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旋成体模型表面粘贴铝基沟槽蒙皮,研究沟槽表面对模型阻力的影响.给出基于来流单位雷诺数的沟槽尺寸无量纲公式,用于设计沟槽齿高和齿宽,依据试验风洞的单位雷诺数范围,选定3种尺寸的沟槽进行减阻试验.结果表明,在旋成体表面湍流流动区域顺流向布置沟槽,当沟槽齿高和齿宽的无量纲值h+、s+均小于25时,在小迎角下具有减阻作用,当s+约为15时减阻效果最明显,可减小约3%~4%的阻力.  相似文献   

2.
对于层流翼型模型(翼弦长300mm),当湍流度小于0.1%时,对附面层转捩点位置没有明显影响,但其大于0.1%以后则影响明显;而对NACA0024对称翼型(弦长400mm)模型,其表面附面层转捩点位置不受湍流度的影响。对于两个不同尺寸的层流翼型模型(弦长分别为300mm和800mm)而言,当雷诺数大于某一位后转按点位置才受雷诺数的影响,对于NACA0024对称翼型模型,其表面阻面层的转捩点位置也不受雷诺数影响,且转捩点位置与变湍流度情况下在同一位置上。  相似文献   

3.
简要地阐述了不同湍流度情况下某翼身组合体模型头部无粗糙带以及粘贴有两侧型粗糙带,40°,60°和70°“只”字型粗糙带等5 种状态的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实验的湍流度为:0.02% ,0.10% 和0.33%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粗糙带对模型的气动特性有较大的影响。总的来说,上述几种粗糙带状态对气动特性的影响可以简单地分成两种类型,即“有影响型”和“无影响型”。研究还表明,湍流度对大攻角时气动特性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并且表现出十分复杂的特性。当湍流度自0.10% 变化到0.33% 时,湍流度对该翼身组合体模型气动特性的影响相对而言并不大。但当湍流度自0.02% 变化到0.10% 时,湍流度的影响则较大  相似文献   

4.
一圆锥壳的制造制造壳体的材料是聚脂薄膜。制作时,把薄膜套在木制圆锥体上,接缝要互相叠压,并用Sicomet 85粘贴。在粘贴材料硬化过程中,用金属板把接缝处的薄膜压在木膜上。木膜的下端具有和试件相同的半径。聚脂薄膜超过木膜下端约一公分,超出部分插进铝盖的槽内,并用环氧树脂Araldit D将槽填实固定。圆锥壳上端用同样的方法固定。聚脂薄膜应均匀地接触槽的底部,以达到最佳的应力分布。  相似文献   

5.
针对一起民航客机在兰州区域飞行时遭遇强烈颠簸,突然掉高度事件,本文对当日高空流场和垂直环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此次飞机颠簸与强对流活动无密切关系,而是由于高空急流弓l起的一次强晴空颠簸。由于急流轴左下方的垂直顺风切变导致飞机升力突然减小,出现突然掉高度现象。高空急流区温度平流的存在,以及温度平流下暖上冷的空间分布特点,是造成急流区颠簸的动力机制。暖平流造成的热力湍流与晴空湍流叠加,也会导致颠簸加剧。  相似文献   

6.
飞机自主发电系统及其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目前飞机吊轮使用越来越多,吊舱内的电子设备供电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我国原型飞机发电机容量有限,而随着飞机用途的改变,吊舱中机载电子设备的用电量通常需要几千瓦以上,直接从飞机上提供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有必要研究利用飞机冲压空气带动涡轮发电供给吊舱内的电子设备。这种方案虽然增加了飞机的阻力,但改善了吊舱供电状态,在军用飞机的特殊使用方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壁湍流主要表现为条带和流向涡为主要特征的拟序结构和间歇性的湍流猝发事件,这些都会导致壁面阻力的增加,因此,为了实现减阻.需控制或消除壁面附近的流向涡进而抑制湍流的猝发.在该研究中,利用展向振荡电磁力对槽道湍流的近壁流向涡进行控制,以达到减阻的目的;并利用PIV测试系统对其进行了实验研究,讨论了这种电磁力的减阻效果及其减阻机理.结果表明:展向振荡电磁力具有减小壁面阻力的功能,其减阻机理为展向振荡的电磁力可以使条带倾斜,在流场中产生附加的负展向涡,导致近壁区域平均流向速度梯度的减小,因此,壁面阻力减小.  相似文献   

8.
重心(CG)和高度对飞机的纵向稳定性有很大影响。深入了解不同的重心位置和高度时飞机操纵特性的变化,能使飞行员在飞行包线之内做人工飞行时准确把握操纵输入量。现代客机除了高速、安静和舒适之外,还具有良好的气动效率。例如,所有的波音运输机都采用后掠形机翼以减少高速巡航时的飞行阻力。这使得飞机能以接近临界马赫数的巡航速度飞行(当飞机达到临界马赫数时,机翼上开始形成局部激波且阻力会突然增加)。 在飞机操纵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引进,飞机其它气动性能的改善是完全可能的。但是,由于这些改善会影响飞机的稳定性,飞行员应当明白重心和高度怎样影响自己所驾驶飞机的性能和操纵特点。这就要求飞行员很好理解下列三个主要概念:  相似文献   

9.
陶瓷试验件在800℃以上快速升温过程中,对粘贴温度传感器的胶粘剂剥离试件现象进行研究。首先从接触角入手,阐述试验用高温胶粘剂在陶瓷试件表面进行粘贴的前提条件是胶粘剂与被粘贴物表面的接触角θ范围为0°≤θ90°;对实际中陶瓷试件表面的粗糙化处理影响胶粘剂粘贴强度进行了理论和试验分析,说明对试件表面适当粗糙化处理提高了粘贴强度并减小了接触角;最后对高温胶粘剂在高温固化过程中的加压工艺改进进行说明,并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工艺改进改善了试验过程中的胶粘剂剥离问题。  相似文献   

10.
重要设备,如飞机机翼、风力涡轮机、太阳能电池板等结冰会引起空气动力学形状变化和重要部件变形,严重威胁运行安全。然而,制造柔性、共形的光热除冰表面仍然具有挑战性。本文采用激光直写技术,设计并制备了多孔疏水的激光诱导石墨烯(Laser induced grapheme, LIG)基光热抗霜除冰表面。采用激光照射聚酰亚胺(Polyimide, PI)薄膜制备LIG薄膜。激光照射后,LIG薄膜呈现多孔结构和高C/O比。由于多孔结构和高C/O比的存在,LIG膜具有疏水性(CA,~123.2°)、高吸收率和良好的光热转化率,因此,LIG薄膜具有光热抗霜除冰能力。本文工作显示了开发柔性、共形的光热抗霜/除冰表面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1.
层析粒子图像测速技术(Tomographic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Tomo-PIV)是将PIV技术和计算机断层诊断技术(CT)相结合的一种瞬时三维流场速度测量技术,能够定量获取流场的三维结构。通过对该技术的研究,实现了其在亚跨超声速风洞的应用,并进行了超临界翼型小肋减阻的试验验证。基于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FD-12亚跨超声速风洞,设计了体光源和相机等硬件设备的布局方案,解决了示踪粒子的均匀播撒问题,测量了Ma=0.6条件下的自由来流流场,并与PIV测试结果进行对比,两者数据吻合较好,验证了Tomo-PIV的测量精度。针对超临界翼型OAT15a,测量了翼型表面分别贴附光滑薄膜和顺流向对称V形小肋薄膜后翼型尾缘后方的三维速度场。对比发现,贴附小肋薄膜后尾缘后方流场的马赫数增大,说明小肋能够减小翼面摩擦阻力,具有一定的减阻效果。  相似文献   

12.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主动流动控制技术.为进一步研究其机理、拓展其应用范围,针对L形截面钝体模型,采用3种AC-DBD(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布置形式,比较了施加激励后的减阻效果,并对减阻机理进行了研究.实验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0.8 m低速直流风洞中进行(风向角0°、来流速度2~8 m/s),激励器布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当今国外曾提出的紊流表面摩擦减阻新概念——“大涡破碎”(LEBU)进行了初步的风洞实验探索。将具有对称流线型剖面的二元小肋,沿垂直于气流的方向安置在平板表面的紊流附面层内某一高度处,收到了不同程度的减阻效果。实验中分别考察了小肋的安置位置L,安置高度H,迎角θ及相对厚度b等参数对减阻效果的不同影响。从紊流附面层涡结构的观点出发,提出紊流的“细化”作用是小肋对平扳减阻的根本原因,并认为改善紊流附面层的速度型是研究紊流减阻的一种手段。实验使用自制的高灵敏度摩擦天平,测得的减阻效果与Ludwieg—Tillman公式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机翼展向不同部位结冰对飞机气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是机翼防除冰系统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风洞试验方法,将机翼不同部位的模拟冰型加装在飞机模型上进行常规测力试验,研究巡航构型、着陆构型下的机翼展向不同部位结冰后的升力特性、阻力特性、俯仰力矩特性的变化规律。同时通过数值计算的手段,分析机翼不同部位结冰的流场细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机翼中段结冰对飞机气动力特性影响最为严重,翼根和翼尖结冰影响较小,研究结果为制定高效合理的防除冰系统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NH-2风洞中对某机放减速板产生较大抬头力矩的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减速板分离涡场的测量和测力试验表明,抬头力矩主要是由减速板分离涡在平尾处产生在的诱导下洗角所致,诱导下洗角涡机身轴线向后逐渐减小,减速板前移可以消除抬头力矩。保持原减速板位置不动时,减速板开孔减小涡强度可以减小抬头力矩,选择适当的减速板开孔率和开孔位置能使抬头力矩减小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并且保持具有足够的阻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给出了 FL-8风洞中螺旋桨处于不同位置的三个飞机模型支架干扰实验结果,分析了影响带螺旋桨动力的飞机模型支架干扰的因素。实验表明,由于螺旋桨滑流的诱导和夹带作用,使腹撑支杆附近的气流沿轴向加速;由于模型支杆的存在,将影响螺旋桨滑流的空间位置和尺寸,这些都将影响支架干扰量的大小,因此,一般不能用无螺旋桨动力模型的支架干扰数据代替有螺旋桨动力模型的支架干扰数据。实验结果还表明,滑流存在对阻力、俯仰力矩支架干扰有一定影响,其影响量与螺旋桨的位置和拉力系数有关。滑流对升力、滚转力矩和偏航力矩支架干扰无明显影响。除单发右停顺状态外,滑流对侧向力支架干扰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雷诺数8.7×105的条件下,运用眼镜蛇探针、压力扫描阀和表面油膜流动可视化技术对倾角为25°的Ahmed类车体尾流与尾部压力分布进行了研究。对比了模型尾部斜面上边缘和两侧不同宽度导流板对模型尾流与气动阻力的影响规律。实验发现模型尾流中存在一对对称的拖曳涡,其在尾流中心线附近形成强烈的下扫流。拖曳涡强度与模型尾部压力分布和气动阻力有直接关系,较强的拖曳涡对应的模型尾部负压以及气动阻力均较大。斜面两侧导流板宽度为1%模型长度时,不仅无减阻效果,反而会使气动阻力增加约3.0%。当导流板宽度增加为2%和3%模型长度时,能够明显削弱斜面上的分离泡,对应的减阻效果分别为3.5%和7.2%。斜面上边缘导流板可有效地抑制分离流在斜面上的再附,并消除斜面上的分离泡,其抑制拖曳涡强度和降低气动阻力的效果明显优于同等宽度的斜面两侧导流板。上边缘导流板宽度为模型长度的1%,2%和3%时,减阻率分别可达9.3%,10.7%和10.9%。  相似文献   

18.
翼尖帆片将原型机翼集中的翼尖涡分散成多个小涡,加快翼尖涡的耗散,从而降低机翼诱导阻力。为进一步了解翼尖帆片对机翼在地面效应下流动特性的影响,分别对安装有3片椭圆形和梯形帆片的NACA4412机翼开展了风洞实验研究。测量了2种帆片机翼的气动力和翼尖涡结构,并通过比较流动结构,分析了2种机翼气动力产生差异的原因。机翼的升、阻力用六分量盒式风洞天平测量,翼尖涡速度分布用七孔探针扫描获得,以机翼弦线为特征长度的雷诺数为1.5×105。当远离地面时,梯形帆片与椭圆帆片的升、阻力差别较小,但随着机翼逐渐接近地面,梯形帆片的增升减阻效率逐渐高于椭圆帆片。而机翼升阻力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局部气流方向角对各帆片形成的有效迎角有所差别,使得帆片对主翼产生不同的增升和减阻贡献。  相似文献   

19.
二维翼型混合层流控制减阻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NACA0006系列层流翼型作为物理模型,使用FLUENT商用软件计算分析翼型表面压力梯度,结合对翼型后缘做局部优化修形增大顺压梯度范围以及在翼型前缘布置吸气控制单元并配套吸气装置形成混合层流控制减阻技术.风洞试验中应用红外成像技术测量翼型表面层流区域,探索研究了混合层流控制减阻技术的实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对翼型实施混合层流控制减阻技术后,明显增大了翼型表面的层流面积.  相似文献   

20.
共轴刚性旋翼桨毂减阻优化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共轴刚性旋翼桨毂阻力全机占比较大的特征,开展桨毂减阻优化设计方法研究。首先分析了共轴刚性旋翼桨毂外形特点,确定减阻整流罩基本型式,建立了减阻整流罩参数化模型。分析了整流罩参数对桨毂阻力的影响,进行参数样本选取。在此基础上建立代理模型,采用优化算法求解代理模型进行参数优化设计,最终建立了适用于共轴刚性旋翼桨毂的减阻优化设计方法。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计算结果、试验结果以及优化结果对比验证,结果相差小于2%,说明了建立的共轴刚性旋翼桨毂减阻优化设计方法有效、可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