”,并进行了仿真计算和控制结果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桨间磁流变阻尼器抑制“地面共振”比粘弹性阻尼器有更好的可控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面元边缘法的直升机RCS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直升机的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RCS)的计算特点,将物理光学法和等效电磁流法相结合,建立了一套基于"面元-边缘"的分析方法.在该方法中,首先对复杂目标(如直升机)进行几何建模和网格划分,然后通过转换程序,获取目标的拓扑结构数据文件;其次在考虑遮挡影响下,分别进行目标表面散射场和边缘绕射场的计算;最后叠加获得总的散射场.在通过球板组合和某外形结构复杂的导弹算例验证本文分析方法有效性的基础上,对某直升机分别沿方位角、俯仰角和滚转角三个方向的RCS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研究了挂架、导弹对直升机整体RCS的影响,获得了一些减缩直升机RCS的外形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直升机舱室噪声自适应内模控制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消减直升机舱室噪声 ,对有源消声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采用一封闭空间 ( 72 0 mm× 3 40 mm× 3 40mm)模拟直升机舱室。运用自适应 FIR滤波器来设计内模控制的控制器 ,采用 IIR滤波器模拟误差通道。从而在实验室构造了一套基于自适应内模控制技术的主动消声系统 ( ANC)。实验结果表明 ,对单频及宽带随机信号均有较大的消声量。说明控制系统对舱室噪声有很好的控制效果 ,由于控制器权值在线调整 ,控制系统不仅更有效 ,而且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19.
直升机"地面共振"的输出反馈最优控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导出采用 S A S的桨距控制的直升机“地面共振”空间模型的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的基础上,研究抑制直升机“地面共振”的控制律综合设计方法。鉴于工程实用性,宜采用可测得的输出作反馈控制;由于直升机旋翼工作转速范围宽,反馈控制应保证旋翼从起动到最大工作转速范围内闭环系统全速稳定。因此,提出并研究满足上述要求的基于输出反馈的次最优控制法与基于观测器的输出反馈最优控制法。仿真计算表明了这些方法对抑制直升机“地面共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海战向立体化、多层化发展,舰载直升机以其垂直起降、定点悬停等优势成为未来海战武器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着舰引导与控制是舰载直升机的关键技术。本文对直升机着舰引导技术与着舰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着重概述和分析了着舰引导技术中的雷达、卫星、视觉、光电引导技术。其次对舰载直升机着舰的环境影响因素、综合流程以及应用现状进行概述分析,最后对舰载直升机着舰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