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如果我们可以在太空制造空间站部件,为什么还要在地球上的工厂里制造呢?如果你可以用一台3D打印机制造这些零件,为什么还要用工厂呢?这是新公司“太空制造”向航空航天业和潜在的投资者提出的问题。“太空制造”计划研制3D打印机并将其发射到太空轨道,利用它们在太空直接打印出飞船和空间站部件,然后在失重状态下把它们组装起来。3D打印机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不断堆积金属、塑料或多种其他材料等“给料”的薄层来制造物体。  相似文献   

2.
2014年12月17日,美国商业公司研制的全球首台微重力3D打印机在"国际空间站"依照美国航空航天局从地面发送的设计文件打印出套筒扳手。3D打印机未来有望用于制造"国际空间站"30%以上的备用部件。近年,美、欧、日等国家或组织积极开展了3D打印技术(又称增材制造技术)在航天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尽管目前在太空中进行3D打印尚处于试验验证阶段,但已规划与实施的诸多在地面上进行增材制造的项目表明:3D打印技术已在卫星与火箭等航天制造领域显示出重要的发展价值和应用潜力。调查显示,其在航空航天工业领域的应用份额已占全部应用领域的10%以上。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3月26日,北京时间18时51分,"天鹅座"货运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完成了对接。在这艘飞船上,运载有美国研制的第二台空间3D打印机。自此,国际空间站上已经拥有了三台3D打印设备。科学家们将利用这些设备,实现空间制造,探寻解决人类在太空中长久生活的难题。3D打印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成本、节约时间,更能制造出满足设计人员需要的几乎任意形状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11月24日,"国际空间站"(ISS)的航天员们成功地在太空用3D打印机制造出第一件3D物体,开启了太空制造的新时代。目前,所有航天任务都要完全依赖于地面和向太空运送设备的运载火箭来完成。距离地面越远,运送设备的时间就越长,费用就越高。人类一旦具有了在太空中制造物品的能力,就可以彻底变革现有的太空活动方式。到那时,航天员们将不再需要通过火箭和飞船,运送每台重要设备的零部件,而只需安装一台3D打印机,备好所需的原材料,就能制造出他们需要的任何硬件。  相似文献   

5.
2009年5月,比利时航天员德温内将前往“国际空间站”,并成为空间站首位欧洲指令长,届时空间站“居民”人数由目前的3人首次增至6人。  相似文献   

6.
知豪 《国际太空》2008,(3):29-35
□□2008年2月7日,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把欧洲航天局的哥伦布号实验舱(Columbus laboratory Module)送往“国际空间站”。此后,航天飞机将分3次把日本的希望号日本实验舱(Kibo JEM)送上“国际空间站”。欧日的实验舱上天后,将大大增强“国际空间站”的科研能力。此外,在20  相似文献   

7.
“国际空间站”的总体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晓帆 《国际太空》2012,(3):18-21
1“国际空间站”概况 “国际空间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国际载人航天合作计划,集中了世界主要航天大国各种先进设备和技术力量,其复杂性和技术先进性是以往任何载人航天器无法比拟的.目前“国际空间站”美国舱段基本组装完成,俄罗斯舱段将于2013年完成建设,已实现6人驻站目标,体积是和平号空间站的3~4倍,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围绕“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到2012年1月底,美、俄共完成了67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累计完成了135次出舱活动.  相似文献   

8.
早在“阿尔法”国际空间站计划确定后,为此服务的航天员的培训工作即已着手进行。到目前为止,谁将成为“阿尔法”国际空间站头四批“公民”已经确定。在国际空间站建站初期,每次有3名航天员在轨工作,其中必须指定一名指令长。而在此之前,美俄在国际空间站乘员组由谁担任指令长的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有消息说,早在1996年底,美国航宇局曾单方面宣布由美国人W·谢泼德担任首次空间站飞行的“头人”,这一决定理所当然地遭到俄国人的强烈反对。俄罗斯人反对自有他的道理,因为他们认为空间站建造初期在空间运行的主要是俄罗斯的设施,因而,由俄罗  相似文献   

9.
开发太空     
第二节建设中的国际空间站国际空间站是正在由美国、俄罗斯、欧洲空间局、日本、加拿大、巴西6方16国合作建造的国际性载人空间站的专用名字。国际空间站在1984年由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提出时,取名为“自由号”,意在同苏联的“和平号”唱对台戏,表示它是“自由世界”的空间站,以  相似文献   

10.
至今,一共有59个国家参与“国际空间站”的建造或应用。美国航空航天局目前正在与“国际空间站”其他成员国共同努力拓展“国际空间站”的应用,以便使科研人员拥有更多机会进行站上微重力实验。该站有两个主要功能:进行科学实验的国家实验室和开发新技术的试验平台。“国际空间站”已基本建成,正成为近地轨道上有人直接参与各种科学研究活动的基地。它能进行最先进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并有望执行载人绕月飞行任务。由于“国际空间站”将至少工作到2020年,所以可充分利用其设备开展多项科研;美国也将借助私营商用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国际空间站”。因此,它不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还将采用新的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