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了大幅度降低大型运载火箭的发射费用,提高发射效率,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于1995年开始研制H-2A系列运载火箭,并对H-2火箭吉信发射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装、扩建。本文对H-2A火箭吉信发射场主要设备的建设、装备进展状况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广勃 《中国航天》1995,(11):44-45
俄透露新型运载器设计方案俄罗斯在今年的巴黎航展上展出了两种新型航天运载火箭的初步设计方案,其中一种将像美国的飞马座火箭一样要用黑杰克轰炸机作为载机到空中发射,但运载能力要比飞马座更大。在这次航展上,俄还透露了它与德国奔驰宇航公司共同推销由弹道导弹改装...  相似文献   

3.
《航天器工程》2008,17(6):136-137
2008年9月26日,长征-2F火箭控制系统行政指挥王琪在载人航天新闻中心称,已开始进行神舟-8飞船运载火箭的研制,将在长征-2F火箭基础上进行改进,要在舒适性、可靠性上进一步提高。火箭将发射无人航天器实现太空对接,为我国建立空间站打下基础。运载能力超过20t的大型火箭——长征-5目前处在研发阶段,  相似文献   

4.
陈杰 《中国航天》2007,(5):30-31,36
一、空中发射运载火箭发展概述空中发射运载火箭指利用第一级将携带有效载荷的一次性使用的第二级运输到一定高度释放、第一级安全返回地面的航天运载系统。在这个领域,美国、俄罗斯、欧洲等国很早就进行了有关的概念研究和研制工作,提出了多种方案。最早的“螺旋”空中发射运载火箭方案是由前苏联在1965年提出的。该方案后因成本过高、技术难度过大和研制周期过长而停止。美国的“飞马座”空射火箭是迄今为止唯一实用化的方案,同时美国正在大力开展  相似文献   

5.
孙广 《中国航天》1995,(8):25-26
俄新型起点号火箭首射失败3月28日,俄罗斯用SS-25战略导弹改装成的起点号运载火箭在进行首次商业性发射时失败。这种固体运载火箭是从普列谢茨克发射的,10分钟后因第四或第五级故障在鄂霍次克海上空爆炸,箭上携带的以色列格温1卫星和另两颗分属俄罗斯和墨西...  相似文献   

6.
总线异构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报道,由于来自地球遥感系统(ERS)的数据可广泛应用于社会和经济领域,有利于推动地理和专题绘图、陆地测量、污染控制和环境监测、水电工程和土地改善、伐木、采矿、运输计划、海洋安全、海产品生产以及渔业安全等领域的发展,因此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目前,ERS的使用基于大型、重型的航天器。由于研制、生产和使用这些航天器的费用比较昂贵,很难满足目前的ERS系统的需求。因此,研制适合于重型火箭发射的廉价、小型的航天器,是增强俄罗斯对地遥测系统的途径之一;另外,它也可用轻型火箭(大多数是从洲际弹道导弹改装而来)发射。2005年底…  相似文献   

7.
心榕 《航天》2012,(9):39-41
自从人类依靠运载火箭进入太空以来,运载火箭的“个头”随着有效载荷重量的增加越来越大,其中一些大型火箭,例如美国的土星5号、俄罗斯/苏联的联盟号等被隆重推出,精彩亮相,在重大航天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太空这个大舞台上的“主角”、“名角”并因此家喻户晓,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可是你知道吗,火箭科学家们在研制大型火箭的同时还研制过一些小火箭,目的不是为了发射有效载荷,而是为研制大型火箭进行必要的工程试验。它们就像舞台上的配角一样,虽然不为观众注意却又不可或缺。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种鲜为人知的“配角”火箭——小乔。活跃于水星计划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闪电设计局已提出把安124大型运输机作为一种小型航天飞机的发射平台。另外,俄政府还已批准利用这种飞机来发射一种轻型运载火箭。航天发射将成为这种由安东诺夫设计局出产的飞机的又一用武之地。闪电联合体要建造的小型航天飞机称为“多用途宇航系统(MAKS...  相似文献   

9.
《中国航天》2003,(11):9-9
本刊讯北京时间11月3日15时2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2D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这是我国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连续进行的第三次航天发射。此前,我国于10月15日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飞船;10月21日成功发射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和中国创新1号小卫星。有关方面负责人指出,这样高密度的航天发射,在我国航天史上从未有过。这表明我国航天发射水平与运载火箭及航天器研制能力日益增强。这次发射升空的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18颗返回式卫星。与以往的返回式卫星相比,这颗卫星整体性能有较大改…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在俄罗斯的乌里扬诺夫斯克装配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运载火箭“鲁斯兰”号。这架飞机-运载火箭并不像新奇的飞碟那样深不可测,它本质上就是一架庞大的AH-124-100军用飞机。但是经过乌里扬诺夫斯克航空制造者们的精心改装使它变成一架看上去色彩斑斓的能够完成航天任务的大型飞机。“鲁斯兰”号是乌里扬诺夫斯克的工作人员经过9个月的时间研制而成的。它将把能载有3吨重卫星的火箭送入1万至1万千米的高空并完  相似文献   

11.
1970年4月24日,中国的第一种航天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的第一个航天器——“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此举揭开了中国航天发射的序幕。  相似文献   

12.
L-1011与空射型火箭的载挂技术林一平现代客机主要用于国内和国际航线的旅客运输,有时也参与货物空运。虽然一些国家曾将客机改装成空中加油机、预警机和电子侦察机使用,但将其用于卫星运载火箭的空中发射却还是件新鲜事。“三星”平台自1990年起,美国轨道科...  相似文献   

13.
针对提升和保障航天发射人员安全问题,提出了低温运载火箭无人值守加注发射(CLVUFL)的理念和内涵.通过国内外代表性CLVUFL的技术对比,发现国内低温火箭加注发射应用CLVUFL技术存在箭地接口复杂、加注发射时间较长、关键设备可靠性有待提高、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不高等主要问题.针对某大型低温运载火箭加注发射流程,通过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航天》2006,(3):45-46
由于标书中有关经费、安全性和交付安排的内容不够充分,俄联邦航天局已把“快船”可复用载人飞船承包商的选定日期从2月3日推至4月份。含研制和样船建造费用,该项目预算为160亿卢布(5.65亿美元).由国家和承包商分担,国家出110亿卢布。参与投标的能源火箭航天公司、赫鲁尼切夫航天中心和闪电科研生产联合公司须在3月初重新提交标书。俄航天局称.媒体关注较多的能源公司设计方案现仍处于领跑位置.较被看好.但若其对手能拿出更便宜而有效的方案.该方案也可能落选。赫鲁尼切夫中心的方案是在对上世纪70年代末的“运输补给飞船”(TKS)方案进行改进后形成的。俄航天局已要求该中心对方案进行修改.以改用质子号(而不是尚未发射过的安加拉)火箭发射。闪电公司的设计以1988年下马的“多用途航空航天系统”(MAKS)航天飞机为基础.拟由安124或安225飞机进行空中发射.所需费用4倍于拟定预算,仍未出局的原因在于它有望降低运行费用。  相似文献   

15.
小子 《中国航天》1996,(4):10-11
俄罗斯航天继续滑坡俄罗斯的航天器研制和发射工作正在继续滑坡,而且下滑速度明显加快。去年一年俄只进行了32次航天发射(包括由乌克兰出资的1次),下降最为明显的是军事成像、情报、通信和气象卫星的发射次数。前苏联解体后,尽管受到了严重影响,但在1991年到...  相似文献   

16.
《中国航天》2014,(6):52-53
俄罗斯主管航天的副总理罗戈津5月13日表示拟禁止出口用于发射美国军星的俄制火箭发动机,并称俄不打算在2020年后继续同美在国际空间站项目上合作。作为美军两大主力火箭之一,联合发射联盟公司的宇宙神5火箭第一级采用俄制RD-180发动机。俄制NK-33发动机则在改装后用在美轨道科学公司“心宿二”火箭第一级上。  相似文献   

17.
晓雨 《中国航天》2006,(4):14-15
3月24日,在历经数月推迟后,美国空间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1新型运载火箭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夸贾林环礁的罗纳德,里根弹道导弹防御试验场进行了令人瞩目的首次发射。之所以受人关注,是因为这种部分可重复使用的火箭是世界上第一种由私人出资研制的液体火箭,也是十多年来第一种全新的航天运载火箭,有可能标志着低成本航天飞行时代的来临。遗憾的是,火箭起飞后不到1分钟便发生了故障,当时第一级发动机还在工作中。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国际航天发射市场及运载火箭的应用情况,根据美国的航天发射层次、国际航天发射市场的发射价格、国外对发射市场的需求,详细地分析了我国“长征”系列中型载火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中国航天》1998,(9):16-17
美国几十年来推出的第一种新的大型一次性运载火箭———波音公司的德尔它3型运载火箭定于8月份从卡纳维拉尔角进行首次发射。这种39米高的火箭也是第一种完全依靠私人投资研制的大型运载火箭,将开创卡角商业不载人发射操作的一个新时代。在今后3年里,新型的宇宙神...  相似文献   

20.
孙广勃 《中国航天》2001,(7):18-21,25
目前,世界上各种航天器基 本上都由一次性使用的运载火箭来发射,只有美国航天飞机可以实现部分重复使用。由于一次性运载火箭使用成本高昂,所以迄今只有那些有足够资金支持的厂家、政府部门和军事机构有能力进行卫星发射。如何降低发射费用已成为整个航天工业界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从长远来看,航天运载器实现可重复使用是降低航天运输成本、提高运载能力和发射频度的必由之路。基于这种考虑,各航天大国很早就开展了可复用运载器的研究论证工作,陆续实施了多项技术计划和研制计划,其中尤以美国最为活跃。美国政府不仅研制出了世界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