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卫星技术的最新标志是直播电视卫星系统的发展。1977年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上,国际电联为欧洲、非洲和亚洲各国分配了11—12千兆赫频段和同步卫星轨道位置。因此,世界各国和国际电视广播组织目前正在积极地发展直播电视卫星。 1974年5月30日,美国发射为“ATS-6”卫星,首次完成了直播  相似文献   

2.
目前世界上只有日本拥有一个直播电视卫星系统,其余国家尚未进入家用电视机直接接收卫星电视节目时代。苏联虽发射了“荧光屏”电视卫星,但寿命不到两年,且是集体接收。加拿大和美国仍利用通信和电视两用卫星,未能直接播送电视。美国正在研制直播电视卫星。现在唯有西德和法国在总装各自的直播电视卫星,预定1986年5月和7月相继入轨。现将法国直播电视卫星情况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3.
航天简讯     
电视卫星信道测试发射器问世西德Rohde & Schwurz公司为精密确定宽带电缆卫星接收系统中的调频解调设备,及未来一代配有卫星接收单元的电视机的电学质量数据,研制了SFSK型电视卫星通道测试发射器。SFSK型机可在中频范围为900~1800MHz内产生三种高质量电视通道信号,这些信号可对视频和能量分布信号,及用多至四种内部伴音副载波信号进行频率调制。之浩巴西建立“搜索和营救卫星”地面站加拿大国际发展局将以援助发展中国家技术名义资助巴西,在南半球建造第一座利  相似文献   

4.
休斯空间通信公司拟于1994年春发射美国第一颗实用的直播电视卫星——“天空电视卫星”。它采用HS-601型三轴稳定公用舱。据称星上将装有180瓦行波管转发器24~27台,利用视频压缩技术可传输108个电视频道,地面家庭只需用0.3米的平面天线即可直接收到众多的电视节目。一旦卫星发射成功,无疑将促使美国直播卫星的发展势头重新崛起,并将迅速开辟美国国内乡村地区尚无电缆电视的潜在市场。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卫星广播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文章全面地阐述了广播卫星的使用频段以及各种接收方式。并对Ku 波段卫星广播的规划,直播卫星(DBS)系统的关键部件,地面接收系统的小型化和卫星广播电视的传输制式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最后,概括了国外直播电视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6.
2004年9月9日,美国直播电视公司宣布向波音卫星系统公司订购了价值近10亿美元的3颗大型“直播电视”(DirecTV)卫星,用以开发高清晰电视(HDTV)。这一举动向正在挣扎中的商业卫星制造商抛出了“救命绳索”,并促使北美卫星宽带接入市场情况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   

7.
自1974年美国在应用技术卫星六号(ATS-6)上首次成功地利用卫星直接试验广播电视以来,加拿大、苏联和日本也相继发射了实验广播卫星。这些广播卫星主要是探讨卫星广播电视的可行性,评价卫星广播的接收质量以及传输损耗等。通过这些卫星的实验,获得了很多实际经验。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广播卫星在技术上已经成熟,八十年代将要进入实际应用阶段。评述CTS与BSE的实验 1976年1月17日发射的加拿大通信技术卫星(CTS),同步轨道  相似文献   

8.
简讯     
英国宣布建造直播电视卫星 1982年3月4日英国内务部长威廉·怀特劳向公众正式宣布:英国将建造电视直播卫星,命名为“英国卫星”(Britsat),1986年投入使用。用卫星向英国播送两个BBC的新电视节目。不仅英国每个家庭可直接接收卫星电视节目,而且大部分西欧国家居民也能直接接收电视节目。英国政府自从日本第一颗“广播卫星”上天以后,便考虑自己的直播电视卫星设计方案。据BBC技术主任T.布赖斯·麦克科里利克(BryceMcCririck)  相似文献   

9.
广播卫星的基础技术是由美国的应用技术卫星ATS-6(1974年5月发射)和加拿大的通信技术卫星CTS(1976年1月发射)奠定的。在日本,为了解决偏远地区的电视视听难问题,开始研制广播卫星。第一个步骤是发射了试验用中型广播卫星“百合”(BS),这是1978年4月用美国德尔他火箭发射的。卫星的定点位置选在东经110°,采用12GHz广播。在4年时间里,在电波受降雨降雪干扰、卫星位置控制、姿态控制等方面获得了珍贵资料。根据试验成果摸索  相似文献   

10.
空间扫描     
文青 《国际太空》2005,(7):32-32,16
鲍尔、波音公司组队竞争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合同;美国航空航天局设25万美元大奖发起“月球制氧竞赛”;俄罗斯发射美国直播电视-8卫星;旅行者-1探测器飞出太阳系;阿斯特留姆公司赢得韩国首颗多功能地球静止卫星合同;EMS技术公司为美国空军提供卫星抗干扰技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卫星电视信号特性和电高层闪烁的观测结果。结果说明在民用卫星TV接收机上配接口电路接收卫星电视信号能作c频段电离层闪烁研究。   相似文献   

12.
星载TDICCD随机振动与数据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星载TDICCD进行了随机振动试验,提出了TDICCD机体在进行宽带随机振动工程试验中必定面临的几个技术问题及处理方法,分析了振动环境与结构振动特性的关系及其对TDICCD结构的影响和危害,研究了试验的实用技术和控制方式的选择要点.根据对星载TDICCD振动信号的现场采集结果,分析了振动信号的时域划分、信号采集基本参数的选择原则,并用信号分析仪进行了数据处理,获得了该机体振动的参数,这些动态特性参数为星载TDICCD的防振、隔振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为对机体进行有限元模态计算提供了修正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目标的全色TDICCD 空间相机信噪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DICCD 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光电传感器, 作为焦平面器件已广泛应用于空间相机的设计和制造. 本文分析了待观测目标太阳高度角及亮度的影响因素, 建立了光能量从待观测目标到空间相机入瞳的亮度传递数学模型, 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的全色TDICCD 空间相机信噪比快速预估计算方法. 以模拟极轨卫星所携带的TDICCD 相机为例进行了预估分析. 结果显示, 此模拟北纬20°待观测目标全年星下点太阳高度角范围为41.5°~76.7°, F 数为15 的TDICCD 相机可以获得的最大信噪比大于40dB. 本文的推导可用于TDICCD 空间相机的预研和总体设计, 同时达到验证卫星任务规划与轨道设计合理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卫星密封舱湿度控制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验证和热力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卫星密封舱湿度控制技术进行了应用研究。由卫星的热试验和在轨飞行试验可知,通过利用相机胶片的水汽含量、设置湿控子系统及进行临射前舱内湿度调控等方法,能够使卫星密封舱内局部区域的相对湿度控制在30%~60%的范围内,满足相机要求。通过研究可得,热控系统所采取的卫星湿度控制技术是成功的,保证了卫星任务的圆满完成。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我国新一代地球同步轨道光学遥感卫星控制系统的组成及技术特点,给出了关键部件的技术指标.描述了高轨遥感卫星在高精高稳快速机动、适应斜切遮光罩的全自主阳光规避、地速补偿以及高定位精度设计和实现的控制策略,给出的在轨实际数据遥测曲线验证了设计和实现的正确性,为我国后续更高分辨率地球同步轨道光学遥感卫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简单地阐述了用电力线进行精密时间传递的基本原理。除了用长波、短波、卫星、激光、TV、VLBI、电话线传递精密时间以外,又开拓了用电力线进行精密时间传递的新途径,这种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在卫星遥感中利用广角线阵CCD相机对地球资源信息进行“粗查“,并同时利用高分辨率CCD相机进行“详查”的遥感器组合是一种可行的方案。文中介绍广角CCD相机的研制及利用小型无人机进行机载试验的结果。在方案设计中主要讨论几保分辨率和辐射分辨率两项指标,也兼顾讨论诸如扫掠宽度和覆盖周期等问题。为获得好的机载试验效果将相机安装在双轴稳定平台上。  相似文献   

18.
根据新型相机结构复杂、载荷多的特点,针对性地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新型星载相机的电性能地面测试系统。分析并总结了地面测试系统的设计需求,并且针对新型相机测试的全面性要求,设计并实现了整星和多种载荷的模拟接口;针对新型相机测试的可靠性要求,提出了冗余网络切换的测试系统设计方法并解决了数据库访问冲突的问题;针对新型相机测试的安全性要求,提出了针对冗余链路的测试方法和错误注入的测试方法。该系统已经成功配合完成了某高轨型号星载相机的研制,并交付使用。试验证明测试系统功能全面稳定,连续测试72h误码率为0,能够满足新型相机全面性、可靠性、安全性的测试需求。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有效载荷具备上载软件在轨定义多功能、软件可控多功能、参数可重构的软件定义微纳卫星需求,需要突破传统卫星平台和传统光学相机的设计局限,开展基于微纳卫星的软件定义下新型计算光学成像载荷技术研究。充分考虑有效载荷的软件和硬件两者之间联合设计可能存在的发展空间,分析了亚像元信息、卫星平台参数、光学系统参数、探测器参数、噪声、大气对图像数据处理,特别是超分辨率重建的影响。根据各个影响因素的物理机制分别建立物理模型和误差模型,作为重建方法的先验信息,将这些有利于超分辨技术的先验信息约束应用于相机设计过程,使得相机获取的图像可以很好地匹配超分辨方法。该方法可以提升视觉分辨率和实质分辨率,同时保持对噪声的抑制能力,并有可能降低传统相机的结构尺寸和研制难度。研制实现集超分辨成像、动态范围增强成像、视频成像等软件智能可控的多种成像处理模式于一体的通用型计算光学成像相机,将对航天产业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增值空间,为未来智能卫星航天技术研究与快速创新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