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基于杠杆原理的起落架疲劳试验随动加载装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栋  吴慧勇 《飞机设计》2008,28(1):20-22
在飞机起落架疲劳试验中,常会遇到载荷施加点随试验件的变形而移动的问题,本文设置了一种起落架疲劳试验随动加载装置,阐明了该装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解决了载荷施加点随试验件变形的问题,同时应用于某型飞机起落架疲劳试验中,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位移-载荷随机复合控制技术通过控制飞机的整体移动以达到消除因试验件变形而产生的加载误差,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试验精度,解决了试验中的一大难题。双点载荷差动监控技术通过对两个被动约束点的载荷差进行监控,解决了疲劳试验中全机悬空软约束状态下被动加载点的加载精度控制问题,保证了试件的安全,提高了被动加载点的加载精度。  相似文献   

3.
载荷校准试验是飞机飞行载荷测量的关键技术环节,而校准试验载荷的加载方式、载荷量级的大小直接影响着载荷建模及飞行实测载荷精准度。本文提出的液压多点协调加载技术,可实现飞机机翼多点、自动控制、协调加卸载,与以往人工单点加载试验相比,载荷量级提高到了机翼限制载荷的40%以上,并可模拟机翼在飞行时气动载荷的压心分布情况进行试验加卸载,提高了试验载荷模拟飞行载荷的真实程度。采用多点协调加载数据建立机翼的载荷方程,较以往单点数据,方程精度提高了4%以上,为提高实测载荷精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技术。  相似文献   

4.
载荷校准试验是应变法测量飞机飞行载荷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用于载荷校准试验的液压协调自动加载技术,可实现飞机机翼多点、自动控制、协调加卸载。某型机机体结构具有大展弦比、刚度小等特点,校准试验载荷量级较大、加载点较多。本文分析了液压协调自动加载技术多点协调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某型机机体载荷校准试验为背景对多通道协调性进行分析与总结,为供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飞机机翼载荷校准试验遇到的现有加载设备难以满足试验要求的问题,提出并研制出基于真空吸盘技术的加载系统,成功完成机翼多点小载荷协调加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吸盘技术的加载系统,能更真实地模拟机翼实际受载情况,降低试验风险;试验数据可靠,载荷模型精准度满足要求,可为后续同类机型校准试验提供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6.
由于试验件缺少右外翼部分,对接接头多且复杂,试验考核载荷较大,给机翼载荷的施加带来较大难题。对三组接头设计独立的加载夹具,前中接头通过延伸加载力线间距的方式降低实际加载点载荷,依据上下接头处载荷方向相反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加载接头连接形式,保证了飞机实际对接接头的变形自由度。依靠坐标转换将后接头载荷进行调整,方便试验现场实施。该方法能够保证传递至接头上的载荷准确,避免了各接头之间的刚度匹配问题,且方便安装,满足试验要求。采用局部约束装置,有效避免了接头处有害损伤的产生,对接头起到实时保护。  相似文献   

7.
飞机静力试验是验证其结构静强度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国内相关飞机机身和机翼静力试验设计的基础上,选取空客A320飞机方向舵,基于有限元思想模型简化,确定加载点及加载方式,并使用MATLAB软件对方向舵的结构静强度和飞行过程中舵面上的载荷进行初步数据分析,开发了计算载荷分布软件。该软件可用于民航专业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方向舵受力的特点,同时为A320方向舵静力试验实验室的建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飞翼布局无人机变形机翼和变形机翼传动机构进行了设计,根据设计结果制作验证模型进行风洞实验和外场飞行试验,以此研究伸缩段机翼对飞行器机翼整体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变形机翼技术,可以通过实时控制机翼的气动外形保持较高的气动效率,提高飞机在巡航状态下的升力和高速飞行状态下的机动性,满足飞机在各种任务剖面的战术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机翼大变形情况上两种加载方法的加载原理、通道与载荷谱的输入。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试验验证选出一种比较合理的加载方式。  相似文献   

10.
飞机机翼结构载荷测量试验力学模型与数据处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运七飞机为例,探讨了大型飞机机翼结构部件载荷测量试验力学模型,应变桥路设计和标定加载试验过程,通过对试验数据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飞机机翼、尾翼结构部件载荷输入与应变输出关系方程,以此来获得飞机机翼、尾翼测量截面在实际飞行过程中的载荷-时间历程。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大型上单翼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机翼大挠度变形检测难题,提出了大倾角相机视场下机翼的非接触三维全场变形测量方案。根据上单翼飞机结构特点,将预先标定内参数和相机外参数的共轭相机组安装于飞机垂直尾翼上,采集飞行中的机翼变形图像。首先,提出了大倾角弱相关散斑匹配方法,解决了相机在大倾斜角度状态下采集到的机翼变形弱相关图像相关性差,难以相关匹配的问题。其次,由于测量相机安装于垂直尾翼,飞行测量过程中相机会受到气流扰动产生振动,本文提出了一种相机动态校正方法,通过在机背布置预拉伸刚性不动编码标志点,实时解算基准相机的绝对外参数,进而确定共轭相机的绝对外参数,实现所有测量相机外参数的动态校正。最后,开发了机翼变形全场测量软硬件系统,搭建了缩小比例机翼模型试验台并进行了仿真测量,对系统测量精度进行了比对分析。测量结果验证了本方案的有效性、可行性,对实机测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变后掠机翼加载控制系统是一类复杂系统,具有非线性、弱阻尼、强干扰、以及刚性部件和弹性部件互相关联的特征。系统控制的难点表现在:当系统缺乏阻尼的情况下稳定振动、抑制关联干扰,并使得系统具有较高的加载控制精度。本文给出互相关联电液加载系统智能控制具有优良的动态性能和很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3.
田文朋  夏峰  宋鹏飞  张柁  杨鹏飞 《航空学报》2020,41(11):223956-223956
水陆两栖飞机全机静力试验的浮筒着水工况试验中,在试验允许的常规载荷配平方案下,压向大量级水载荷作用于浮筒结构引起机翼较大变形,影响试验精度,因此进行以减少机翼变形为目标的载荷配平研究。将机翼近似为悬臂梁结构,在构建的机翼力学模型基础上应用Green函数建立机翼的挠度曲线方程。首次以考核区域边界肋的挠度和转角为优化目标并建立多目标函数,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极差变换标准化处理方法将其转化为单目标函数后,采用引入交叉和变异因子的改进蚁群算法进行载荷配平方案优化运算。有限元分析及试验结果显示,优化得到的载荷配平方案可以显著地减少机翼变形,配平载荷不影响考核区域的真实变形,证明了该优化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大柔性机翼在气动载荷的作用下,将产生显著的弹性变形,常规线弹性理论的小变形假设不再成立,需要采用能够考虑几何非线性效应的结构模型进行求解。基于CR(Co-Rotational)共旋转有限元理论,把几何非线性大变形分解为刚体的旋转和平移及局部坐标系下的弹性变形,建立了适用于大柔性机翼几何非线性变形描述的结构模型。以大柔性悬臂梁为例,采用载荷增量法,研究了集中弯矩作用下的非线性变形特征,对静力学方法进行了验证,并讨论了耦合加载几何非线性变形特征;以类"太阳神"太阳能布局无人机(UAV)为例,研究了其几何非线性大变形特性。  相似文献   

15.
多路协调加载试验技术在进行结构强度试验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多路协调加载试验设备及系统进行了简单介绍,重点针对多路协调加载试验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油源污染、系统激振、伺服作动器选取、控制参数的设定和试验安全等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并就影响多路协调加载试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应用本文提出的对策可以有效地解决多路协调加载试验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弹性相似模型的风洞试验研究大展弦比机翼在弹性变形下的气动特性是研究飞机静气动弹性特性的重要手段。发展了一种静气动弹性模型低速风洞试验技术,针对某大展弦比机翼,设计、制作了缩比弹性结构相似模型,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NH03风洞进行了低速静气动特性风洞试验。详细介绍了弹性模型的各项技术和风洞试验结果,结果表明该项技术适合大展弦比机翼静气动弹性特性的研究,试验结果可作为大展弦比机翼设计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弯扭复合大负载工况下电动舵机快速性与稳定性匹配的问题,在分析有限空间质量约束下舵机设计要求的基础上,采用基于核心部件与系统仿真及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手段,提出了一种高刚度高功率密度的抗弯扭复合大负载电动舵机设计方法。详细阐述了高功率密度伺服电机和高刚度传动机构的设计过程,并研制了工程样机。试验结果表明:该电动舵机伺服刚度与功率密度得到显著提升,在复合大负载工况下能够实现高动态高可靠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8.
王鑫涛  杜星 《航空学报》2020,41(2):223332-223332
多轮多支柱起落架飞机主起落架数量较多,试验机及试验设备重量大。试验应急卸载时,试验件和设备重量、以及加载过程中试验件变形所聚集能量快速释放的不协调性易对支持点结构产生较大冲击载荷,且该载荷不可控,影响试验的考核,存在安全隐患。针对多轮多支柱起落架飞机的强度试验要求,设计一种载荷限定系统。在应急卸载或者试验停试情况下,能够为非支持点起落架输出设定载荷,保证应急瞬间所产生的所有载荷按要求分配到所有起落架上,从而防止支持点起落架超载;试验过程中,能够对非支持点起落架施加试验主动载荷。利用仿真软件验证了系统原理的可行性。依据原理设计载荷限定系统,对其结构和工作性能进行应用验证,并在某型飞机全机疲劳试验中进行应用调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完全能够满足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