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杨 《航天》2011,(12):1-1
与历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重要试验一样,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的空间交会对接同样在国外媒体引发热议。各种议论中,多数较为冷静、客观,但也有的做了过度的解读,甚至对中国开展载人航天工程妄加猜测,借此散布“中国威胁论”,其背后反映的是某种复杂的心态。  相似文献   

2.
《航天员》2009,(2):4-4
近日,凤凰卫视等10余家华人媒体机构主办的“200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大奖揭晓,在2008年9月成功完成了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航天员团队获得该项大奖。神七任务航天员代表刘伯明、景海鹏参加了3月28日晚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办的颁奖典礼。  相似文献   

3.
吴国兴 《中国航天》2003,(11):30-33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调查委员会的最终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是载人航天领域的一份重要文件。它对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原因的分析很有特色:对事不对人,但又不是就事论事,除了对技术原因进行分析以外,重点对美国航宇局的载人航天文化进行了深入剖析。什么是载人航天文化?在《调查报告》中先后出现“组织文化”、“安全文化”和“载人航天文化”三个相关联的概念,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是“载人航天文化”。“组织文化”并不是一个新词,在我国通常称为“企业文化”。因为美国航宇局并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一个政府组织,因此在调查报告…  相似文献   

4.
“更好,更快,更省”的口与是提高航天系统的设计和动作的真正思路吗?如果能够做到,当然本该如此。“更好”是关键。航天委员会并没有期望得到公众舆论的支持也没有期望在目前航天任务失败的情况下得到用户的信任。遗憾的是,对一项具体的任务来说,“更快,更省”比任务的成功更容易做到,因为是否成功在待以后评价。  相似文献   

5.
木木 《航天员》2009,(6):38-39
一、质疑方观点 1.奥巴马政府及其载人航天计划评审委员会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和研发费用的持续增加,曾表示大力支持“星座计划”的奥巴马政府质询NASA:“为什么在已拥有两种可执行载人航天任务运载系统的情况下还要开发新一代载人航天运载火箭?”  相似文献   

6.
《中国航天》2009,(4):45-46
美国航天基金会3月30日在第25届美国全国航天研讨会开幕式上宣布.中国“神七”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团队获得该基金会颁发的2009年度航天成就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航天员翟志刚等代表“神七”任务团队参加了颁奖仪式。航天基金会主席普尔哈姆说.“神七”任务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中国航天》2003,(3):48-48
前苏联时代1957年的一次发射将人类带入了航天时代。4年后,随着加加林驾船升空,人类又实现了飞天之梦。载人航天使人类的活动疆域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拓展到了外层空间。弹指间,载人航天已步入不惑之年。40余年里,人在目睹了载人航天创造的一项项成就 和辉煌,也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和牺牲所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8.
许铮 《中国航天》1995,(7):34-37
载人航天医学研究概述许铮载人航天飞行中需要维持航天员的生命并保证其有效的功能,这对航天医学和生命保障技术提出了挑战;载人航天器设计和一系列飞行计划的进展,又促进了生物医学领域中许多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载人航天医学研究与载人航天技术之间的共生关系将继续推...  相似文献   

9.
中国     
《航天员》2010,(3):6-8
载人航天工程第五次发射场合练任务圆满完成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4月30日报道.历时近50天的载人航天工程第五发发射场合练任务近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圆满完成。  相似文献   

10.
谢涛 《中国航天》2006,(1):11-13
每当神舟飞船上天时,总会掀起一阵航天热。众多网站、广播电视、平面媒体等对“神舟”连篇累牍的报道和事无巨细的全程播报,勾起了普通民众获取对科技尤其是空间技术的知识欲望。然而在媒体沸沸扬扬的背后,也凸现了航天科技辐射带动高新技术、航天产业、国民经济的端倪,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开拓了巨大的商业市场。  相似文献   

11.
《中国航天》2003,(1):3-10
本刊综合报道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对我国全面掌握和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的“神舟”4号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由“长征”2号F火箭托举升空。火箭起飞十几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神舟”4号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向实现载人飞行又迈出重要一步。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4次飞行试验,也是在无人状态下考核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这次试验将全面实现和验证各项载人飞行的功能和性能。按照研制计划,我国要发射若干艘无人飞船,然后实施载人飞行。这次…  相似文献   

12.
《航天员》2012,(4):74-74
英国BBC:中国每一次载人航天实践都值得纪念,在过去的4次航天飞行中,每一次都有新技术出现,这体现了中国对于自身航天技术的信心十足。西班牙《国家报》:这是2008年9月以来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任务.也是第一次有航天员参与的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对接任务将手控完成,便于中国科学家进行一项美俄两国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掌握的技术。  相似文献   

13.
杨利伟 《航天员》2013,(5):26-29
十年前,他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完美执行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在我国航天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圆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中国载人航天首飞十周年之际,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航天英雄杨利伟,与我们一起重温十年前那段极不平凡的岁月!  相似文献   

14.
胡杨 《航天》2011,(11):1-1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的空间交会对接,是今年中国最重要也最具轰动效应的航天活动,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各方媒体和广大公众的关注。与以往历次载人航天发射活动相比,天宫一号发射之前有关准备工作公开和透明程度相当高。发射之前几天,中央电视台每天都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回最新消息,镜头中不乏火箭和目标飞行器的一些部位的细节,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而在天宫一号发射前一天,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介绍任务情况,这在以前历次任务中也是从来没有过的。  相似文献   

15.
2005年的航天发射从次数上讲,虽不像2004年那样有八箭十星,但长征火箭的五次发射,特别是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仍飘溢出强烈的、把“自主创新”的内涵揭示得更加充分和更加深刻的信息。承担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和飞船系统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不仅在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在担负国家重点装备研制生产任务中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填补了我国装备体系建设的空白。事实证明,惟有自主创新,惟有“靠自己”,才能使航天发射和装备研制绽放出引人瞩目的奇葩。  相似文献   

16.
2003年,世界航天不断前进,硕果累累,但也发生了一些令人震惊的灾难。全球共进行了63次航天发射,与2002年相当。载人航天喜忧参半,年初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失事给世界航天事业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是俄罗斯“联盟号”飞船的多次安全发射与返回,尤其是中国“神舟”5号飞船首次载人航天的成功又带来了新的希望;国际空间站和重复使用航天器的发展均受到一定影响。深空探测又掀热潮,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卫星应用也有所进展,研制和发射了一些新的侦察卫星、军事通信卫星和导航卫星。  相似文献   

17.
戴超 《航天器工程》1999,8(1):58-66
“三S”技术是伴随信息革命发展起来的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S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三大技术,载人航天是一项技术比较复杂的航天任务,是综合国力的象征。“三S”技术已渗透到载人航天领域的方方面面,已成为航天领域中倍受关注的高科技手段,这三大技术的利用是载人航天工程成败的关键。本文对“三S”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着重介绍了“三S”技术在载人航天工程上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载人航天与空间环境预报都亨叶宗海一、前言载人航天标志着人类航天技术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为了保证“人”的安全,有大量新的课题等待人们去研究与解决。研究空间环境对载人航天的影响,特别是研究如何避免太阳活动造成的恶劣空间环境的影响更是其中重要课题之一。早在1...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三大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之一的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在攻克八项关键航天飞控技术并使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基础上,还针对载人航天任务的特殊需求,突破并掌握了一系列载人航天飞控的先进技术。  相似文献   

20.
许铮 《中国航天》1998,(11):23-26
随着载人航天任务的增加、飞行时间的延长以及航天员任务多相性的提高,不仅要求航天员身体健康、具备高水平的工作能力和在航天飞行中应付应急因素的能力,而且航天员与航天员之间、航天员与地面管理人员之间还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方面,正常的人际间交流起着举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