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浩峰 《大飞机》2021,(5):72-75
南昌,英雄城.这一称呼,来源于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国人皆知,但南昌还有一个第一,知晓率就不那么高了——这座城市,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生产出飞机的地方. 如今,以航空工业洪都为代表的航空企业,已成为南昌的名片.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南昌航空城建设的推进、洪都的搬迁、中国商飞江西生产试飞中心的投产,英雄城的"航空梦"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王叔铭,山东诸城人,1904年10月16日出生。毕业于黄浦军校一期。1924年毕业后,正值孙中山先生倡导“航空救国”乃入广东军事航空学校第一期学习飞行。1925年毕业后,以绩优选送苏联深造,先后毕业於第二军事航空学校高级战斗射击轰炸飞行学校及空军将校飞行侦察学校。返国后,又参加杭州中央航空学校高级班第一期受训。历任该校飞行教官、空军第2队队长、洛阳及柳州航空分校主任、空军官校教育处长、军士学校教育长、空军官校教育处长兼空军第五路司令,并兼美籍志愿大队中国人员管理处主任、空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空军副总司令兼国防部防空司令。1952年3月,特任为空军总司令,同年十月,膺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57年7月,调任国防部参谋总长,1959年7月调任战略  相似文献   

3.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座落在著名古都西安市.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学校的前身西安航空工业学校始建于1956年,是我国较早的航空院校之一,198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中专学校,1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升格为高等技术专科学校,是全国最早三所招收初中毕业生,试行四年制中专与五年制大专两种学制套办培养模式的学校之一.即新生入学两年后,有60%左右的学生分流进入大专班再学习三年,毕业后发给大学专科毕证书,其余学生再学习二年,毕业后发给中专毕业证书.由于在教学和学制设置中引入竞争和分流机制,教学质量得以充分保证,另外还招收高中生大专班.建校以来,我校已为航空系统和各行各业培养了8700余名高、中级技术人才.现有在校生近2700名.  相似文献   

4.
2021年,我们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新中国航空事业也走过了70周年. 20世纪初,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飞机的出现曾给中国人民带来一缕希望.孙中山先生力倡"航空救国",一批世界级的航空人才先后归国报效.1911年,冯如带着自制的两架飞机以及机器设备回国.1 912年,潘世忠从法国深造后回国,并于1914年任北京南苑航空学校工厂厂长,主持设计制造出中国境内制造的第一架武装飞机"枪车".1918年,担任过波音第一任工程师的王助、担任过寇蒂斯和通用飞机公司飞机设计师的巴玉藻和他们麻省理工学院的同学王孝丰在福建马尾建立了中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厂——海军飞机工程处,12年间共设计制造了14架飞机.1934年,中关合办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8年共修理和制造各式飞机300多架.1939年,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制造厂——贵州大定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成立,引入国外专利和机床设备,生产32台航空发动机后停产.  相似文献   

5.
“航空史研究”1998年第3期(62)14页发表了“钢翅是怎样练硬的”一文.忆从“抗大”一分校到“航空学校”的第8期学员.看了韩明阳这篇文章后,对该文所写抗大一分校二大队五队的一些情况略有不同的看法.鲁迅先生说“文无定法,无非是山东鼻子山西脸,只要写的逼真不一定真有其事……”我的理解,鲁迅所言,主要是指文学作品,写文章没有绝对固定的方法,但,也有基本的方法.我认为写历史,首先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否则,就不称其为历史.如果把历史也写成“山东鼻子山西脸,哪就失去了历史的真实,也就不成其为历史.这是第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1919年"三·一"运动后,韩国国内的反日爱国运动进入低潮期,为此,众多韩国爱国志士来到中国,谋求祖国独立复兴的新道路。怀揣蓝天梦的权基玉即在这一时期来到中国,并于1923年进入云南航空学校飞行科学习。毕业之后,权基玉加入中国军队,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重庆时期,权基玉又积极参与到"留渝韩国爱国妇人会"的重建工作。回到韩国后,权基玉继续为韩国的空军事业奋斗,被誉为"韩国空军祖母"。  相似文献   

7.
正8月25日,江西航空第5架ARJ21飞机"南昌瑶湖"号,从南昌瑶湖机场顺利起飞,抵达南昌昌北机场。在运营5周年之际,江西航空顺利完成5架ARJ21飞机引进工作,至此,机队规模扩增至15架。"南昌瑶湖"号是中国商飞江西生产试飞中心首批下线交付的飞机。"南昌瑶湖"号延续了江西航空ARJ21机队"一机一城一文化"客舱主题特色,持续宣传江西本土各地区旅游文化,不断拓宽江西省文化影响力和覆盖面。江西航空引进的其他四架ARJ21飞机分别以"井冈山" "景德镇""宜春" "抚州汤显祖"等江西文化  相似文献   

8.
朱荣章,广东省开平县人,自费赴美,入费城积梳飞机工程学校学习,至1923年转往芝城的近士飞机专门学校.毕业后,复回费城,自造飞机一架,得到中外人士赞扬.再往烟省查士的飞机工程大学,力求深造.至1929年毕业后,被聘任于芝城希夫飞机工厂,继续研究、设计、制造飞机的工作.在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的思想鼓舞下,于同年毅然回国,为祖国的航空事业效力.  相似文献   

9.
科技新秀     
葛子干现年36岁,1983年3月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一分院,1984年11月调到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第五研究室工作,先后任副主任、主任,1992年10月担任该所副所长,负责全所的技术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10.
赴美国学习的回忆——记第三批中轰炸机空勤机械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四四年九月,我在成都空军机械学校第三期机特班毕业前夕,经过体格检查,由当时的中国航空委员会选送到美国学习中轰炸机B—25,成为一名空勤机械士。同行的有七十五人,同属第三批中轰炸机同乘人员,包括领航轰炸、空勤通讯和空勤机械各二十五人。带队的是一名空军少校,他叫左印金。  相似文献   

11.
1999年 10月 1日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也是“香港航空小组”(下称航空组 )成员 ,参加“中国人民空军”的 50周年。我们“航空组”的发起人——郭嘉同志 ,不幸于 1998年 7月17日 7时 30分 ,与世长辞 ,我感到无比悲痛 !郭嘉生于 192 2年 ,是广东省南海县人 ,他家境贫困 ,曾就续于广州市立第一技术学校。抗战之初 ,他加入广州兰白剧团。广州沦陷前夕 ,随剧团北上韶关、长沙、桂林、柳州等地 ,从事抗日救亡和动员群众工作。194 2年 ,郭嘉与我同在成都空军机械学校 ,学习航空机构。 194 5年秋 ,郭嘉毕业后 ,曾在成都空军飞机修理厂工作…  相似文献   

12.
谢莽将军,又名法惠,字卫公,民国前二年(1909年)七月初九日诞生于广东开平县第三区谭溪乡三板步村。出世时啼声洪亮,三天后即能自身转侧,其叔父淡畲公谓此子体健异常,乃万中无一,将来必出人头地。果尔其天性特聪,过目不忘。小学毕业试,名列第一,继考人开平中学旧制戊班就读(校址在赤埠鼎新祖祠),课余常吹笛于校园.聚会同学,谈笑风生,其文雅潇洒如此。每次期试,均名列前茅,旋转学于广州知用高中,毕业后为孙中山先生提倡航空救国所感召.乃投笔从戎,考人广东航空学校第三期甲班,民国十八年(1929年)四月毕业,因其学技兼优,由飞行员迅升为分队长副队长。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交大在重庆九龙坡建校。我们这批人是在1945年7月考入航空工程系的,入校时有90多人,分两班上课。日本投降后,学校于1946年初迁回上海。那时的大学生面临“毕业就是失业”的前途,学航空工程的更为突出。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用人不多,进公司十分困难,国民党中央航空委员会下属有几个小厂和一个研究院,用人也少,进去也难。二、三年级时,同学们都纷纷转读通用性的科系(机械系、电机系等),以便在毕业后能有谋生的工作。到1949年四年级时,航空系只剩下约30人了(大体说来,有1/3转科系,1/3因学习成绩原因离校),我曾亲眼看见一个淅江大学毕业生找不到职业,借住交大同乡处,贫病交加,晚上吊死在工程馆厕所中,回想起来也觉寒心。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准备,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大家习惯地称它为“东北老航校”)在解放战争的炮火声中,于一九四六年三月一日,在吉林省的通化市诞生了。到一九四九年七月,人民空军成立前夕它于吉林省的长春市结束时,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共培养一期飞行教员和四期学员。学员中有飞行、领航、工程机务、航空气象、航空仪表、航空通讯、航空场站、陆空联络等八种航空技术骨干560人。此外对八百多名原国民党空军的各种技术人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政治教育。同时,通过工作实践,还造就了一批热爱航空事业、熟悉航空教学的行政管理干部、政工干部、后勤干部和警卫干部。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美航空关系起源于清末民初,是经由多渠道、多途径、多主体来实现的,主要表现为旅美华侨的航空研制与献机义举、买卖航空器及航空器材、聘用美国航空人员、赴美学习航空、在美创办飞机公司与兴办航空学校、两国航空运输合作等等。主体的多样性和内容的复杂性并不表明近代中美两国航空交往的繁荣与兴盛,相反,它是近代中国国家破败、政治分裂、政局动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张以珍同志在《情系航空终身不谕》一文中说:“1954年南昌飞机厂终于制造出我国第一架雅克—18,我们是何等高兴啊!中国终于由‘0’起步,从无到有制造出自己的飞机了.”(见1996年5月17日《中国航空报》第4版)  相似文献   

17.
1933年我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时年24岁,获得航空工程学士及硕士学位,由于当年正是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践踏我东北三省9.18事件之后,鉴于“国破家何在”,弱肉强食,内心震撼,毅然放弃任何优越待遇,返回祖国。 1935年中国唯一的航空事业之一是中央航空学校,规模相当,全按美国模式,有美军顾问30多位,中央航校是专门培养空军飞行人员的基地,有鉴于飞机的事故预防,维护保养及克服事故后种种设施,在航校下设览桥机场,厂长为王承献上校(1982年我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访问他,1985年病逝)我则受航空学校校长周至柔任命赴机场任修理技士,时年25岁。王承献厂长晚年来美后,工书法,善美术、念念不忘祖国,曾为老年桥居国外,不曾为祖国效劳引为遗憾。  相似文献   

18.
一、从孤岛上海到后方成都 1939年春我们在交大航空门学习最后一学期的课程。这时抗日战争已爆发一年半,交大早已从徐家汇迁至法租界中华学艺社和借用震旦大学部分教室上设计课。经校方与成都航空机械学校(简称机校)讲妥我班全部被录取为机校第五期高级机械班(简称五高)学习。我班决心致力于航空建设抗日救国、全班十五人除胡声求出国留美和顾乃高因浙大内迁借读交大,有两门课未曾学过,留校补课外,其余全部都负笈入川拟进机校五高班。  相似文献   

19.
三十岁前,他与航空结下宿缘; 三十岁后,他的生命与旋翼同轴共转,成为中国第一个留学归来的直升机研究生,创立了第一个以中国人命名的理论"王适存涡流理论",编写出中国第一部直升机专著<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倡导并参加了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试飞成功的直升机"延安二号",培养出中国第一批直升机专业学子,成为了中国直升机界第一位受邀以教授身份巡美讲学的学者.  相似文献   

20.
《国际航空》2006,(2):18-22
2006年1月17日,中国一航第七次工作会议召开,盘点了中国一航在"十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其中"三大跨越"是新时期最值得中国航空工业骄傲的重大成就,也是两代航空人拼搏奉献的结果.中国一航总经理刘高倬在报告中提出了集团公司"十一五"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经营目标,到2010年,中国一航要实现年销售收入1200亿元,跻身世界500强,其中航空业务收入670亿元,非航空业务收入350亿元,第三产业收入180亿元,利润50亿元,把集团公司建设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集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