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文章在反思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的原因和弊端,阐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其对经济的双重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认为除了户籍制度障碍和加入WTO后受到冲击外,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以及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也是制约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逐步取消户籍制度,提高城镇化水平,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充分空间和载体,将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国家劳动就业规划以及拓展国际劳务市场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通过城市化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是一种共识。在城市化模式选择上,刘易斯通过对"二元经济"的分析提供了一个直接城市化的模式,这一模式在实践中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不堪重负。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发展中小城镇一度成为共识,但随着乡镇企业的转型,小城镇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作用已呈现下降趋势。通过对城市化历史的回顾,运用"灰色区域"理论,探索适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渐进城市化路径。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动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如何顺利转移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改革开放后,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珠三角地区一度形成令人担忧的“民工潮”,但2005年开始又出现民工短缺现象,其原因引人深思。将农民作为市场经济的理性主体,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使用线性化的logit模型,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跨省迁移的概率和流向等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迁出地的人均耕地、劳动者受教育状况、农业劳动生产率、城镇居民收入、以及两地距离等对农村劳动力的跨省迁移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红伟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5,22(6):27-29
税收征管是整个税务工作的前沿阵地和关键环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实行了“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税收征管新体制。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新的税收征管体制的作用与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目前的税收征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甚至非常严重,亟待研究、解决。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我国税收征管质量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研究了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阳光工程的实施提高了转移劳动力的技能水平、综合素质、竞争能力,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宏观上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文章在深入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阳光工程培训转移劳动力需"准确定位,加大投入与宣传力度,实施全过程管理,全方位抓培训质量"等改进措施,以期这项工程真正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应用斯加斯塔德模型分析了教育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学历的提高,可以增加转移收入,降低转移成本和延长转移(收入)期限,而对转移者心理贴现率的影响较小。因此,在不计学历对转移者心理贴现率的条件下,根据斯加斯塔德模型,学历提高可以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和增加转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兰荣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003,21(4):9-10
跨国公司在进行内部贸易时 ,大量地运用转移价格而非市场价格的方式进行 ,跨国公司滥用转移价格会给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分析了在华经营的跨国公司滥用转移价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并提出了一些监控对策。 相似文献
8.
刘孝龙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003,21(1):67-69
20世纪90年代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之后,郑州市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文章主要分析了郑州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状况,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虽然使郑州市三次产业结构大大优化,但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9.
张海涛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008,26(6):104-108
部门预算主要反映的是政府部门的收支活动,编制部门预算是发达国家和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通行做法,也是我国当前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虽然部门预算在我国已全面铺开,但在进一步深化过程中仍面临很多问题。文章就我国部门预算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考察,然后分析其中的制约因素,最后从技术操作和制度安排两个方面,提出了深化我国部门预算改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培养新型农民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刚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010,28(1)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如何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运用DEMATEL法,从不同层面选择6类共16个因素进行培养新型农民的影响因素辨识,并对识别出的主要因素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从统筹城乡发展和国民待遇、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投资机制、培训内容等方面,分析探讨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机制及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书耀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006,24(3):31-3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明显扩大。基尼系数作为衡量全国收入差异的重要指标,对衡量城乡收入差异并不适用。采用城乡居民收入、消费以及恩格尔系数的数据历史地考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的差异,认为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产权不对等的土地制度、不平等的福利制度及带有单边垄断特征的劳动力市场是导致城乡差距的深层原因。解决上述制度不合理问题、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增强农民自生能力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