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舰载机在航母上降落面临着极其复杂的环境,末端进舰阶段需要降落信号员(LSO)的信号指引,在舰载机的人机系统仿真模型中,需要包括LSO的模型.分析了舰载机进舰飞行过程中LSO的作用和行为特征.针对LSO对飞行距离、航迹偏差判断和指令决策的行为特征,采用模糊逻辑建立了相应的行为模型.针对 LSO对舰船运动预测的行为特征,利用神经网络建立其行为模型,对几种典型进舰情况进行仿真,验证 LSO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在进行自动着舰系统(ACLS)设计时,美军标AR-40A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参考设计准则,但该准则的要求主要针对F/A-18等Ⅳ类飞机提出,并未说明在应用于Ⅰ类飞机自动着舰系统设计时的适用性。为研究AR-40A在Ⅰ类飞机自动着舰系统设计时的适用性,针对某型飞机及其尺寸缩比率为4的缩比机进行了全自动着舰系统设计。通过飞机-航母-大气环境综合仿真,选取着舰效果较好的全自动着舰系统设计结果,通过对其频域特性曲线分析对比,验证了AR-40A在Ⅰ类飞机自动着舰系统设计中的适用性。通过原型机、缩比机、F/A-18三者的频域特性对比,提出了AR-40A在应用于小型飞机自动着舰系统设计时应进行的低频段、中高频段划分及幅值、相角带宽频率等关键边界要求的修改建议,拓展了该准则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前综合飞行/火力控制主要研究从瞄准到武器投放的攻击过程,对进入段研究较少。采用手动控制为机翼非水平甩投轰炸方式创造攻击过渡点是非常困难的。进入段自动控制将会为其提供良好的攻击过渡点,并减轻飞行员操纵负担。它的核心问题是轨迹生成,因此,提出一种简化飞机质点运动模型和最短时间优化控制相结合的方法,生成进入段期望轨迹。该方法能够得到解析表达的期望轨迹参数,并能够满足轨迹生成的实时计算要求。数学仿真表明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复杂环境下舰载机进舰着舰的数学仿真模型,并通过大量的仿真计算,研究了舰尾流和侧风风场对舰载机进舰着舰安全性的影响,给出了一定进舰条件下舰载机所能抗御的最大侧风强度.研究结果表明,舰载机在进舰过程中必须通过驾驶员操纵抑制舰尾流扰动,否则将引起较大的着舰偏差,影响着舰安全;对于一定的进舰初始条件,舰载机只能抗御一定强度的侧风,超出允许侧风强度时舰载机将不能成功着舰.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舰载飞机的着舰安全性分类等级,研究了航母的航行运动以及随海浪的摇晃和振荡运动对舰载机着舰安全性的影响规律,并给出了与舰载机进舰速度适配的最优航母航行速度.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航母的航行方向与舰载机的进舰方向存在一定的夹角,驾驶员在进舰过程中必须协调操纵副翼和方向舵才能保证舰载机安全准确地着舰;航母航行速度越大,驾驶员操纵量越大,着舰偏差也越大.海况越恶劣,着舰信号指挥官对航母运动的预报和补偿效果越差,着舰失败概率越大.因此,为保证舰载机的着舰安全,必须选择合适的航母航行速度,同时应尽量选择在平稳的海况下进舰着舰. 相似文献
6.
张明德 《世界航空航天博览》2005,(4):56-64
在60年代末到70的代初期的越南战争中,以美国海空军飞机与越南北防空体系间的对抗为核心的电子战又使各类新式电子战技术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高峰,如反辐射攻击等雷达对抗的新措施纷纷出现。但是,相较于迅速开展的航空电子战,此时舰载电子战设备多系被用来配合舰载雷达与声纳探测目标,海上电子对抗仍仅是海战的一个辅助方式,各国军方对海战的认识大致上仍不脱离以传统的飞机投射炸弹、火箭,使用舰载火泡或者舰射、潜射鱼雷等方式来进行,舰载电子战系统也是以侦测、干扰舰载或机载火控雷达的主要目的。有限的作战形态认识无法推动舰载电子战设备产生革新的发展,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60年代末期。 相似文献
7.
以刚体系动力学理论为依据,结合飞机起飞着陆运动学特征,建立了起落架-机身组合刚体6自由度全量飞机方程。文内建立的阶跃跟踪驾驶员时域数学模型,有助于评价起飞着落阶段人-机系统的飞行品质。根据该系统的数学模型编制了FORTRAN软件,并对起飞着陆动态特性作出了综合的全面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8.
地面实验表明,采用传统PID(Proportional-Integral-Differential)控制方法的飞机环境控制系统不能很好的解决电子设备和座舱的温度控制问题.采用了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模糊控制方法,根据系统不同的工作任务,分别采用了2种模糊控制规则.通过优化输入输出变量的隶属度函数参数,使得新的模糊控制系统具有响应快、超调小、稳态精度高的特点.仿真表明,该模糊控制系统优于原系统并且能够满足飞机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
在全飞行包线内大机动飞行时,飞机的飞行参数变化剧烈,飞机模型呈现出严重的非线性,采用常规控制方法不能保证在整个飞行包线内均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模糊控制方法.该方法将模糊控制函数的优化和模糊控制系统增益自适应调整集中于一体,可大大改善系统的品质和适应能力.该方法已用于综合飞行/推力系统设计.数字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的模糊控制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0.
飞机大机动飞行的一种模糊控制系统设计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飞行包线内大机动飞行时,飞机的飞行参数变化剧烈,飞机模型呈现出严重的非线性,采用常规控制方法不能保证在整个飞行包线内均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模糊控制方法.该方法将模糊控制函数的优化和模糊控制系统增益自适应调整集中于一体,可大大改善系统的品质和适应能力.该方法已用于综合飞行/推力系统设计.数字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的模糊控制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斜板滑跳起飞动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合研究了收音机众航母上斜板滑跳起飞动力学问题,建立了考虑甲板运动,起落架变形运动在内的完整的飞机动力学方程,分析讨论了航母纵摇和垂荡,起落架变形,发动机推力及斜板形状等因素对起飞特性的影响,为飞机采用斜板滑跳起飞可行性提供了理论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舰载机在任务繁忙和障碍密集的飞行甲板上运动,为了降低舰载机的能耗和增加发动机使用寿命,一般由牵引车牵引舰载机运动,舰载机和牵引车构成牵引系统。为了提高牵引系统出行任务的安全高效性,提出了一种甲板环境下的牵引系统路径规划方法。建立了路径规划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包括牵引系统运动学模型和机动能力约束,任务目标函数和任务约束模型,以及障碍物规避模型。结合上述模型,基于几何学理论和Dijkstra算法设计了最优路径的搜索方法。以尼米兹级航母飞行甲板为例,进行了牵引系统的路径规划和跟踪控制仿真,结果表明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舰载飞机进舰着舰过程中航空母舰尾流的影响,选取了一个尾流模型在微机的MATLAB环境中模拟其速度的空间分布.根据成因将紊流分为4个组成部分:自由紊流分量的功率谱用成形滤波器法模拟,稳态分量通过线性插值得到,周期性分量可直接计算得到,而航母诱导的随机紊流分量则通过MATLAB的SIMULINK工具包模拟.模拟表明周期性分量占主导地位.此模型需要实验数据和船上实测数据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14.
15.
舰载飞机弹射起飞时,由于航母运动等因素的影响,飞机往往无法与弹射轨道对中.针对这种情况,在考虑航母运动以及起落架缓冲和轮胎弹性的基础上,建立六自由度偏中心定位弹射起飞数学模型,研究了在航母典型运动状态下不同初始偏心距离对弹射起飞过程中飞机姿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偏心距离对飞机的偏航运动影响最大,偏航运动的幅度随初始偏心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在弹射滑跑过程中,飞机的偏航运动有明显的衰减趋势;弹射杆所承受的侧向弯矩随初始偏心距离的增大而增大.研究结果为舰载飞机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月球软着陆的高精度自主导航和控制方法.根据测距波束视线相对月面的几何关系,确定本体系的月心方向,组合利用测速仪获取的本体系三维速度确定本体系相对轨道系的姿态、速度及高度,并根据确定的参数性质选取适应的制导和控制方法.算法基于直接测量数据确定和控制姿态、高度和速度,不受惯性导航误差的影响,可以有效地提高姿态、速度与高度的确定精度和控制精度.数学仿真表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根据战斗机大幅值机运动特点,提出了准稳态运动概念及其设计方法,以准稳态运动为基准,对其运动非线性分析,并适当简化,生成准稳定运动的期望状态,输出,控制和小扰动线性化模型,采用LQR设计方法整定PID调节器参数,由准稳态运动的期望状态,输出,控制和调节器组成系统控制器,分别以四种准稳态运动为基准,设计了大幅值机动运动控制律,在六自由度全量飞机模型上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设计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以精确附着小天体表面的任务为背景,提出一种基于扰动观测器(DOB)和动态面控制的附着小天体的制导与控制方法。根据探测器的初始条件与终端着陆条件规划了标称轨迹,并将引力场建模误差、参数摄动和外部干扰等视为总扰动,结合动态面控制和DOB设计了标称轨迹跟踪控制器。分析总扰动估计误差的渐进收敛性以及闭环标称轨迹跟踪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并确定控制器参数选取条件。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DOB可以有效地估计并抑制总扰动且闭环标称轨迹跟踪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19.
基于民机的适航要求,建立了一种基于数字虚拟飞行的侧风着陆地面航向操稳特性评估方法。以着陆滑跑过程中最大机体倾斜角和最大航迹偏移量作为评估的关键参数,依据人机闭环数字飞行仿真计算结果,评估了某大型水陆两栖飞机侧风着陆任务的地面航向操稳特性适航符合性。对于20 kts侧风分量,算例飞机着陆滑跑的机身最大机体倾斜角为3.44°,最大侧向航迹偏差为2.51 m,能够满足适航要求。进一步研究表明,侧风分量大小、道面污染情况均影响侧风着陆的安全性。在干道面上当侧风分量超过30 kts时即会出现地面打转现象;道面污染增加滑跑减速所消耗的跑道长度,同时不利于驾驶员对滑行航向的控制。所提评估方法可应用于民机的概念和方案设计阶段,并为后续开展飞行试验验证等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