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飞行器测控学报》2006,25(3):46-46
格林尼治时间2006年6月16日22时44分,哈萨克斯坦首颗卫星成功进入太空,标志着哈萨克斯坦朝加入太空探索国家的行列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静地卫星KazSat 1由俄罗斯“质子”-K火箭发射,星箭按预定时间分离。原定发射日期为2005年12月,因技术问题推迟到今年。俄罗斯总统普京与哈萨克  相似文献   

2.
北京时间7月11日23时41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中国第2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2星"成功送入太空。火箭点火升空约26 min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星箭分离,卫星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相似文献   

3.
美国东部时间2007年3月8日晚10:10分,美国宇宙神-5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该火箭携带6颗卫星,其中2颖是美国空军轨道快车试验卫星。轨道快车计划是为了对卫星等航天器进行无人在轨服务,包括燃料加注、检修故障、更换部件和进行装配等。  相似文献   

4.
2008年9月25日,格林尼治时间8时49分,一枚“质子-M”火箭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升空,8时59分,卫星与火箭分离,将3颗Glonass导航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使Glonass全球导航系统目前的在轨卫星数量由16颗增加到19颗。目前这些卫星中,有2颗正在接受维修,1颗即将退役。  相似文献   

5.
据塔斯社莫斯科1月16日消息,苏联已用一枚火箭发射了六颗卫星。这些卫星将继续用于空间研究。苏联最高记录是一枚火箭发射八颗卫星。  相似文献   

6.
2008年7月7日,“阿里安”-5火箭将2颗通信卫星——ProtoStar I和BADR-6送ty 轨道。火箭有效载荷能力达8639kg,其中,2颗卫星重7530kg,其余为集成硬件和SYLDA5多卫星分配系统。  相似文献   

7.
11月5日,日本在用自制的HZ火箭发射一颗多功能卫星时,在火箭升空3分59秒后,第一节火箭的主机比预定时间提前2分钟停止运转,当第一节火箭分离后,机体位置、速度等一切数据突然消失,卫星无法进人预定轨道,地面控$忡心不得不下达指令将第二I节主机引爆。在日本航天史上,被迫引爆主机尚属首次,这次发射失败造成的损失达3。36亿美元。HZ火箭是日本宇航界花费了10年0血、耗资近26亿美元自行研制的,火箭全长50米、重260吨,能够把重2吨的卫星送人太空,自1994以来已连续5次发射成功,但在今年2月的一次…  相似文献   

8.
固体火箭发动机缺乏适应性这一主要缺点可通过可控熄火来弥补。如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关-开控制,需要中止燃烧,而同时又必须留有推进剂装药,为重新起动准备条件。同样,在火箭已经达到所希望的速度时完成发动机关车,也需要燃烧中止的方法。此外,火箭在级分离时要求推力在大约10~20毫秒内中止,否则未经控制的压力拖尾在级分离时危害特别大。因此固体火箭发动机关闭及重新起动的能力会大大增加其适应性,以利于使用。  相似文献   

9.
新机纵横     
俄罗斯成功试射可回收火箭助推器 俄罗斯首次成功地试射了一枚携有可回收式火箭助推器和模拟卫星的“联盟”号运载火箭,助推器与模拟卫星均安全返回地面。俄航空航天局发布的消息说,发射试验是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进行的。配有新型火箭助推器“弗雷加特”的运载火箭“联盟”号于当天莫斯科时间2时20分发射升空,将一颗模拟卫星送入远地点600公里、近地点150公里的椭圆形预定轨道。模拟卫星与火箭助推器绕地飞行5圈后于莫斯科时间今天10时57分返回地面并实现软着陆。“弗雷加特”作为运载火箭的前部与卫星直接相连。这种新型…  相似文献   

10.
针对内装式机载发射运载火箭的分离方案,结合分离条件及某型号运载火箭,设计了火箭分离后的发射轨道,并研究了火箭的控制规律。分析和计算表明,所设计的发射轨道可满足卫星发射需求,所采取的控制规律切实可行,与地面发射相比,可大幅度提高运载火箭的发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行业消息     
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通过"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成为了第五个成功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在发射后两周内,"嫦娥一号"探测器在调相轨道上进行了一次远地点变轨和三次近地点变轨,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到达月球引力范围后,探测器进行了三次近月制动,最终与11月7日进入距离月球表面200千米的绕  相似文献   

12.
贾洪印  张培红  赵炜  周桂宇  吴晓军 《航空学报》2021,42(2):623995-623995
垂直回收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是运载火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大长细比的火箭子级垂直再入过程属于典型的非规则钝头体绕流,与传统低阻力流线体飞行器气动特性差异较大。采用风洞试验辅以数值仿真分析的方法,对基于栅格舵的火箭子级垂直回收构型基本气动特性和非规则钝头体绕流情况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发动机外露喷管和栅格舵对火箭子级垂直回收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给出了火箭子级垂直回收布局设计建议。结果表明:火箭子级倒飞状态下肩部区域会在小迎角下产生大分离流动,外露发动机喷管左右两侧诱导出较强的分离涡结构,与火箭尾翼、肩部大分离流动相互作用;垂直回收构型在超声速下阻力会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不同马赫数下压心移动量较大,倒飞时发动机外露喷管会产生较大的干扰静不稳定力矩,其量值与栅格舵提供的静稳定控制力矩基本相当,在火箭子级垂直回收方案设计时需要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3.
新型整星隔振平台的被动隔振性能及星箭耦合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卫星的隔振要求,提出一种新型半主动整星隔振平台,采用磁流变(MR)阻尼器作为半主动作动器。为增加平台的横向转动刚度,提出一种套筒式防摇结构。建立新型整星隔振系统的详细有限元(FE)模型,对隔振系统进行基础随机激励下的响应分析和隔振平台的振级落差分析,并建立星箭系统的详细有限元模型,分析星箭结合后对整星隔振性能的影响情况,以及加入新型隔振平台后对火箭动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整星隔振平台具有优良的被动隔振性能;火箭的动态特性对新型隔振系统的性能有一定影响,但当火箭和隔振平台结合处的刚度较大时,影响较小;加入新型隔振平台后,在火箭点火时到一级分离时,火箭整体的动态特性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波音与航天系统/洛勒尔公司达成协议,将用11枚“德尔它”11火箭为全球星公司发射28颗卫星,今年发射6颗,明年发射一颗。“德尔它”火箭1998年为全球星公司向低地球轨道发射了首批8颗卫星。全球星公司计划通过一个由48个卫星组成的星座,提供移动和固定通信服务,洛勒尔公司是该公司中最大的股东,拥有42%的股份。另据报道,航天系统/洛勒尔公司正在研制一个大功率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平台,其能力几乎是现有航天飞机的两倍,它将能产生25千瓦的功率,处理150多个转发器。波音签订航天业务新合同@伟业  相似文献   

15.
动态神经网络在液体火箭发动机故障检测与分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动态神经网络在线辨识方法,提出了一种液体火箭发动机故障实时检测与分离基本系统。检测逻辑通过度量包含发动机故障信息的辨识残差信号实现火箭发动机故障检测,故障分离通过分析辨识误差相关函数的不同空间特征来实现。仿真研究表明动态神经网络可成功地应用于泵压式液体火箭发动机故障检测与分离。  相似文献   

16.
3月4日,"金牛座"XL型火箭搭载NASA的"辉煌"号卫星从范登堡空军基地升空,由于整流罩没有分离,导致推进装置速度不够,无法进入预定轨道,几分钟后便坠入南太平洋。2009年发射一颗气候监测卫星时出现过同样的事故,当时使用的是同一型号火箭。NASA为此损失了4.24亿美元。  相似文献   

17.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后第五个能用自己的火箭发射卫星的国家。自那以后,我国自行研制和发射了 40多颗卫星。 1999年 11月,我国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试验飞船,标志着航天事业迈出了重要一步,并成为航天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8.
多级火箭级间分离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君  徐春光  郭正 《推进技术》2002,23(4):265-267
针对某型号研制提出一种级间分离设计方案,从三维薄层近似N-S方程出发,对多种火箭级间分离发动机喷流与超声速外流形成的复杂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比较了栅栏构架和排焰孔两种设计方案间段流场,从流动形态分析三维排焰孔模型更为稳定,研究给出了不同分离距离下火箭的轴向力系数,发现在较近分离距离内,后体受到的作用力随距离不是单调减小,与分离喷流参数有密切关系,计算结果可作为分离段设计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10月17日,美国用一枚德尔它2火箭,从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空军站,成功地发射了一颗GPS2R-M导航卫星。这颗卫星是美国空军8颗GPS2R-M导航卫星中的第4颗,由洛克希德-马丁空间系统公司制造,被命名为GPS2R-17M。它的特点是,信号精度和可靠性比标准型GPS2R卫星有多项改进,其中包括:增加了2种军用信号,更好的保密性,功率更大的第2种民用信号。  相似文献   

20.
现有的关于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RAIM)算法大部分是基于单颗卫星故障的假设,但随着GPS技术的发展,多颗卫星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已不能再被忽视,特别是两颗卫星同时发生故障的情况。本研究基于对水平定位误差保护级(HPL)的分析,从一颗卫星故障的可用性出发,推导出两颗卫星故障时的可用性。率先给出了在两颗卫星故障的情况下,天津区域内RAIM算法的可用性。仿真结果表明:两颗卫星故障的可用性低于单颗卫星故障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