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11月3日20点43分,伴随着响彻长空的一声长啸,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腾空而起,火光映红了天空。火箭起飞引发的大地震动,传到数千米之外。约30分钟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首飞圆满成功。长征五号作为我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的里程碑工程,是我国全新研制的一型大推力、高可靠、无毒无污染新一代运载火箭,也是我国起飞规模最大、运载能力最大、技术跨度最大的一型运载火箭,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为提升中国在国际通信卫星市场的竞争力,满足对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公用平台的更高需求,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开发了中国新一代大型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公用平台——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简称东五平台)。本文介绍了东五平台的技术特点和能力,简要概述了平台技术方案及其特点,并介绍了东五平台研制进展与试验验证情况。东五平台性能指标先进,可满足通信和遥感等领域卫星需求。  相似文献   

3.
<正>8月17日12时11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个纯商业运载火箭——捷龙一号四级固体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捷龙一号运载火箭的首次发射,标志着中国龙系列商业运载火箭从此登上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4.
1961年 4月 12日,世界上第一名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飞船在太空环绕地球飞行一圈,历时 108分钟后返回地球,实现了人类有史以来的首次太空飞行,开创了载人航天的新纪元。历史竟是如此的巧合-- 1981年 4月 12日,就在加加林上天 20周年之日,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首航成功,它意味着载人航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是以美国第一艘绕地球一周的军舰和首次登月的"阿波罗"飞船指挥舱的名字来命名的。航天飞机长 56米,高 23.3米,起飞质量 2040吨,起飞推力 2800吨,最大有效载荷 29 5吨。它由轨道器、外…  相似文献   

5.
<正>千呼万唤始出来。3月30日夜晚,中国首辆太空摆渡车——远征一号上面级发车,经过近6个小时的车程,将乘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17颗卫星直接送达工作地点——倾斜地球同步轨道。上面级是一种具有自主独立性的飞行器,由基础级运载器发射进入准地球轨道或地球轨道,能够依靠自身动力进一步将有效载荷送入预定工作  相似文献   

6.
正2019年4月13日是个值得航空史铭记的日子,世界上私营航天企业的平流层发射(Stratolaunch)大型载机首飞成功,一举创造了翼展最长、挂载能力最大、双体机、火箭专用等多项航空史记录。这架专门为航天应用而研发的飞机,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为大型空射运载火箭的应用铺平了道路。本文结合此次首飞试验情况,对其特点进行了梳理,对其项目进展进行了回顾,并对其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通信卫星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在航天科技领域的科技水平,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东方红五号平台的出现填补了该系列大型卫星平台型谱的空白,可满足中国近20年内大功率通信卫星的需求。作为我国新一代地球同步轨道大型卫星公用平台,东五平台注定要成为中国卫星研制历史上又一座里程碑。东方红五号平台的立项之路,走了整整十年。相比之前的"东方红家族",  相似文献   

8.
人造地球卫星,是现代尖端科学技术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研制和发射.无论在经济上、军事上,还是在科学技术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运载火箭的可能,1965年8月,中央专委原则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规划方案建议》,确定:我国发展人造卫星的工作,采取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方针;并确定整个卫星工程由国防科委负责组织协调,卫星本体和地面测控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运载火箭由七机部负责。卫星发射场由国防科委试验基地负责建设。这样,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即进入工程研制阶段。[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正美国东部时间2021年7月20日09:1 2,蓝色起源公司(Blue Origin) 新谢泼德(New Shepard)亚轨道运载器从西德克萨斯发射场起飞,进行首次载人飞行试验。其火箭级推力模块在起飞7.5min后着陆,其乘员舱飞行至最高点107km后返回地球。在起飞10min15s后,新谢泼德借助降落伞和气囊成功实现软着陆。通过此次载人飞行试验,蓝色起源公司进一步验证了 新谢泼德的技术安全性,在亚轨道太空商业旅游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0.
2006年4月28日上午,配装了全状态航电系统和武器系统的“枭龙”多用途轻型战斗机04架机在成都温江机场成功首飞。飞机在空中飞行16分钟后安全降落,首飞获得圆满成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正2020年5月5日18:00,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五B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488s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此次发射的运载火箭及搭载的试验船和试验舱,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第二研究院抓总研制。  相似文献   

12.
正北京时间2018年2月7日4:45,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在位于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了首枚"猎鹰重型"火箭,这是目前世界上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任务中成功陆地回收了两枚助推器,但芯级海上回收失败。该任务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1首次验证飞行情况此次发射的首枚"猎鹰重型"火箭,将一辆改装过的红色"特斯拉"电动跑车发射升空,任务中火箭运行情况良好,按照预定目标完成了火箭的一级点火、升空、助推器分离、芯级与二子级分离、二子级  相似文献   

13.
迟惑 《太空探索》2016,(4):32-35
正2014年12月5日,美国新一代国家级载人飞船"猎户座"完成了不载人的首飞,并成功返回地面,任务代号EFT-1。此事已经不算新闻,但是EFT-1为美国航宇局(NASA)带回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这为它的后续载人飞行乃至登月、登火星打下了基础。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NASA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收获丰厚。处女航带回大量数据对于这次飞行的意义,美国著名航天评论家本·伊文思写道:"经过10  相似文献   

14.
2013年12月28日,俄罗斯首枚联盟-2.1v/“伏尔加”上面级新型运载火箭搭载质量为53kg的俄罗斯“鹤”(Aist)微卫星从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升空,卫星进入高度581km/559km、倾角4.9°的预定轨道。  相似文献   

15.
北京时间2008年5月26日上午7时53分,“凤凰“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在火星的北极,它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分析火星上的水,并且探测土壤是否能承载生命……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已经向火星发射了十几个探测器,美国航宇局(NASA)还在2004年的航天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9月1日,“猎鹰9”号在发射架上爆炸。当地时间2017年2月19日,Space X再次在NASA的Launch Complex 39发射站发射“猎鹰9”号,这次它成功将龙飞船送往国际空间站,并将第一级火箭安全回收。这项回收技术的完善将使火箭的重复利用成为可能,从而大幅削减航天项目成本。龙飞船搭载约2268千克物资和实验设备。NASA称,龙飞船大约需要2天时间才能追上国际空间  相似文献   

17.
正5月5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一院")抓总研制的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把重约22吨重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送入太空。这是中国乃至亚洲火箭首次发射超过20吨的航天器,进一步奠定了长征五号系列火箭运载能力在世界现役火箭第一梯队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正运载力大,一个靠大发动机大推力,一个靠大结构多装推进剂。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两只手张开,在眼前拉出了一段距离,如果火箭直径不变,就要做得细长,坚固性就差,所以长五直径到了5米。这不是优化,而是相应运载能力提高的需求。由中国现役火箭最大的3.35米直径到空前的5米直径,大直径变成一个必须突破的屏障,设计、制造、工艺、装配需要从头开始,就像小飞机和宽体客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文木 《太空探索》1999,(6):8-11
历史将记住他们——“阿波罗11”号的机组成员: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登月舱驾驶员爱德温·奥尔德林和指令舱驾驶员迈克尔·柯林斯。1969年7月16日,美国东部时间9时32分,“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飞向月球 与以往的飞行一样,在围绕地球飞行一圈半之后,“土星5”号的第3级火箭S-IVB再次点火,“阿波罗11”号飞船踏上了历时3天的登月旅程。柯林斯驾驶着指令与服务舱从运载火箭上分离并转向与登月舱对接成一个整体,一起飞往太空。服务舱被起名为“哥伦比亚”号,登月舱则被命名为“鹰”号。  相似文献   

20.
<正>四十年了,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大红号外仿佛仍在眼前晃动;四十年了,那支十分悦耳的《东方红》乐曲仿佛仍在耳畔回响;四十年了,万人空巷争相仰望那颗曾划过天空的亮点璀璨依旧。1970年4月24日,这一让中国航天人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中国航天永远高耸的丰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