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中国又一次成功实施北斗导航卫星的一箭双星发射了,上一次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发射北斗卫星是在2012年9月。不同于以往,此次成功发射入轨的第18、19颗北斗导航卫星,是由远征一号上面级直接"护送"到工作轨道的。这次升空的北斗双星"身份特殊":它们不仅是第一批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承担了大量新技术验证工作,而且作为中圆轨道的北斗卫星,在全球组网任务中一共将发射24颗,占据整个系统30余颗卫星中的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2.
<正>7月25日20点2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经过约3.5小时飞行后,远征一号上面级将2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圆满成功,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覆盖的建设目标迈出坚实一步。  相似文献   

3.
4月30日凌晨4时50分,中国第12、13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升空。这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导航卫星,也是中国首次采用"一箭双星"  相似文献   

4.
<正>这是重要的突破。7月2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两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远征一号"上面级将2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卫星和上面级100%使用航天772所研制生产的国产CPU芯片。除了CPU,北斗双星和上面级上的数据总线电路、转换器、存储器等近40款产品均为航天772所研制和生产,这是中国卫星首次成体系地批量使用国产芯片,对航天工程的自主可控和创新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相似文献   

5.
雨水 《太空探索》2012,(8):64-65
2012年4月30日4时5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十二、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也是我国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地球中高轨道卫星。国内航天有关单位结合此次任务制发了发射、测控纪念封,从另一个侧面记录了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组网的历程,现将纪念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9月19日凌晨,我国第14、15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改1型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升空,并被准确送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2万多千米的中圆转移轨道。这是我国第2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两颗地球中高轨道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表示,"一箭双星"对于加快北斗导航卫星组网进程、完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意义重大。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也标志着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建设顺利进入收官阶段。2007年4月14日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此后,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完成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阶段的5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GEO)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和2颗中圆轨道(MEO)卫星的发射。  相似文献   

7.
<正>11月5日19点45分,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斗三号首发双星在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托举下顺利升空。卫星入轨后,经测试及入网验证,可对外提供服务。本次发射的卫星也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第24颗、25颗卫星。这次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发展战略进入"最后一步"。  相似文献   

8.
<正>千呼万唤始出来。3月30日夜晚,中国首辆"太空摆渡车"——远征一号上面级"发车",经过近6个小时的"车程",将"乘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17颗卫星直接送达工作地点——倾斜地球同步轨道。上面级是一种具有自主独立性的飞行器,由基础级运载器发射进入准地球轨道或地球轨道,能够依靠自身动力进一步将有效载荷送入预定工作  相似文献   

9.
正2月1日15点2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我国第5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此次发射标志着北斗系统全球组网又迈出坚实一步。这颗卫星采用地球中圆轨道,是我国发射的第21颗北斗导航卫星,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抓总,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共同研制。本次发射是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的第13次发射,是远征一号上面级的第3次飞行。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  相似文献   

10.
双星中的首颗卫星--探测-1升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了探测-1卫星。它是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中的近赤道卫星,2001年2月正式启动研制。探测-2(近极轨卫星)将于2004年中发射。这两颗卫星均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  相似文献   

11.
北斗双星定位系统改进及其算法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北斗双星定位系统是我国自行建立起来的一种区域性定位系统(RDSS).本文论述了双星导航定位系统存在的缺点,提出了利用我国现有的导航卫星资源即两颗工作卫星和第3颗卫星(备用卫星)与气压高度表组成一种区域性无源导航定位系统,并给出了定位算法表达式.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可实现中等精度的导航定位,为发展我国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正>3月30日21点5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17颗卫星。31日凌晨3点34分,经过近6个小时的飞行,火箭上面级与卫星成功分离,将其直接送入工作轨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全年预计20次的宇航发射任务首战告捷。总装备部部长张又侠、副部长李尚福,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雷凡培、副总经理杨保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级顾问孙家栋等分别在发射现场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导发射。  相似文献   

13.
4月18日晚23点59分,中国航天长征系列火箭——长征二号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其优美的腾空姿势把“试验卫星一号”和搭载的“纳星一号”两颗卫星送入太空,成功完成了一箭送双星的发射任务,书写了2004年中国航天发射9箭11星的火红开篇之作。金牌火箭刷新自我火箭按预定计划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的"北斗"双星定位系统只能实现二维有源定位,大大限制了该系统的应用。针对这种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北斗"双星系统资源,提出了使用伪卫星来辅助"北斗"双星系统的方案;推导了此系统的定位原理,并且简单分析了系统的时间同步问题;通过数学推导和仿真分析,研究了伪卫星数目以及布局对系统定位精度的影响,得出了伪卫星布局的相应结论。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案是可行的,采用伪卫星来增强"北斗"双星导航系统,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可用性、可靠性、稳定性以及测量精度,为现阶段"北斗"双星系统无源定位的应用提出了一种低成本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5.
5月5日,印度极轨卫星运载火箭在印度斯里哈里科塔岛航天发射中心将两颗国产卫星送人预定轨道。这是印度首次完成一箭双星发射任务。此次发射的两颗卫星分别是成像卫星1号和业余无线电卫星。前者装备有两台照相机,可提供用于生成三维地图的立体图片。它重1500千克,使用寿命至少5年,分辨率2.5米。相比之下,  相似文献   

16.
正2020年6月23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升空,系统组网成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世界一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为全世界用户提供全面覆盖的无源导航服务,并为我国及周边地区乃至全世界提供高精度的有源定位和短报文服务。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从双星定位到全球组网,从走出国门到服务世界,"北斗"已成为中国"走出去"的又一张国家名片。那么,这张"国家名片"都包含哪些内容,"北斗"为走出国门又做了哪些重要工作呢?  相似文献   

17.
1 引言 捕风一号试验双星(BF-1A/B)是为了响应国内首次海上发射、拓展北斗导航卫星应用领域,以及探索新的灾害监测手段而开展的试验卫星项目建设.卫星于2019年6月5日成功发射,是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成功发射的第91、92颗卫星.当前,卫星在轨运行已超过两年,远超设计寿命,卫星工作正常,获取了大量的全球导航卫星系...  相似文献   

18.
<正>7月14日,俄罗斯联盟2-1a/弗雷盖特M型运载火箭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俄老人星V-IK1小型遥感卫星,并搭载发射了俄罗斯、美国、德国、挪威和日本的72颗微小卫星,创下了俄火箭一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新纪录。本次发射中,"弗雷盖特"M上面级需先后7次点火工作,把73颗卫星送入3条不同轨道,并引导上面级在印度洋上空再入。整个发  相似文献   

19.
晓月 《国际太空》2005,(10):32-32
中国“双星”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振兴向媒体记者表示,目前中国双星计划的探测-1和探测-2两颗卫星运转状态良好,设计使用寿命可再延长1倍。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现有北斗双星定位系统主动定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被动定位算法.该算法根据两颗同步卫星、用户配备的原子钟、高程设备等获得卫星到用户的时间及高程信息,首先将北斗系统的工作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定义了费用函数.然后计算各网格的费用,将具有最小费用的网格及邻域作为下一次搜索的区域,再将该子区域进一步网格化后计算费用函数,经过多次迭代后就可将当前搜索的网格中心作为用户所在位置.最后用电子地图对三维搜索算法可行性进行了仿真,仿真考虑了网格划分方法和电离层误差对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算法运算速度快,并且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对现有北斗双星主动定位系统是一种可行的改进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