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工匠精神具有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三个特征,有助于工作者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助于工作者和产品建立出亲密的情感、能促进人与物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航天文化教育的要求上来看,将工匠精神融入航天文化教育中是有价值需要的,可以从教育者要具备在航天文化教育中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机制、被教育者具有工匠精神的航天人价值文化认同机制、在航天文化教育中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机制去感受工匠精神、以保障机制促进航天文化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等四个机制创新,实现价值内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至今取得了卓越成就,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都凝聚了无数航天人呕心沥血的付出和努力。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得益于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支持,也得益于在中国航天事业伟大实践中形成的航天精神和航天文化的支撑。教育转型发展新常态下,将建设航天文化、弘扬航天精神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去,培养一流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文化的价值旨归。文化自信培育与思政育人共本同源、互融共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尤其在高校场域内西化、异化的思潮渗透在培育大学生思想的土壤中,部分大学生对本土文化出现质疑和轻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守正创新。如何引导青年大学生重拾对文化的自信,坚定价值信仰的根基,需要深刻理解文化自信的育人价值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为铸魂育人工程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4.
鲁班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鲁班文化中所孕育出的工匠精神时至今日对我们培养塑造一批批优秀建筑类工人队伍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继承和弘扬鲁班文化,发挥其育人效能,核心是要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职业院校需要在施行科学的办学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实校园鲁班文化内容等方面,浸润鲁班文化育人功效,厚植工匠精神发展土壤。通过以上途径并辅之以师资建设为重要抓手,以期在助推大学生传承鲁班文化、塑造工匠精神上取得较好成效。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是基于学生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需求、为了培养高思想素质人才而进行的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活动。民航院校的研究生肩负着实现"民航强国"重大历史任务,其政治思想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突出,因而探索民航院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建设内容和实现路径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民航院校人才培养特点,阐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并以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为例,站在研究生角度考虑,从学院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导师建设、研究生管理、课程体系建设与科研实践建设这四方面出发,对课程思政的融入进行探索,建立起课程思政体系,由此来达到全方位全过程"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标,为民航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6.
航天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天梦的实现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实现航天梦的过程中所展现的航天精神、所凝聚的航天力量是实现中国梦重要的动力源,同时,航天事业的发展还可以巩固国防力量,筑起国家的安全屏障。实现航天梦必须走好航天道路,弘扬航天精神,汇聚起强大的航天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助力。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层力量,不仅影响国家的职业教育体制,还会影响职业院校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中国的职业教育文化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必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三融"文化是由校园文化、行业文化、传统文化三者融合而成的、具有鲜明职业院校特色的育人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体现。职业院校"三融"文化建设策略包括加强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提升职业院校的文化影响力、防止我国职业教育出现异化、落实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价值取向塑造交际风格,中西方交际风格的差异归根结底是不同的价值取向所致。中国文化以集体主义为取向,交际过程中强调群体及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而西方文化以个体主义为价值取向,交际过程将焦点置于事实本身及个人因素,认识这一点对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载人航天精神蕴藏着能做事、敢做事、能成事、做出成就来的职业道德内涵,是推进小我与大我相互融合的一种崇高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所具有的工匠精神、自信精神、初心精神是其融入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价值所在.载人航天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策略方面可以把载人航天精神融入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课本中去,围绕载人航天精神在校园内开...  相似文献   

10.
航天精神文化由航天传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构成。通过对三所高校大学生的网络问卷调查,论文运用统计学方法从"定位认知"与"内容认知"两个方面考察新时代大学生对航天精神文化的认知现状:定位认知的代表性、重要性、引领性特征和内容认知的不全面、不深入特征及内容认知的校际显著差异性和个体一致性。基于以上认识,论文从内容建设和传播渠道选择两方面提出促进新时代大学生航天精神文化认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是在"立德树人"大格局下,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回归教育本质与初心的重要教学改革理念与工程。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具有独特优势与重要意义,任课教师需要提高自身道德与理论素养,紧跟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示范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分析外国文学文化现象。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当下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规划教学内容重难点,构建"立德"与"求知"相统一的课程。并应用"雨课堂"等为代表的网络教学工具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育人环节,以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落实课程思政任务。  相似文献   

12.
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立足于服务当下,服务未来的战略大局。以航天文化建设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是航天类院校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影响力、彰显自身特色和优势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中国航天文化既面临着诸多挑战,又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大发展机遇。中国航天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既对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新时期,中国航天文化建设必须要将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做好对中国航天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实现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指出了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在课程思政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学生动机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顶层设计、践行"人才+人文"创新培养模式,以及重视和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作用等理论措施.结合课程改革,建立了疫情...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航天企业为了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继承和弘扬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为主要内涵的成本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引入战略成本管理、成本企划、精益成本管理等先进的思想和方法。通过航天型号科研生产的不断实践,航天企业逐步形成了成本意识和观念,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制度体系、物质保障条件与社会效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航天企业成本文化,为航天企业不断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6.
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厚的文化,随着侗族大歌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的展演引起轰动,侗族文化渐渐为世人关注。近年来,侗族文化符号随着电影影像传播,树立起了鲜明的侗族形象。而影像传播中侗族关键符号的形象意义既存在于侗族文化的情境中,又已跳出了民族文化的情景,产生了多重形象意义。对侗族人而言,其意义在于文化传承、文化认同、家园情怀和自塑形象;而其他民族更多是借用侗族符号来表达对异域风情、诗意栖居和怀旧情结的渴望与追寻。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新时代办好高校思政课,充分发挥其铸魂育人重要作用,要把握好以下四重维度: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办好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保证;中华民族的三种文化形态是办好高校思政课的深厚力量;课程建设取得的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是办好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基础;"三可三为"的教师队伍是办好高校思政课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8.
全人教育,作为一种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习者的整体发展、关注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重视文化和精神的培养。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外语教育具有生态意义。首先,它建立生态的学习环境系统,其中课堂为主要子系统。课堂系统中的各成分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彼此交换和交流信息以获得能量达到动态的平衡。在这个平衡过程中,学习者,作为"全人",习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自然地体验学习、感悟生活、发现成长、追寻人生意义和价值。同时,它促进外语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而后者又将反魅于外语教学,形成外语教师教育和发展的动态的循环系统,促进教师的生态发展。第二,它促进社会文化多样性的丰富、社会创新力的提升、创新型的外语人才的培养,推动社会和世界的生态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强大的思维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力引擎。在建设航天强国的征程中,有必要增强"问题、战略、辩证、创新、底线、精准"六大思维能力,以广阔的战略视野、深邃的历史眼光、全新的思维格局认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获取实现航天梦,同时获得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思想力量。  相似文献   

20.
"红色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具有特定的政治内涵。衡阳是中国革命的摇篮,革命先烈、"红色"事迹与"红色"遗址是衡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文化的具体体现。矫正作用、甄别功能、教育意义与传播功用是它的价值表现。衡阳各高校在"红色"文化教育的具体操作中,应特别注意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以及计算机网络等多学科传播载体的相关应用,形成协调并进的整体传导模式,以期衡阳"红色"文化教育的受众内化于心,外施于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