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滔 《太空探索》2012,(11):45-45
9月7日,由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主办的"海峡两岸航天(航太)技术应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40多名来自海峡两岸相关专业人员参加了研讨会,并就航天技术应用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作了题为《航天技术与中国航天》的报告,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地讲解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阐述了"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内涵。戚院士从卫星应用、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三个方面介绍了世界航天技术发展状况及我国航天技术在国民经济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展望了我国航天未来发展的规划和远景。  相似文献   

2.
<正>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部主办,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承办,《太空探索》杂志社、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等单位协办的"我们的太空家园"全国少年儿童绘画大赛活动近日开幕,无疑为热爱航天、喜欢幻想、擅长绘画的孩子们,送上了一道暑期大餐。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视野更加广阔,载人航天的最终目的,就是远征和改造其他天体,将其变为适合人类居住的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5周年和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同时也是上海航天技术院(前身上海第二机电工业局)成立55周年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开馆5周年,为此,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航天技术院于去年岁末共同主办了"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展。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作为中国航天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及中国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10月18日,"庆祝中国航天创建60年——全国第六届太空画展"开幕式在青岛市黄岛区太行山路小学隆重举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中国宇航学会全国航天科普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田如森,青岛市黄岛区有关领导共同为画展开幕剪彩。为庆祝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年,  相似文献   

5.
目前,人类已将6000多颗航天器送入太空,这些航天器在广泛服务社会的同时,在航天器发射和"寿终正寝"后将变成空间碎片(太空垃圾),这些太空幽灵正在威胁着在轨运行航天器的安全。十多年来,如何清除太空垃圾,如何减缓太空垃圾的威胁,一直是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十五"以来,中国政府在发展航天技术的同时,高度重视"太空环保"问题,许多中国航天工作者在为减缓和对付太空垃圾而孜孜不倦地工作,中国在空间碎片科学研究和  相似文献   

6.
中国航天星箭共辉煌黑盔里的宝贝太空种子修炼记卫星专家笑谈三冠王万里长空追风逐月宇航联大会上见泰斗拉美之行有感俄罗斯导航科学院的中国院士中国航天推出生命计划巍巍长箭涉三关中国航天史  相似文献   

7.
中国航天     
上海世博会太空家园馆惊现神秘魔方外观以浩瀚的宇宙为背景,仿佛是太空飘来的神秘魔方悬浮在空中,以异型的支柱与地面轻盈连接,形成一种摆脱重力的效果……这就是灵动而富有创意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太空家园馆。太空家园馆将围绕和谐城市,人与太空的主题,运用互动体验手段,展示中国航天的辉煌成就和电子科技的先进技术。太空家园馆将通过天-地-人的展示脉络,展现航天技术发展对人类的贡献,以及绿色、安全、智能  相似文献   

8.
黄志澄 《国际太空》2023,(10):26-31
<正>太空是人类努力开拓的未知疆域,是未来大国竞争的重要高地。世界航天发展已进入以新一代全球星座、常态化载人进出太空、大规模深空探测为代表的新阶段。中国正在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将是最重要的驱动力量。为此,我国航天领域正在新型举国体制下,大力促进技术创新。由此,国营航天企业是航天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但正在兴起的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必然成为中国航天技术创新的新生力量。  相似文献   

9.
读者园地     
今天,《太空探索》杂志更名已整整一年了,在此我们要衷心感谢那些热心的新老读者,正是由于你们的关心与支持,《太空探索》杂志才能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宣传中国航天、普及航天知识、探索宇宙奥秘”是我们的办刊宗旨,“视点”带给你国际航天的最新动态;“太空新航线”告诉你航天界的奇闻轶事;“中国航天”让你了解中国航天的历史与现状;“宇航博士”教你掌握更多的航天知识;“探索时空”带你进入浩瀚的宇宙;“星空夜话”与你分享星空的美丽与神奇……  相似文献   

10.
<正>本期《太空探索》是杂志创刊以来的第300期。自1981年由聂荣臻元帅题写刊名的《航天》杂志问世以来,本刊始终坚持"普及航天知识、宣传中国航天、探索宇宙奥秘"的办刊宗旨,跟踪世界航天科技前沿,翔实介绍世界航天科技的发展状况,真实反映中国航天的巨大成就,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汇集了人类航天飞行和太空探索的重大实践和发展进程,引领读者到太空世界漫游,为获取航天知识、  相似文献   

11.
随着航天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未来十年,世界各国将加速发展航天技术,从而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它们将对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甚至思维方式产生影响。运载火箭大小通吃由于一个国家进入太空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空间活动能力以及空间应用水平,所以世界各国将研制新型运载火箭来满足更多的需要。运载火箭今后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污染,提高可靠性和运载能力。其主要措施是简化设  相似文献   

12.
在时光的不息间,在时代的进步间,《国际太空》迎来了第400期的出版.伴随着中国航天的发展,《国际太空》400期的历程记录着中国航天逐渐强大的足迹.《国际太空》于1979年创刊,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北京空间科技住处研究所主办,原刊名为《国外空间动态》,1996年更名为《国际太空》,2010年改为全彩印刷.  相似文献   

13.
徐菁 《国际太空》2015,(1):7-12
<正>2015年1月7日,由《国际太空》、《卫星应用》杂志发起组织的2014年全球航天十大新闻和中国航天十大新闻评选揭晓。本次评选得到了戚发轫、叶培建、范本尧、龙乐豪等院士及数十位航天专家的大力支持与参与。来自新华社、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环球时报、京华时报、北京晨报、北京晚报、北京日报、中国网、人民网、环球网、新浪网、腾讯网、太空探索、北斗网、航天期刊网等媒体从事科技报道的资深记者参加了发布会,同时,发布会还得到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中国卫星全球服务联盟、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协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天上原有北斗七星,它们是天赐的;而北斗导航系统第七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又在浩瀚太空镶嵌上新的北斗七星,当然,她们是人造的。群星璀璨,不仅在天上,更在人间。当"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属于中国航天人的至高无上的荣誉的时候;当北斗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的事迹,在神州大地迅速传播开去的时候,航天人研制的群星在  相似文献   

15.
航天技术领域新成就“863”计划实施十年来,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利用返回式卫星和运载火箭,进行了砷化镓材料、蛋白质晶体、细胞、微生物、植物种子等搭载试验。从搭载的种子后代中,已经选育出数百个早熟、丰...  相似文献   

16.
<正>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出生于上海,浙江杭州人。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导弹之父"。  相似文献   

17.
许彤 《太空探索》2005,(1):F002
2004年11月18日.“试验卫星二号”成功发射.为2004年中国航天发射划上了圆满句号.至此.中国航天完成了全年发射8次的任务.共将10颗各型卫星送入太空.显示了中国航天综合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航天发射能力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18.
<正> 太空是人类继陆地、海洋和大气层之后开辟的一个新的活动疆城。航天器一旦进入太空轨道,它的活动就超越了一个国家的范围,而具有广泛的国际性。作为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的技术——航天技术是一门具有鲜明的国际性、世界性特点的技术。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先进的航天技术,开展经常性航天活动的空间国家之一。随着我国的航天事业由试验阶段转入实用阶段,我国的航天发  相似文献   

19.
周武  薛滔  宿东 《太空探索》2014,(8):52-53
<正>7月3日,浙江省少先队"手拉手学榜样"夏令营,来到北京航天大院,开展"与航天院士面对面"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运载火箭专家梁思礼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及航天技术专家张履谦院士,以及中国宇航学会专家和航天育种专家出席活动,与来自浙江省各地美德少年、各级各类优秀少先队员  相似文献   

20.
<正>航天会客厅卡西欧(中国)贸易有限公司作为较早同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合作的优秀企业之一,近年来设计了多款与中国元素相关的腕表。尤其是与中国航天“太空创想”(联名)推出的G-SHOCK“月背”“地球”等为主题的腕表,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在第八个“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恰逢G-SHOCK迎来40周年,为更好地让公众了解卡西欧腕表与中国航天结缘的故事,我们走进申城上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