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月面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容量较小的嫦娥四号探测器蓄电池组无法满足月夜生存的需求。文章结合探测器开展月球探测的工作模式,分析其实施休眠唤醒在能源和温度两方面的约束条件,它们限制了探测器在轨休眠和唤醒的时刻。根据这些条件设计包括休眠控制系统和唤醒控制系统的休眠唤醒电路,解决了探测器月夜生存的需求。电路测试波形显示,该电路可成功实现探测器的休眠和唤醒。在轨验证结果表明,探测器多次实现休眠唤醒,在轨工作正常。  相似文献   

2.
月面探测器月夜休眠自主唤醒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一种月面探测器休眠自主唤醒方法:月夜来临时通过地面控制对月面探测器所有设备进行休眠操作;月昼来临时靠太阳光触发唤醒功能,由休眠唤醒电路自主发送指令唤醒探测器,解决月面探测器安全可靠度过月夜的能源供给问题。该方法已通过在轨验证,可为其他深空探测任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雷英俊  张明  付林春  金波 《宇航学报》2014,35(11):1333-1338
提出一种月面探测器月夜生存方法,将探测器月面模式分为月昼工作模式和月夜休眠模式,并设计实现两种模式间的可靠转换。在月夜休眠模式将探测器设备断电解决无光照无太阳阵功率的问题;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热源解决月夜期间探测器的热源问题,保证设备的存储温度;通过设计休眠光照唤醒和休眠定时时钟唤醒两种冗余设计方法实现探测器两种模式的转换。该方法已通过试验验证,可以为其他深空探测任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国电信物联网开放平台实现对各种NB-IoT设备数据的统一管理,同时向第三方应用系统开发接口,让各种应用能快速构建自己的物联网业务。本文构建物联网系统,终端利用DS18B20温度传感器采集环境温度,通过BC35-G模块以CoAP协议将温度传输至电信物联网开放平台。  相似文献   

5.
随着地面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设发展和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爆发式增长,多样化的移动通信需求和应用场景不断涌现,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通信正在扩展向“人与物”、“物与物”的通信。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技术近年飞速发展,并已投入广泛建设和应用。卫星因其广域覆盖和抗毁性,比较适应于大区域数据采集和物联业务。近年来随着卫星通信技术能力的提升和产业链条的优化,商业航天蓬勃发展,天地一体成为趋势。天基物联网、天地融合物联网成为新的关注点。国际上近年来涌现出数十个天基物联网系统,部分已投入工程建设和应用,已在天基物联网的系统架构和体制设计上取得进展。针对卫星物联网技术发展和建设应用开展调研,对Orbcomm、Kepler、SpaceMobile、ELO等低轨星座物联网系统的建设规划、能力定位、系统架构、星座方案、通信技术、频率资源、市场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天基物联网星座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关键问题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微振动对航天器上有效载荷的影响,以Hexapod平台为基础,设计多自由度微激励系统。常规的经典控制算法难以满足Hexapod多自由度微激励系统的精度要求;自适应控制算法虽然对处理此类问题具有天然的优势,但因被控对象相位延迟而引入的稳定条件限制了其在工程上的应用。文章结合线性自抗扰技术,提出了一种扰动补偿自适应控制算法,将被控对象相位滞后特性看作内扰,运用扩张状态观测器与外扰一同进行观测补偿,使系统输出信号与期望信号一致。将该算法应用于Hexapod多自由度微激励系统进行仿真和实验,验证了其可有效复现所需频带高精度正弦微振动信号,显示出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GCS-Ⅱ型可编程自动测控调度系统是对生产过程进行测量、控制、调整和调度的新一代测、控、调系统,适用于石油输送、供水、供电、供暖、供气和工厂生产过程的自动测控调度。它是在GCS-Ⅰ型通用测控调度系统设计,试制,安装调试和投入运行并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将军工新技术——可编程技术应用于系统的又一代新产品。本系统包括无人值守数据采集和控制终端、大容量本地数据采集终端、中心调度和数据处理机、无线信道  相似文献   

8.
对萤火一号(YH-1)火星探测器的电源分系统技术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分系统的功能、组成和工作原理.与其他传统电源技术不同,YH-1火星探测器电源分系统针对与俄罗斯福布斯(FGSC)火星探测器间的供电接口进行了适应性设计,并根据火星轨道环境特点,设计了适应长火影恶劣工作环境的自主休眠和自主唤醒等创新技术.地面试验验证了分系统适应性设计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表明设计满足火星探测的任务要求.  相似文献   

9.
张晓杰  张璇  朱野  赵灵峰 《上海航天》2021,38(2):119-124
针对卫星星群项目高规模化、低成本、低功耗的特性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地面新兴物联网协议——LoRa(Long Rang)协议的松散式、低成本、大容量的空间自组织星群系统.该系统由1颗主星和多颗子星构成,每颗子星分别运行于以主星为中心、特定距离为半径的独立球形壳体层中,每颗子星与主星具有双向通信,子星与子星间无通信需求,实现...  相似文献   

10.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传感器终端得到广泛的应用。物联网应用场景对传感器网络的使用寿命要求较长,同时大多数应场景节点往往分布广泛,且某些情况下传感器一经安放难以再触及,更换电池费时费力,在很多场合下也无法完成,此外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很多实际应用场合无法使用电池或者限制电池的体积不能过大。因此,从周围环境中采集能量的能源装置无疑是一个很有前景的电池替代方案。本文提出了一种悬臂梁式压电振动能量收集电路装置,用于给无源无线温度传感器模块提供电源,经实验验证该系统供电有效。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无源测温传感器需求越来越大,压电能量收集技术作为有效解决传感器网络终端的能量供给途径之一,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射频微系统在军民领域的应用情况,结合全球射频微系统研究现状,对射频微系统一系列典型技术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分析,同时根据我国射频微系统现阶段发展情况对现存问题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需求量快速增长,低频段频谱资源逐渐耗尽,无线通信频谱开始向着太赫兹波段(0.1 THz~10 THz)拓展,太赫兹通信技术已然成为未来大容量通信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围绕着太赫兹通信技术,介绍了太赫兹通信特点及其应用场景,太赫兹通信用核心元器件的发展,国内外现有成果对比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同时,分别对微波光子学太赫兹通信系统、全固态太赫兹混频通信系统和直接调制太赫兹通信系统三种不同架构的系统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太赫兹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应用场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低轨卫星系统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卫星的轨道高度低,具有传输延时短、路径损耗小的特点,可以为小型化用户终端提供服务,但也存在单星覆盖区内路径差异大、卫星业务分配不均和工作动态范围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低轨卫星的波束优化设计方法,采用地球匹配波束设计,来实现更好的链路质量和覆盖效率。在下行波束设计中,通过唯相位加权优化设计方法,在满足波束增益要求及波束间C/I的基础上,实现了单波束功率由0%~100%的调整能力。针对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业务随时间变化,导致发射组件输出功率长时间工作于回退状态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通过卫星业务处理器实现业务量变化与功放的最佳效率供电电压匹配调整的星上自适应功放功率随动技术,使得功放平均效率有效提高,减少了天线的平均功耗和热耗。  相似文献   

14.
立方星在轨任务期间的能源供给主要依靠蓄电池或体装太阳能电池阵。随着微小航天器技术的发展,立方星功能密度越来越大,星上载荷对功率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电池板供能方式已很难满足未来空间任务需求。另外,立方星因其特有的尺寸规范和标准,对电池阵的收纳尺寸和展开机构也有特殊应用需求。基于上述背景和立方星的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种展开原理简单、扩展性好、折展比大的一维剪叉式空间可展开机构,进行了原理样机的加工制造和地面展开试验,验证了机构设计的功能可行性以及设计参数的合理性。机构展开后阵列发电功率是传统供能方式的3~5倍,且特殊的几何外形可提供被动重力梯度稳定优势,在提升未来立方星载荷能力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激光烧蚀微推力器技术是激光推进技术最有可能率先实现工程应用的技术研究方向。作为一种新型的空间推进领域电推进推力器技术,以其系统集成度较高、电功耗较低、冲量元精准等优势特性,在推进性能和系统集成等方面形成鲜明的特色,对于多种空间推进任务具备潜在的应用价值。以激光烧蚀微推力器发展历程为背景,总结提炼当前推力器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激光烧蚀微推力器目前最具研究价值的两种工作模式,分别对高低比冲两种不同工作模式进行了性能分析和比对,对激光烧蚀微推力器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最后给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Space telecom scenarios like data relay satellite and broadband/broadcast service providers require reliable feeder links with high bandwidth/data rate for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ground station and satellite. Free 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 (FSOC) is an attractive alternative to microwave links,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offering abundant bandwidth at small apertures of the optical terminals. At the same time Near-Earth communication by FSOC avoids interference with other services and is free of regulatory issues. The drawback however is the impairment by the laser propagation through the atmosphere at optical wavelengths. Also to be considered are questions of eye safety for ground personnel and aviation. In this paper we assess the user requirements for typical space telecom scenarios and compare these requirements with solutions using optical data links through the atmosphere. We suggest a site diversity scheme with a number of ground stations and a switching scheme using two optical terminals on-board the satellite. Considering the technology trade-offs between four different optical wavelengths we recommend the future use of 1.5 µm laser technology and calculate a link budget for an atmospheric condition of light haze on the optical path. By comparing link budgets we show an outlook to the future potential use of 10 µm laser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7.
文章提出了一种用于微波电力传输(MPT)系统的柔性能量接收天线阵列,具有面积大、成本低、易部署的特点。由于能量接收器表面通常为不平整状态,因此,传统刚性材质天线无法完成共形共面制备。为了适应各种外型的运用场景,文章采用柔性材料设计天线,其介质基板和辐射导体分别基于聚酰亚胺和新型液态金属镓铟合金(其中镓的占比为75.5%,铟的占比为245%)。由于MPT应用场景非常复杂多变,故对便携性提出要求。采用折叠/充气展开技术进行结构设计,以实现接收天线阵列收放的便捷性。使用三维电磁场仿真软件(CST)对设计的柔性接收天线从单元到阵列进行仿真,天线工作频点为58GHz。最大捕获效率超过55%,并且在弯曲工况下捕获效率超过35%。仿真结果证明了文章工作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裸芯片die、硅通孔TSV(Through Silicon Via)硅转接板、高温共烧陶瓷HTCC(High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s)管壳等多材质多基板立体堆叠和高密度集成的微系统封装,因空间极度有限、跨尺度立体转换的失配、电磁效应的耦合,低电压大电流电源的电源分布网络PDN(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和GHz高速信号的通道设计成为难题。贴合微系统封装尺度越来越接近芯片尺度的特点,以及微系统模块的系统应用需求,研究了基于芯片、封装、系统CPS(Chip-Package-System)协同设计仿真的方法。针对核心电源PDN的设计,采用芯片功耗模型CPM(Chip Power Model),结合TSV硅基板、HTCC管壳、PCB三级去耦电容网络的布放和协同优化,有效降低了电源纹波,保证了电源完整性。针对高速信号通道设计,基于电磁场和电路结合的仿真,将芯片电特性配置与封装互连的拓扑匹配协同优化,封装与板级应用协同优化,保证了信号完整性,且不对封装版图和工艺提出严苛要求。  相似文献   

19.
微纳卫星指采用现代技术、微电子技术、机械技术等设计制造的具有高性价比的现代微小卫星。因其具有发射成本低廉、应用灵活等特点,微纳卫星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微纳卫星动力系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综述了微纳卫星动力系统的发展现状,针对自中和射频离子推力器、离子液体推力器、碳纳米管阵列推力器、石墨烯材料光驱动等几种新型且有望用于微纳卫星推进的方案,简要说明其工作原理,并分析其核心技术以及性能优势。给出了发展建议:提升总冲、功耗、调节精度等参数是微纳卫星动力系统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研发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结构工艺、离子束流中和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