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08年10月,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简称空间中心)将迎来50华诞。值此喜迎所庆之际,我们谨向多年来关心和支持空间中心发展的各级领导、海内外所友、社会各界人士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斗转星移,春华秋实。在50年的变革与发展中,空间中心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实践系列卫星、载人航天工程、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和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等重大任务的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2.
<正>空间物理研究开始于地基监测,人类很早从极光、气晖、天电、潮汐等现象开始了地面的观测研究,随后利用气球、火箭进行了临近空间的探测,空间物理学的发展随着航天技术和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了。自20世纪中期的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发射了数百颗航天器用于空间物理探测。4我国空间物理探测最新进展我国第一个空间科学探测计划—"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的成功实施,开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将1992年定为“国际空间年”,其中的主题之一便是保持地球周围太空的清洁、畅通。自1957年10月4目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人类已将各种载人的和不载人的航天器射入太空,随之而来的数千吨太空垃圾也越来越威胁到人类的宇宙飞行。  相似文献   

4.
第五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0月24日至10月29日在河南省新乡市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主持,委托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筹办.会议得到了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的大力支持. 会议共有来自23个单位的132名代表参加.这些单位是:中国科学院的技术开发局、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地球物理所、大气物理所、武汉物理所、紫金山天文台、陕西天文台、北京天文台、生物物理所、电子学所、物理所,  相似文献   

5.
<正>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30周年(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际,中国宇航学会空间能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于1987年10月4日~7日在苏州召开。出席这届年会的,有来自国防科工委、航天工业部、电子工业部所属研究院所、高等院  相似文献   

6.
焦勇 《太空探索》1998,(3):30-33
毛泽东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57年10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揭开了人类航天活动的序幕,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此,美国深感震惊,决心奋起直追,于1958年2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重量仅有8.2公斤。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他还诙谐地说,我们要搞就搞得大一点,不要甩鸡蛋大的。1958年正是“大跃进”,各行各业放“卫星”之年,中国科学院曾  相似文献   

7.
美国正筹资成立一个新的空间基金会,称为“空间一代人基金会”(The Space Gene-ration Foundation)其目的是资助从1957年10月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出生的,有志于从事空间事业的青年与成人。基金会今年3月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拟定了下一代空间计划。这次会议是在欧空局驻华盛顿办事处开的。1987年的一项计划活动包括参加1987年  相似文献   

8.
卫星的用途     
自一九五七年十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来,空间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发射成功的空间飞行器(指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和宇宙探测器)共达二千四百颗左右,其中美国将近一千颗,苏联大约一千三百多颗。人造卫星同其它飞行器相比,卫星飞得高看得远,能同时看到地面的区域很大;同时,飞行速度快,能在短时间内遨游太空、环视全球,洞察一切;并且不受国界疆域限制和地理气候条件影响,能长时间连续工作。由于卫星具有这些独特优点,所以,二十多年来人造卫  相似文献   

9.
2008年,中国科学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迎来了50华诞。50年前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为开展中国的人造卫星研制工作,中国科学院于1958年秋成立了581组,即今天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的前身。  相似文献   

10.
自从1957年10月第一颗人造卫星升入太空,40多年来,人造卫星的数目迅速增加.l957年只有两颗卫星上天,1958年8颗,1959年14颗,1960年35颗,而从1962年起,每年发射的卫星超过了100颗.从1965年起至今,平均每三五天就有一颗卫星被送上轨道.  相似文献   

11.
从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世界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至今已经整整40周年了。在这40年里,约有4800多颗形形色色的人造卫星升空。在这些卫星中,有的重几吨,有的只有几十千克重,但它们却对地球上的人类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并为人类带来了数不清的财富。 “顺风耳”——通信卫星  相似文献   

12.
《空间科学学报》2008,28(3):F0004
2008年,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迎来了50华诞。50年前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为开展中国的人造卫星研制工作,中国科学院于1958年秋成立了581组,即今天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的前身。  相似文献   

13.
<正>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主办的第一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将于2019年10月25-28日在中国福建省厦门市召开。大会以"发展空间科学、建设航天强国"为主题,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的"必须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汇聚全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有志于空间科学事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相似文献   

14.
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从此人类探索太阳的历史进入了空间望远镜时代。通过把望远镜送到太空,天文学家摆脱了地球大气的扭曲和屏蔽效应,可以在太空对太阳活动进行实时监测,从而达到可以预报“太空天气”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欣然 《太空探索》2007,(1):44-47
今年10月4日是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50周年纪念日。半个世纪前,苏联用一颗其貌不扬的卫星敲开了太空之门,开辟了一个人类发展的新领域。在那颗光辉的小球推动下,半个世纪以来,全球的航天技术飞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惊人的巨大成就,相继发射了各类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和宇宙探测器。世界航天技术的发展历史表明,航天技术已经在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带动高新技术产业腾飞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它已经成为一种造福人类的手段,成为一个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为纪念人类的第一颗卫星发射50周年,本刊特辟《天路星桥》专栏,回顾世界航天50年来发生的部分重大历史事件和故事。  相似文献   

16.
<正>发展空间科学建设航天强国2019年10月25-28日福建省厦门市第一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将为2019年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科技奖获得者及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获得者颁奖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科技奖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科技奖面向全国,下设科学奖和技术奖,主要奖励在空间科学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或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其宗旨是调动广大空间科学领域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空间科学技术创新创造能力,促进空间科学技术发展。2019年2月奖励办法通过科技部  相似文献   

17.
《太空探索》2003,(10):2-2
○世界空间周的由来1999年7月,在维也纳召开的联合国第三次外空会议期间,与会国家考虑到,1957年10月4日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外层空间,开辟了人类探索外空的新纪元,以及1967年10月10日《外空条约》生效,为人类开展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活动奠定了法律基础,因而一致建议,将每年的10月4日至10日作为“世界空间周”。1999年12月,联合国第54届大会核准了第三次外空会议提出的建议,将每年的10月4日至10日定为“世界空间周”,以庆祝空间科技为改善人类生存条件以及对提高人类生活水平作出的贡献。○欢迎学校的参与教师可以利用世界空间周的活…  相似文献   

18.
主编的话     
<正>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拟定于2019年10月25-28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第一届空间科学大会。大会以"发展空间科学,建设航天强国"为主题,全力构建中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领域高层面学术交流平台。大会针对10个专题开设分会场,具体专题包括:磁层-电  相似文献   

19.
金兑 《太空探索》2001,(1):20-21
1970年4月24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用自行研制的第一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轨道。这次航天发射,开辟了中国征服太空的新纪元。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运载火箭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相似文献   

20.
陈丹 《太空探索》2006,(3):62-64,F0003
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从此人类探索太阳的历史进入了空间望远镜时代,通过把望远镜送到太空,天文学家摆脱了地球大气的扭曲和屏蔽效应,可以在太空对太阳活动进行实时监测,从而达到可以预报“太空天气”的程度。[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