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1980-2002年机场旅客吞吐量绝对量增加了16498万人次,增长了25.8倍,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6.1%。本文从不同区域的经济地位和不同区域对全国的贡献的角度进行分析,即从区域集中度、区域贡献度两个方面分析机场旅客吞吐量(以下简称吞吐量)增长的区域特征,试图对航空运输业宏观政策的制定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梳理总结六大世界级城市群的基本特征,比较国内四大机场群的主要运营指标,分析成渝机场群与京津冀机场群、长三角机场群和粤港澳机场群之间存在的差距,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国家战略规划为基础,促进机场群之间的协同合作,服务地区,缩小差距,加强互联互通,突破成渝机场群发展瓶颈的世界级机场群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已在北京首都、上海浦东、广州白云、上海虹桥等几大机场进行了试点,推广使用桥载设备。按照统计数据分析,500万人/年以上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占整个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的87%,若在500万人/年以上的机场使用桥载设备,航空公司可直接节省约7亿元/年的运行费用。民航局近期也提出在全国各机场全面推广使用桥载设备替代  相似文献   

4.
魏君 《大飞机》2021,(9):54-58
随着近年来国家层面编制发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城市群(都市圈)协调共进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心城市在城市群协同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新动力源作用,多年来,上海形成了从城市群到机场群,从近沪地区到大都市圈多机场体系的分层次协同规划方法和路径,在解决区域大型交通基础设施中长期规划的难点问题上,上海及其周边城市都进行了诸多探索.  相似文献   

5.
我国机场旅客吞吐量预测方法及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目前我国机场旅客吞吐量预测的主要方法机场吞吐量的预测目前最主要的是根据机场项目新、改扩建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法。目前,对于新建机场而言,由于缺乏大量的航空需求历史数据,大部分机场在进行旅客吞吐量的预测时普遍采用三种方法:1.先确定一个基年的潜在旅客吞吐量,再  相似文献   

6.
90年代以来,我国航空运输业一直处于持续快速的发展时期。航空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1990~1993年分别以年平均34.7%、34.3%和29.4%的速度增长。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是国内通航的119个机场中最繁忙的机场。1993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028.85万人,货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迈阿密国际机场的吞吐能力永远大于迅速增长的客货流量和保持该机场作为美国航空枢纽的地位,耗资40亿美元历时12年的迈阿密国际机场的发展计划已进行了4年时间。迈阿密国际机场的吞吐量,特别是货物吞吐量增长速度令人吃惊,该机场不仅是北美、南美和中美地区一个大的商用航空枢纽,而且还是欧洲和南美航空运输的必经之路。在过去的几年,南美已经成为世界上商用航空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这样,迈阿密国际机场就成了国际客货运输的中心。1995年,迈阿密国际机场的旅客吞吐量达3320万人次,成为世界上第九和美国第六最繁忙的机场。该机场1995年的国际旅客吞吐量增长10.4%,达1450万人次,成为国际客流量仅次于纽约的肯尼迪国际机场的机场。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西部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集中了国内绝大多数高原机场。随着西部开发的深入和西部旅游热潮的兴起,高原机场的建设将推动高原地区航空运输的发展。因此,研究未来高原机场旅客吞吐量规模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基于时间序列预测法,着重对2020年高原机场旅客吞吐量进行预测,并探讨运量增长对高原型飞机需求的影响,对我国航空运输在高原地区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我国高原机场现状根据中国民航局文件《航空承运人高原机场运行管理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用航空》2008,(11):64-64
在亚太地区,航空客流量预计将在20年内翻番。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据中国民航总局初步预测,2010年前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4%,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将超过1亿人次,这必将使已经不堪重荷的机场变得更加紧张。  相似文献   

10.
随着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区域单一枢纽格局被打破,区域性枢纽和次枢纽逐渐形成,进而产生区域多机场系统。对影响旅客在区域多机场系统中选择机场时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以上海、杭州为中心的区域多机场系统为例,根据旅客选择机场的偏好,确定了三方面主要影响因素——机场的航班状况、航空运输票价水平和机场服务质量,运用多项式logit(MNL)模型对区域多机场系统中各机场分担率,以及相应旅客吞吐量的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为未来机场预测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李强 《国际航空》2011,(3):57-59
2010年,全国投入运行的175个运输机场共保障进出港航班239.3万架次,旅客吞吐量达2.67亿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1.0%和15.8%.上海"两场"和广州机场旅客吞吐量分别首次超过7000和4000万人次,较好地完成了世博和亚运的航空运输保障任务;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7000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完成...  相似文献   

12.
赵俊峰 《民航科技》2004,(5):79-80,92
西安是我国的西部重镇,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西北地区枢纽机场,是西安的窗口和形象。机场原有的航站楼及配套设施只能满足年旅客吞吐量250万人次,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党中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逐步实施,机场旅客吞吐量以每年10%-15%比率增长,预测到2010年旅客机场年吞吐量将达到750万人次,机场急需扩建航站楼和配套设施,作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西安  相似文献   

13.
<正>都说航空运输业是全球经济的"晴雨表",机场领域则像镜子一样准确反映经济发展的趋势。根据Arthur D.Little发布的《2013世界机场运量统计报告》的数据,由于全球经济在2012年继续走低,全世界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长率已连续第二年下滑。从地区分布上看,多年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亚太地区终于在2012年取代北美成为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名的"领头羊"。据统计,亚洲机场的吞吐量占全球机场总吞吐量的28%,而北美及欧洲则分别为26.8%和26.1%。  相似文献   

14.
程欢  胡时  何音 《民航学报》2024,(1):20-24+11
旅客的机场选择行为对机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机场群内部由于腹地市场重叠和航线网络类似,旅客航空出行选择更为广泛,选择行为更为复杂。本文以京津冀机场群为例,基于实际出行大数据,采用双层多项式Logit(MNL)模型,研究区域多机场体系中影响旅客航空出行机场选择的关键因素及其具体影响。采用实际出行大数据建模,比常用的SP(Stated Preference意向调查)数据更贴合实际。研究结果表明航空旅客对于时间成本类因素更为敏感,不同区域人群对票价敏感程度呈现差异,航线类型、航班频次、机场准点性等都对旅客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基于研究结果,论文对如何促进机场群协同和差异化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机场综合发展战略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我国机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十五”期间我国民航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果。至2005年末,我国民航机场数量达到145个,2005年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2.8亿人次,货邮吞吐量633万吨;自2000年以来五年间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平均增长率分别高达16%和15%,已发展成为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的民航大国。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即使在井喷式增长的2004年,盈利和收支平衡的机场也只有43个,占机场总数的32%,其余机场则全部亏损;而在2001年,民航机场的亏损面更高达89%。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从航空运输的角度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1)区域经济发…  相似文献   

16.
1998年5月28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上海机场集团因此成为我国首家由地方政府管理的机场集团公司。集团公司成立8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民航总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我们走过了一条持续快速发展的道路,在上海机场发展史上写下了精彩的一页。8年来,上海机场航空运输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上海机场跨入了世界级规模机场的行列。从1998年到2005年的8年间,上海机场航空运输量每年均以两位数快速增长,飞机起降架次从12.8万增加到现在37.5万,是当年的3倍,旅客吞吐量从1371万人次上升…  相似文献   

17.
国际航空枢纽的形成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自2005年起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民航运输大国。2012年我国有21个机场的旅客吞吐量超过千万人次,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8000万人次,仅次于美国亚特兰大机场,居全球第二。但与此同时,我国民航在国际运输和航空枢纽建设方面还相对滞后,国际竞争力尚需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8.
乔善勋 《大飞机》2021,(4):74-76
1980年代初,航空运输业在全国还属于明显的瓶颈产业.走在改革前沿的上海,对民航的需求十分强劲.当时的上海虹桥机场,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速达20%. 但很快便发生了航空运力短缺的难题.缺少民航服务,中外旅客既进不来,也出不去,"乘机难"成为上海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9.
郭耀平  郝瑞 《大飞机》2021,(8):30-33
支线航空作为现代航空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航空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截至2020年底,我国定期航班通航机场239个,年旅客吞吐量200万人次以下的机场有187个,占比78.2%,支线机场占绝大多数.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航空运输市场,但从发展方式和运输质量来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明显差距.  相似文献   

20.
《航空港》2017,(5)
上海"一市两场",目前拥有2个机场、4座航站楼、6条跑道;接下来,浦东机场第五跑道预计今年内投用;浦东机场卫星厅正在紧锣密鼓施工,预计近期钢结构封顶、2019年下半年投用。而去年两大机场旅客量过亿,上海成为全球第5个旅客量过亿的城市,其中浦东机场去年全年旅客吞吐量6600万人次。在建设与卓越的全球城市相匹配的品质领先的世界级航空枢纽过程中,浦东机场正"重新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