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GJB 150A与GJB 150内容对比和分析(一)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GJB 150经过近十年左右的修订,其新版GJB 150A于2009年8月1日开始实施。GJB 150A是完全等效采用美国军用标准MIL-STD-810F《环境工程指南和实验室环境试验》中有关部分编制而成的。作为等效标准,GJB 150A与810F基本相同,因而在编写格式、技术内容和标准的性质等方面与GJB 150(参照MIL-STD-810C)差别较大。GJB 150是我国军工产品研制生产中最为重要、应用最为广泛的试验标准,因而GJB 150A颁布后深受使用方和研制方各类人员的密切关注。文章力图对GJB 150A与GJB 150的区别作一简单介绍。由于篇幅较大,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GJB 150实施近25年来,对确保我国军工产品环境适应性、促进环境试验行业发展和装备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技术概念的提出和完善,均发挥了重大作用;简单介绍了GJB 150A与GJB 150两个标准的性质、各试验方法编写格式、标准的总则或通用要求之间的差别;第二部分则是在对GJB 150/150A两个标准中各个试验方法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试验方法增删情况,两个标准均包括的试验方法中试验程序和内容的差别;最后概述了GJB 150A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2.
GJB 150A与GJB 150内容对比和分析(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GJB 150经过近10年左右的修订,其新版GJB 150A于2009年8月1日开始实施。GJB 150A是完全等效采用美国军用标准MIL-STD-810F《环境工程指南和实验室环境试验》中有关部分编制而成的。作为等效标准,GJB 150A与810F基本相同,因而在编写格式、技术内容和标准的性质等方面与GJB 150(参照MIL-STD-810C)差别较大。GJB 150是我国军工产品研制生产中最为重要、应用最为广泛的试验标准,因而GJB 150A颁布后深受使用方和研制方各类人员的密切关注。文章力图对GJB 150A与GJB 150的区别作一简单介绍。由于篇幅较大,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GJB 150实施近25年来,对确保我国军工产品环境适应性、促进环境试验行业发展和装备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技术概念的提出和完善,均发挥了重大作用;简单介绍了GJB 150A与GJB 150两个标准的性质、各试验方法编写格式、标准的总则或通用要求之间的差别;第二部分则是在对GJB 150/150A两个标准中各个试验方法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试验方法增删情况,两个标准均包括的试验方法中试验程序和内容的差别;最后概述了GJB 150A的基本特点。此篇为第二部分。  相似文献   

3.
GJB 150A的应用和剪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GJB 150A作为新修订标准的应用原则,强调了应用GJB 150A这一剪裁标准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剪裁,指出了GJB 150A剪裁的主要内容包括试验方法的剪裁、试验程序(试验项目)的剪裁、试验程序(试验项目)实施顺序的剪裁、试验条件的剪裁和试验实施步骤的剪裁,并基于实验室环境试验类型分别详细描述这5种剪裁的依据、考虑因素、剪裁的具体方法、剪裁时机以及剪裁由谁来进行和认可,强调了实验室环境试验剪裁的依据是产品研制总要求和成品协议(合同)中的环境适应性要求,指出了研制生产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环境试验应以环境适应性要求指标为基线对其试验项目和试验条件等进行剪裁。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航天器爆炸冲击环境的特点、环境预示方法、以及爆炸冲击试验模拟技术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5.
航天产品环境试验技术体系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文章回顾了我国航天产品环境试验发展历程,较系统地梳理了航天产品环境试验技术体系,分析了国内外航天产品环境试验技术体系现状,重点进行了与国外差距的分析,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空间环境监测与试验体系初步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空间环境与效应问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在国内外空间环境监测与试验研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在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对于我国空间环境监测与试验体系的发展,提出了制定并完善相应规划、建设空间环境观测体系以及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等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 30多年来,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旨在确保航天器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的环境工程也得到了飞速的进步。环境工程不仅对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起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对产品的研制成本、研制周期和竞争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 人造卫星的环境工程大致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弄清产品从出厂、使用到报废的整个寿命过程所将经受的各种环境以及它们对产品的影响、严酷程度和破坏机理等; 2.通过设计和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使产品能够承受这些环境而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8.
环境例行试验作为检验导弹生产工艺的重要手段被订购方广泛采用,空空导弹环境例行试验项目是订购方和承制方争议的焦点。本文首先分析了相关国家军用标准中规定的空空导弹、空地导弹、地空导弹和舰船导弹等的环境例行试验项目,它们之间差异很大,设计环境例行试验项目应根据检验生产工艺稳定性这一目的。通过论证得出,空空导弹环境例行试验项目一般包括振动、高温、低温、冲击和湿热。文末对订购方和承制方都关注的如何确定耐久振动试验时间进行了分析,指出可通过挂飞可靠性指标确定耐久振动试验时间。  相似文献   

9.
10.
介绍了美国对航天器环境试验有效性所作的研究分析工作。目的是要说明环境试验对保证航天器可靠性所起的重要作用,说明对环境试验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这些工作也表明在提高环境试验的有效性方面还有许多工作可做。提高环境试验的有效性,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航天器的可靠性,节省研制费用,因而也就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文章对如何提高航天器环境试验有效性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12.
文章介绍了国际空间站组件鉴定环境试验与验收环境试验的主要项目及内容,并且与GJB 1027A—2005组件鉴定环境试验与验收环境试验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与航天器飞行有关的4类空间环境的特点;介绍了国外空间环境试验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概况。文章还重点分析了未来空间环境探测的发展趋势:加强了对空间环境动态变化的探测;将星座探测摆在重要地位;以地球轨道卫星为发展的主流;利用卫星加大对空间环境探测的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国外空间环境探测的经验表明,我国应重视发展地球轨道探测卫星,尽快提高卫星有效载荷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航天器动力学环境试验的发展概况和趋势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文章介绍了20世纪航天器动力学环境试验技术的发展概况和趋势,特别就试验技术的发展作了较详细的阐述.文章指出,试验工作对解决实际的问题仍然是主要的和基础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航天器AIT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45年来,作为我国各类航天器系统级总装与专业测试、环境试验与可靠性研究代表性单位的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取得了快速发展。文章综述了该所的航天器总装技术和环境试验能力,重点介绍航天器总装技术与工艺、总装专业测试技术、真空热环境试验技术、空间光学及光学特殊试验技术、动力学环境试验技术以及磁环境试验技术近十年的发展概况,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愿景。作为中国最早开展航天器环境试验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正努力发展、提升各项专业技术,以打造国际一流的航天器总装集成与专业测试中心。  相似文献   

16.
可靠性强化试验技术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可靠性强化试验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可靠性强化试验与可靠性鉴定试验、可靠性验收试验、环境适应灶试验和高加速寿命试验的区别。详细阐述了可靠性强化试验技术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其研究现状。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该领域需要研究的相关课题。  相似文献   

17.
试论航天器环境可靠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航天器特点、航天器试验的目的和重要性、一般武器装备的可靠性试验状况以及可靠性试验的发展史出发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了可靠性是航天器试验的目的、环境是航天器试验的手段的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讲,称航天器的研制试验、鉴定试验、验收试验、发射前的合格认证和运行试验的试验项目和要求与各类组件级设备、各分系统、系统级组成的试验矩阵为航天器环境可靠性试验矩阵.每一项试验都是航天器环境可靠性试验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减少试验类别或项目、或降低要求,虽然可以得到减少经费、缩短研制周期的好处,但势必要冒失效或性能降低的风险而付出应有的代价.  相似文献   

18.
19.
航天器热平衡试验及其虚拟试验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热平衡试验的目的出发,讨论了热平衡试验的平衡判据、航天器热数学模型和试验验证;展望了将真实试验与虚拟试验相结合的航天器热平衡试验的发展趋势:不仅热平衡试验的工况大为减少,每个工况的时间大为缩短,而且试验方法将会发生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美国NASA的航天器爆炸冲击试验规范。规范阐述了爆炸冲击环境的特点,环境预示方法,以及爆炸冲击试验模拟技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