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今年是我刊原主编及研究会创始人姜长英教授91寿辰。在此发表此文,一方面祝贺他身体健康,万寿无疆,另一方面是学习姜老的学术品格,使航空史爱好者,均能以姜老为榜样,为航空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姜长英教授对“直升机”与“直升飞机”名词提出意见是正确的,应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重视。现推荐姜长英教授对这一问题所写的文章,供有关方面研究,予以正名。  相似文献   

3.
1989年2月,空军航空博物馆还在筹建的过程中,就成立了航空史研究室,为表彰和学习姜长英教授从事航空史研究工作的执著精神和所取得的学术成果,该研究室特以姜长英教授的名字命名。建室之初,共有航史研究员8人,目前在馆外已拥有一批特邀研究员,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坚持开展航史的研究工作。 下面简单介绍:“姜长英航空史研究室”建室以来7年中所做的主要工作: 1.搜集中、外文航史资料1万余册; 2.编写航空博物馆全部展品的中、英文解说词; 3.(?)定出属于国家重要航空文物的一级文物26件,二级文物55件;  相似文献   

4.
《航空史研究》(41)(1993年第3期)上《姜长英传》,我读了一遍,就像是重温了我九十年的历史。虽然有过传奇式的小插曲,但有惊无险,我的一生,还算是平直顺利的。  相似文献   

5.
正值我们编辑44期时,于94年3月21日收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给我刊编辑顾问姜长英教授的信,非常高兴。现在刊出,与读者共勉。钱老对我会及我刊的工作一直很为关心,曾经几次来信。我们在他的鼓励、鞭策下,严格要求,认真做好工作,为实现他提出的“为我国航空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进行努力。在此我们向钱老表示感谢,同时也向关心、爱护我刊的广大读者表示谢意。  相似文献   

6.
《光明日报》1984年6月29日在《科学与技术》专栏里,发表了姜长英同志的《为直升机正名》一文。作者认为,我们把不是飞机的直升机也叫做“××飞机”是错误的,可笑的,提出要为直升机“正”所谓“名”。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对为直升机正名的问题,本来不想再说什么,因为姜长英同志的几篇文章已作了精辟的论述,只要不抱偏见,都去  相似文献   

8.
最近 ,有幸读到韩明阳同志撰写的《我的庄严声明——对姜长英著和姚峻主编两个版本 <中国航空史 >之我见》一文 ,颇有一些感慨。就是说 ,读过这个“声明”之后 ,总有“如鲠在喉 ,不吐不快”的感觉。原看题目 ,我就想 ,所谓“庄严声明”,不过是作者以严肃的态度 ,表明自己的某一观点或对某一事物所持的态度。但当我用极大的耐心读完全文 (近 70 0 0字 ,真可谓洋洋洒洒 ) ,发现内中既有对姜长英和姚峻两人生平和其主编航史的介绍评论 ,又有一些对批评文章的指责。从口气上看 ,作者好像在责怪写批评文章的同志 ,多少有点无事生非 ,小题大作 ,甚…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为庆祝姜长英老师九十大寿以及从事航空史研究和从事航空教育双六十周年而作。姜老师是我五十年前的老师,也是我1954年接受筹备引进波兰滑翔技术的任务之后,到南京求教访问的几位老师之一,而且以后在我负责沈阳滑翔机制造厂技术工作、收集系统滑翔史料吸取前人经验时,继续得到姜老师的指导与提供他全部航空史研究出版的资料,十分感谢。我也有幸将姜老师创始的《航空史研究》刊物介绍给一些关心的同行,包括为这刊物题字的张镒同志,他是我在民航的老同事,也参加了民航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姜长英教授撰文说,飞机设计是一门科学,从一十年代到二十年代,只是根据统计来确定飞机部件的大小尺寸。所以航空界老前辈王助教学生做设计要参考抄满各种统计数据的“大厚本子”。我教飞机设计时没有什么 “大厚本子”,因为各种统计数据已印在书本上  相似文献   

11.
感谢     
中国航空博物馆馆长薛培森同志,邮来庆贺姜长英教授从教从研各60周年及90大寿的贺幅一条,特此誌谢。 1993.11.8  相似文献   

12.
早在1989年8月,本人曾对由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于1987年6月出版的姜长英编著《中国航空史》发表过一些浅评(见《航空史研究》27),其中已包括对该书有关中国古代航空内容的简析.现在,再得读由航空工业出版社1996年4月出版的姜长英编著《中国古代航空史话》(以下简称《史话》),因著者的用心良苦和努力重写,结构和内容都调整一新,深感它是很珍贵的一本中国古代航空专著.  相似文献   

13.
姜长英老先生是当代中国航空史研究的旗手,为此项事业奋斗了一生,取得了伟大的成绩.  相似文献   

14.
姜长英,年龄与世纪同步,经历与世纪同行,一身坎坷,半世奋斗,为航空教育事业和航空史研究,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硕果显赫,德高望重。  相似文献   

15.
西北工业大学的姜长英同志多年来曾在不少的杂志、报刊上发表文章,论述把直升机称作“直升飞机”是错误的,道理已经讲得很清楚,很透彻了。“中国大  相似文献   

16.
(前言。1994年4月4日接姜长英教授书信,信中提到“……,其它的几篇文章,谈了清华,西北工学院、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华北大学工学院的航空系的情况,但不知都是什么杂志上的?此外还缺少厦门大学航空系的报导。我记得程本藩和连淇祥是在北航任教的。程的弟弟程本正(已故)是我的南开大学同班,程本藩的去厦大航空系,还是我介绍去的,连淇祥可能是交大毕业了去厦门的,他们可以写写厦门航空系的,如还健在,可以请他执笔。”  相似文献   

17.
我有幸在95年10月被邀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国航空史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四次学术会议,能和全国各地航空史研究者的专家教授们在一起交流学术研究心得,获益匪浅。 这次大会是在北京郊区昌平县亚洲最大的航空博物馆举行的。我们食宿在这里。航空史研究会的创办人92岁的姜长英教授出席了大会,航空史研究会理事长、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刘元镛教授作了开幕词,参加大会的共约九十余人,其中广东的五人,台湾也有六人参加。  相似文献   

18.
92岁高龄的姜长英教授,是中国航空史研究会的创始人,是我国最著名的中国航空史专家.姜长英出生在本世纪初,清朝末年,正是中华民族饱受洋人侵略和压迫的时代.他童年受到军阀混战的骚扰而四处奔波;少年时代亲聆周恩来校友的教诲,参加过“五四”爱国运动;青年时代赴美勤工俭学,历尽艰辛,后立志学习航空工程,并参加过多种飞机的设计.他身在异邦,心向祖国,当得知北洋军阀政府已被推翻后,立即返国,为振兴祖国航空事业效力.但回国后,却四处碰壁,求职无门,最后幸得张学良赏识,就职于东北军航空司令部飞机修理厂,得以实现抱负;“九  相似文献   

19.
由我国著名航空史专家姜长英教授耗时半个多世纪编著的《中国航空史》最新版在历时近三年的精心编辑、整理后 ,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 0 0 0年 1 0月正式出版。新版《中国航空史》首次把姜老著的《中国古代航空史话》、《中国航空史料》和《中国近代航空史稿》汇集出版 ,这不仅了却了姜老多年的心愿 ,而且也是中国航空史上的一件喜事。姜长英教授 1 92 6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 ,同年赴美留学 ,1 92 9年 ,在美国底特律大学获航空工程学士学位。1 936年起从教 ,他是我国早期从事航空工程教育的教育家 ,6 0余年辛勤耕耘 ,桃李满天下。他是中国第一…  相似文献   

20.
姜长英教授对一通用名词的意见:“直升飞机”应叫“直升机”,我们认为是正确的。特此推荐他的这篇论述文《直升机和“直升飞机”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