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12月17日,美国商业公司研制的全球首台微重力3D打印机在"国际空间站"依照美国航空航天局从地面发送的设计文件打印出套筒扳手。3D打印机未来有望用于制造"国际空间站"30%以上的备用部件。近年,美、欧、日等国家或组织积极开展了3D打印技术(又称增材制造技术)在航天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尽管目前在太空中进行3D打印尚处于试验验证阶段,但已规划与实施的诸多在地面上进行增材制造的项目表明:3D打印技术已在卫星与火箭等航天制造领域显示出重要的发展价值和应用潜力。调查显示,其在航空航天工业领域的应用份额已占全部应用领域的10%以上。  相似文献   

2.
<正>新闻:1月14日下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国家航天局放出多个重磅消息:"嫦娥五号"月面采样返回今年年底前后实施,规划论证"嫦娥六号"月球南极采样返回,以及"嫦娥七号"月球南极综合探测,"嫦娥八号"可能验证月面3D打印房子等关键技术……解读:中国政府自启动探月工程以来,按照"绕、落、回"三步走实施,简称为三期。最后的"回",是以今年年底前后,"嫦娥五号"到月球正面取样返回作为标准。后续基本明确还有三次任务,分别为"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任务。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3月26日,北京时间18时51分,"天鹅座"货运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完成了对接。在这艘飞船上,运载有美国研制的第二台空间3D打印机。自此,国际空间站上已经拥有了三台3D打印设备。科学家们将利用这些设备,实现空间制造,探寻解决人类在太空中长久生活的难题。3D打印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成本、节约时间,更能制造出满足设计人员需要的几乎任意形状  相似文献   

4.
<正>日前,于去年年底发射的遥感卫星二十四号顺利通过在轨测试。在该星研制过程中,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8所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合作,首次采用钛合金3D打印技术完成了次镜支撑结构的优化设计和一体化成型。据了解,3D打印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在国内航天器中尚属首次,在国际空间光学遥感器研制中也是首创。508所与北航紧密合作,成功突破了基于  相似文献   

5.
《太空探索》2014,(6):4-4
近日,由上海空间技术研究院149厂研制的国内首台多激光束金属3D打印设备,经过近三个月的试验与测试,其运动精度、扫描速度、光斑直径和层厚等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多激光束金属3D打印设备运行稳定,已投入型号产品零件试制,并已收到来自航天系统内以及汽车、电子和中科院等多家单位委托加工需求。  相似文献   

6.
正互联网与移动终端、3D打印、量子通信、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越来越多的尖端科技内容走出人们的想象,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存在。在这个世界过去的近20年里,人们从一开始因科技改变世界而兴奋,到逐渐开始感慨生活变化的节奏已经越来越跟不上科技发展的脚步,而当堪称变幻最为繁复、最为考教人类思考能力的围棋界冲进来一只阿尔法狗"大师",并以  相似文献   

7.
以太阳帆深空探测为引子,对以在轨3D打印及装配技术为基础的在轨制造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分别阐述了在轨3D打印技术的技术优势、技术可行性以及在轨装配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重点研究了美国NASA资助的“蜘蛛制造”在轨制造技术,此项研究成功地将在轨3D打印和空间自主装配有机结合起来,有望突破目前空间可展开机构无法达到万米量级的技术局限性,为中国深空探测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世界载人航天活动有一些新的亮点,但也发生了2次重大事故。美国除了在"国际空间站"(ISS)首次试验成功3D打印,恢复暂停了1年多的太空行走,以及发射商用载货型"龙"(Dragon)飞船外,商用"天鹅座"(Cygnus)货运飞船也开始正式执行空间站货运补给任务,其"猎户座"(Orion)飞船的首次成功发射在全球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过,"天鹅座"货运飞船和太空船-2(Space Ship Two)亚轨道空间旅游飞行器各出现了1次发射爆炸  相似文献   

9.
国外打印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分析3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12月17日,美国商业公司研制的全球首台微重力3D打印机在“国际空间站”依照美国航空航天局从地面发送的设计文件打印出套筒扳手。3D打印机未来有望用于制造“国际空间站”30%以上的备用部件。  相似文献   

10.
<正>北京时间2023年3月23日11时25分,美国创企相对论航天公司(Relativity Space)研制的3D打印小型运载火箭人族-1,从美国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的LC-16发射工位起飞,执行首飞任务,因二子级发动机故障遭遇失利。该火箭首飞虽然失利,但仍然创造了多个纪录。  相似文献   

11.
正"数字敦煌"是一项敦煌保护的数字化虚拟工程,主要运用测绘遥感技术,为敦煌壁画、泥塑、洞窟建立数字档案,用数字技术保存莫高窟的一切文物信息,并制作高保真复制壁画、3D打印彩塑、超高清球幕电影等。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交互现实三部分,集文化保护、文化教育、文化旅游于一体,打破时空限制,满足游览、欣赏、研究需求。  相似文献   

12.
<正>有一种说法认为,当人们拥有一种新技术之后,初期往往用来做一些传统的工作。当充分掌握之后,往往会发明出全新的理念,对整个学科产生颠覆性的作用。3D打印技术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便宜了一半的发动机  相似文献   

13.
如果我们可以在太空制造空间站部件,为什么还要在地球上的工厂里制造呢?如果你可以用一台3D打印机制造这些零件,为什么还要用工厂呢?这是新公司“太空制造”向航空航天业和潜在的投资者提出的问题。“太空制造”计划研制3D打印机并将其发射到太空轨道,利用它们在太空直接打印出飞船和空间站部件,然后在失重状态下把它们组装起来。3D打印机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不断堆积金属、塑料或多种其他材料等“给料”的薄层来制造物体。  相似文献   

14.
<正>近日,由神舟传媒编排的大型儿童多媒体科普话剧"太空侠"系列之《绕过太阳回家》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礼堂上演。《绕过太阳回家》是世博会"太空家园"馆展映的3D动画短片  相似文献   

15.
刘琳 《国际太空》2023,(4):24-28
<正>1任务简介2023年3月8日,美国民营航天公司相对论空间公司(Relativity Space)的人族-1(Terran 1)火箭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进行首次测试性飞行。这次发射任务代号为“GLHF”,意思是“祝你好运,玩得开心”(GoodLuck,Have Fun)。相对论空间公司成立于2015年,计划采用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以及自主机器人相融合的新方法来实现火箭的设计、制造、试验与飞行任务,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世界主要航天国家稳步推进现役军用通信卫星升级补充,同时以在轨弹性、防护能力牵引下一代体系化变革;高通量卫星系统性能不断增强、应用深度拓展,并逐步显现出载荷灵活性的新特征和新需求;新兴低轨通信星座在资本支持下从概念构想迅速转向实质建设,驱动全球卫星产业链格局和发展模式的整体趋势性演变;欧美卫星制造商积极引入虚拟现实、3D打印等智能制造工具与技术,推动卫星研制效率、载荷性能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9月29日至10月3日,第65届国际宇航大会在"枫叶之国"加拿大的第一大城市多伦多举行。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世界需要航天",主办单位是加拿大航空航天学会。这是加拿大第三次承办素有宇航界奥林匹克大会之称的国际宇航大会,此前蒙特利尔和温哥华分别在1991年和2004年承办了第42届和第55届大会。33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出席会议,69个国家的作者向会议提交了论文,会议除了7次全体大会外,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3月30日21:52,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3C/远征-1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首颗"北斗"全球导航试验卫星,它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的启动实施。在此次发射中,首次使用了被称为"太空摆渡车"的远征-1上面级,它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可在太空将一个或多个航天器直接送入不同的轨道,从而提高火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也使长征-3A系列火箭正式迈入"3.0时代",即从能力形成、能力提升发展到能力拓展。  相似文献   

19.
太空新航线     
《太空探索》2012,(1):16-19
质子号将发射W3D卫星国际发射服务公司的俄制质子号火箭将在2013年发射欧洲通信卫星公司的W3D通信卫星。这颗卫星是在W3B卫星在发射后不久因燃料严重泄漏而报废后于2010年底订购的,将部署到欧洲通信卫星公司东经7度的轨位。同W3B一样,W3D采用泰雷兹·阿莱尼亚空间公司的"空间客车"4000平台,发射重量5400千克,载有53路Ku波段和3路Ka波段转发器。另外,10月7日由中国长征火箭发射的W3C卫星已在东经16度轨位投入商业使用。(阳光)  相似文献   

20.
针对空间探测载荷的轻量化需求,以空间等离子体探测的静电分析器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轻量化设计和验证。在材料及加工方式选择方面,充分利用增材制造这一新兴加工手段,打破传统轻量化设计时追求低密度材料的思路,对比多种材料及加工方式下设备重量及力学表现,确定铝合金为主要材料,3D打印为主要加工方式。在结构设计方面,基于3D打印加工的优势,在减小设备各部分结构厚度的同时,适当设置加强筋以解决薄壁在后处理时易产生形变的问题。采取上述方案设计的设备质量减少至1.2 kg,比使用镁合金及传统加工方式的设备质量(2.2 kg)下降45%。以典型航天任务的鉴定级力学试验条件作为输入,开展了设计模型的有限元仿真,完成实物加工装配以及力学试验,验证了该设计的抗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