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眼看宇宙     
易轩 《太空探索》2012,(3):64-65
小麦哲伦云中的脉冲星这幅合成图像,综合了美国航宇局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欧洲空间局牛顿X射线多镜面望远镜的数据以及可见光波段的照片,天文学家据此第一次在小麦哲伦云的超新星遗迹中发现了脉冲星——SXP1062。来自"钱德拉"和"牛顿"的X射线观测结果以蓝色表示,而可见光观测则以红色和绿色显  相似文献   

2.
太空新航线     
欧洲下一代 红外空间望远镜更名 1800年12月12日,生于德国的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发现了红外线。200年后的这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们在一次研讨会上,把欧洲下一代红外天文望远镜更名为“赫歇尔空间观测台”。该望远镜原名为“远红外与和亚毫米波望远镜(FIRST)”。会议期间,天文学家们还重新确定了“赫歇尔”望远镜的任务,包括了解宇宙中各星系和恒星最初是如何形成的;与它的前任——欧洲“红外空间望远镜”一样,继续在宇宙的空隙中找水;研究海王星轨道外的凯珀带彗星及小行星类天体,等等。目前人  相似文献   

3.
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并通过望远镜得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向世人证明了望远镜的重要作用,随之许多天文学家也投入到使用望远镜观测宇宙天体的行列中。与此同时,还有一批天文学家对望远镜的光学性能产生了极大兴趣,他们致力于改进望远镜的工作,其中有一个人对于改进望远镜和推广望远镜的使用做出的贡献最大,并且是伽利略从未谋面的挚友,这个人就是众所周知的著名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  相似文献   

4.
在观天巨眼系列前十三篇中,我们介绍了光学望远镜,它们只能用来观测天体发出的可见光。其实,天体还发出许多种我们人类的眼睛看不见的光线。如射电波(实际上就是无线电波,天文学上将其称作射电波)、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古代和近代的天文学家不知道这些不可见光线的存在,他们只能在可见光范围内观测宇宙、研究天体。近一二百年来,人们才陆陆续续发现这些看不见的光线,并且陆陆续续研制出许多观测这些天体辐射的特殊的望远镜,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  相似文献   

5.
在观天巨眼系列前十三篇中,我们介绍了光学望远镜,它们只能用来观测天体发出的可见光.其实,天体还发出许多种我们人类的眼睛看不见的光线.如射电波(实际上就是无线电波,天文学上将其称作射电波)、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古代和近代的天文学家不知道这些不可见光线的存在,他们只能在可见光范围内观测宇宙、研究天体.近一二百年来,人们才陆陆续续发现这些看不见的光线,并且陆陆续续研制出许多观测这些天体辐射的特殊的望远镜,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  相似文献   

6.
正日本宇宙探索局历尽千辛,研制了一台X射线空间望远镜——ASTRO-H,卖萌的日本人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瞳"(ひとみ)。这台先进的旗舰级X射线望远镜,被视为×射线天文学的未来,肩负着人类探索黑洞等宇宙之谜的重任,造价超过310亿日元(约19亿人民币)。"瞳"在2月17号顺利发射升空。3月26日晚上,"瞳"突然失联。3月28日,业余天文学家Palu Maley捕捉  相似文献   

7.
《太空探索》2005,(10):35
永不“凋谢”的超新星 通过使用欧空局的XMM-牛顿X射线望远镜,天文学家最近发现一个于1979年爆发的超新星SN1979C在X射线波段上的亮度同几年前一样,这一发现非常令人吃惊,因为通常这类天体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就会变暗。通过对这颗超新星的光环进行研究,天文学家能够得到关于这颗恒星的大量历史资料——包括爆发之前以及爆发之后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正>7月13日,俄罗斯和德国联合研制的光谱-RG(Spektr-RG)空间望远镜发射升空。这部X射线望远镜将飞向日地L2轨道开展为期6年半的天文观测,是俄罗斯空间望远镜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苏联/俄罗斯拥有强大的航天实力,载人航天领域的成就格外出色,而他们在空间天文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太空探索》2005,(8):37
NGC40:天文学家发现类太阳恒星猛烈死亡的新证据 这张NGC40的X射线(蓝)和光学(红)合成图像显示了环绕一颗死亡的类太阳恒星的炽热气体。NGC40是一个行星状星云.这一类天体因为在小型望远镜视野里看起来像行星盘而得名。  相似文献   

10.
HXMT的空间环境本底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是一颗宽波段X射线(1~250 keV)天文卫星,其核心载荷高能X射线望远镜(HE)工作于硬X射线能区(20~250 keV),致力于实现硬X射线的高灵敏度巡天观测,描绘硬X射线天图,并对特殊天体作高灵敏度定点观测.为了获得高灵敏度,必须有效地抑制本底.本底主要是由轨道环境中的粒子(γ射线、质子、电子、中子)与探测器相互作用产生的.本文结合大量的描述近地空间本底的文献和最新的实测数据,整理出一套自洽的近地空间本底粒子的数据和公式,便于应用.并通过Geant 4软件模拟计算给出了HXMT的本底及本底随时间和轨道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正>NASA网站2017年3月13日报道,利用NASA的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Chandra)、原子核光谱望远镜阵列(NuSTAR)以及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的澳大利亚望远镜紧凑型阵列(ATCA),科学家发现一颗每小时环绕黑洞运转2周的白矮星,其可能是目前发现的距离黑洞最近的恒星,相关论文发表在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这个由黑洞和白矮星组成的双天体系统名为X9,位于球状星团47 Tucanae,距地球约14800光  相似文献   

12.
NASA 负责空间科学及应用的副局长伯顿·埃德尔逊最近宣布:定于1986年发射的轨道天文观测器——空间望远镜改名为哈勃(Hubble)空间望远镜,以纪念1953年逝世的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  相似文献   

13.
正天文学家使用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对宇宙膨胀率(即宇宙的膨胀速度。理论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的时候就认识到,他的学说将会得出一个震撼人心的预言——宇宙在膨胀。当时,大多数天文学家都认为宇宙一直是那样的,它不会随时间改变)做了最精确的测量,与首次计算间隔  相似文献   

14.
正伦琴X射线天文台1990年6月1日,以发现X射线的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命名的伦琴X射线天文台(ROSAT)(下左图)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这是一颗由德国领导、英国与美国合作的X射线天文卫星项目。ROSAT携带的设备可提供高分辨率、低噪音的软X射线成像观测,除了X射线波段,它还可以在极紫外波段进行工作。卫星设计寿命18个月,实际运行超过8年时间。任务最终公布的X射线巡天  相似文献   

15.
1990年4月,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将迄今为止最大最昂贵的天文望远镜——哈勃空间望远镜发射升空。10年间哈勃发回大量珍贵图片,为天文学家更深入地了解宇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料。现在,让我们一起步入这一美丽而珍贵的图片世界。  相似文献   

16.
<正>由于天体发射出的X射线在穿过大气层时大部分会被吸收,因此使用空间望远镜,在大气层以外对天体辐射的X射线进行观测,是X射线天文学的主要观测方式。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不少X射线空间望远镜被发射升空,为我们揭示了肉眼看不到的宇宙秘密。  相似文献   

17.
大科技     
正中国首台空间X射线天文望远镜发射成功2017年6月15日11时,中国第一台空间X射线天文望远镜——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成功发射。这台望远镜被命名为"慧眼",是向高能物理领域杰出的女科学家、中国天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何泽慧先生致敬,也饱含着HXMT团队对未来的期望——期望借助这只"慧眼",穿过星际迷尘的遮挡,去探寻那些深藏在宇宙深处的奥秘。"我们将用‘慧眼’对银河系进行非常详细的大天区扫描巡天,预期会发现一些新的黑洞活动,  相似文献   

18.
发现X射线(1895年)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了X射线,但一些著名科学家认为"X射线没有任何用途",进而否认这一发现的价值.但非常幸运,一些实验物理学家经过反复实验,却发现了X射线对人体透视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实践证明,X射线不仅有用,而且X射线的发现还揭开了20世纪物理学革命的序幕,伦琴也...  相似文献   

19.
天文学家们一直以来都把目光投向天空,他们所使用的望远镜功率越来越强大、性能越来越优良,他们的兴趣也有增无减.可是2008年最爽快的一些发现却在我们自己的后院,至少看起来像我们的后院.不仅如此,2008年还有以下五大惊人发现.  相似文献   

20.
日本天文-H卫星升空后不久失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项目背景 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就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下属的宇宙科学研究所(ISAS,原文部省宇宙科学研究所)为核心开始研发和应用以X射线天文卫星为主的天文卫星.1976-2005年,日本共发射了7颗X射线天文卫星,其中5颗发射成功,按预定计划执行了一系列观测任务,取得了不斐的成绩.如:利用天文-D于1993年4月5日成功捕获到了刚发现的M81银河系的超新星SN1993放射出的X射线;利用2005年发射的天文-E2卫星配备的软X射线望远镜(SXT)所进行的一系列观测活动,不仅大幅拓展了观测范围(从原来的软X射线拓展到软γ射线),而且发现了距地球较近(8000万光年)处的黑洞,对人类了解宇宙结构、掌握宇宙全貌、厘清宇宙进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