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载人航天》2008,(4):7-7
9月28日17时间37分,神舟七号飞船绕地球飞行45圈后,返回舱安全着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航天贯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健康出舱。  相似文献   

2.
付杨  陈灵  张立  张家强  平托 《载人航天》2023,(6):804-809
为解决空间站组合体复杂构型和姿态下载人飞船返回舱舱壁的高低温风险,对舱体所处极端空间低温和高温环境进行识别;对舱体形状和空间外热流进行分析,以神舟十二号任务为例计算返回舱空间热环境,提出一种低发射率和可变太阳吸收率的涂层,并测试了新涂层的热物理参数。新涂层在神舟十二号及后续载人飞船返回舱上得到了应用,对返回舱在轨飞行温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的涂层可以较好地降低返回舱高温区域的温度,并提高低温区域的温度,消除高温和低温风险。  相似文献   

3.
在航天器舱段之间弹簧分离中弹簧刚度和分离时间的计算公式基础上,根据"神舟"号飞船推进舱、返回舱的分离特点,给出了返回舱和推进舱弹簧分离装置的具体形式,然后运用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对弹簧分离装置的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弹簧分离装置进行了改进。地面模拟试验及"神舟"号飞船飞行试验结果表明,弹簧分离装置性能稳定、可靠,满足飞行试验求。  相似文献   

4.
《航空港》2005,(5)
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致电祝贺。吴邦国、贾庆林、黄菊、吴官正等领导同志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飞船返回实况。吴邦国宣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贺电。金秋明月夜,翘首望穹天。在全国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中,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航的时刻即将到来。17日凌晨3时许,吴邦国、贾庆林、黄菊、吴官正等领导同志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相似文献   

5.
低密度烧蚀材料在神舟飞船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神舟号系列载人飞船返回舱防热材料的配方设计、成型工艺及性能情况,并与国外相关防热材料进行了对比,包括防热材料的类型、工艺及性能特点等,对返回舱用防热材料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简讯     
《国际航空》2011,(11):8-8,10,12,14
“神八”与“天宫”顺利对接 11月1日清晨,携带神舟八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顺利升空。两天之后,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了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这标志着中国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  相似文献   

7.
针对载人飞船返回舱再入末段(高度20 km以下)缺乏有效测量评估方法的问题,研制了一套基于小型光电经纬仪的测量评估系统。硬件系统由光电指向器、驱动控制机箱、室内操控盒和显控计算机组成,研发了具有系统监控、图像处理、数据传输功能的管理平台软件,实现了在不同跟踪状态下的电路跟踪模型和复杂背景下的小目标智能识别融合算法。系统支持外引导、自跟踪2种模式跟踪返回舱再入末段至落地全过程。使用多站交汇算法获取返回舱降落轨道数据,实现返回舱落地后的快速落点测量,完成神舟十二至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段回收测量任务。结果表明:该系统为返回舱再入末段的轨道测量和状态评估提供了可靠手段,首次实现了返回舱再入末段高清图像的实时拍摄传输,为飞船指挥控制部门提供了科学、直观、准确的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8.
小知识:     
《宝成科技》2004,(2):27-27
世界上可利用空间最大的飞船:中国“神舟”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构成,可容纳3名航天员;返回舱直径2.5米,是目前世界上可利用空间最大的飞船。  相似文献   

9.
基于气象风修正的返回舱落点快速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载人飞船回收着陆阶段伞-舱系统运动轨迹受中高空水平气象风影响大的特点,研究建立了回收着陆段完备的伞-舱多体动力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气象风漂移修正的返回舱落点快速预报方法,在"神舟八号"、"神舟九号"任务中进行了验证试验,并与现有返回舱落点预报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基于伞-舱多体动力学模型的气象风漂移修正量精度较现有方法提高了30%,利用该方法可快速准确预报返回舱着陆落点位置,有助于缩小飞船搜救范围,缩短搜救时间。  相似文献   

10.
2008年9月25日21:10,举世瞩目的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把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其中翟志刚实现了中国航天员的首次出舱。他们在成功完成了多项太空飞行任务后,于9月28日17:36安全返回地面,实现了准确入轨、正常运行、出舱圆满、健康返回4个目标。多项突破除继续神舟系列飞船进行飞行考核验证外,神舟七号此行有多项突破:  相似文献   

11.
简讯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神舟七号飞船冲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夜幕,经过583秒征程,飞船准确入轨。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将联手完成中国人的首次太空出舱活动。21时33分,  相似文献   

12.
继神五、神六之后,又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今年9月,神舟七号上天了。对于中国航天来说,这次神七的发射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不仅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第二步的开始,也是中国航天员第一次走出飞船,实现舱外活动。人们通常将舱外活动形象地比喻为太空行走,这是一种更为通俗的说法。对于太空行走,人们或许会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要进行太空行走?它有危险吗?航天员是如何走出飞船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相似文献   

13.
欧洲返回舱CTV气动特性综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分析了欧洲航天局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之载人飞船返回舱CTV的气动特性,并与第一代联盟号飞船返回舱的气动特性作了对比研究。该返回舱为钝双锥外形,与联盟号飞船返回舱相比,它具有升阻比高、机动性强、稳定性好等特点。本文还对两类返回舱的气动热特性、防热材料重量、飞行弹道及通讯中断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航空动态     
我国成功发射并回收“神舟”3号无人飞船2002年3月25日22:15分,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2F”运载火箭将“神舟”3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到预定轨道,飞船入轨后各分系统和有效载荷都运转正常,取得了大量宝贵的空间飞行试验和科  相似文献   

15.
空间目标碰撞预警监测是保证载人飞船安全运行的前提条件。本文研究了"神舟七号"飞行试验中非合作式观测资源调度技术,提出了基于优先级规则的测量资源统筹计划策略,建立了基于模糊评估法的资源调度评估模型,使资源调度系统能够合理有效地调度测量资源,为"神舟七号"预警分析的实施提供了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16.
飞船返回舱再入俯仰动稳定吸引子数值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值模拟了类"联盟号"飞船返回舱在几个典型马赫数下的俯仰静、动态气动特性。结果表明:类"联盟号"飞船返回舱再入时随着马赫数的降低,其配平攻角将会由高超声速和超声速时的一个,在跨声速阶段演化至三个。这一气动特性将会对返回舱的俯仰动态特性产生很大影响,在较大扰动的激励下,返回舱的俯仰飞行姿态随马赫数的降低将发生鞍结点分叉形态的失稳行为,对返回舱的安全再入危害很大;随马赫数的进一步降低,飞船返回舱的俯仰运动还可能发生Hopf分叉和同宿分叉。最后,采用耦合求解非定常NS方程和俯仰运动方程,对马赫数0.8时,不同扰动情况下(不同初始攻角和俯仰角速度)飞船返回舱俯仰姿态的演化进行了数值仿真。仿真表明,该马赫数下,飞船返回舱存在两个稳定的点吸引子(即配平攻角约14°和36°)和一个不稳定鞍点(约31°),与定性理论分析一致。但仿真结果还表明,这两个稳定的点吸引子的吸引域都不大,14°吸引子的吸引域大于36°吸引子的吸引域,表明14°吸引子应该是主要的飞行姿态。基于局部稳定性理论的定性分析给出的吸引子性态是研究结点 鞍点 结点全局分叉结构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王皓 《国际航空》2008,(10):12-13
9月25日,“神舟七号”发射升空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了我国首次太空行走;9月28日,“神舟七号”成功返回地球。此次飞行任务的成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迈出了意义重大的一步。  相似文献   

18.
2008年9月27日,中国宇航员乘坐神舟七号飞船成功进行了空间出舱活动,这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战略第二步的顺利实施。在此中国载人航天事业难得的机遇和发展期,认真剖析国外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动向,将有助于探索一条既适合中国国情又能少走弯路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针对如何从基于分布式并行计算获得的数千个飞船返回过程预报落点中优选出"最可能"落点这一问题,在充分考虑以往返回落点计算的先验知识和最新落点信息的基础上,设计了飞船返回的自适应聚类模糊系统,采用含有时间因子的迭代自组织数据分析算法研究了返回舱落点优选方法。最后,利用"神舟八号"返回落点实测数据进行模型检验。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落点预报精度较传统选优算法的预报精度高50%以上,同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为飞船返回搜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2003年10月,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一飞冲天,使中国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可以独立自主完成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仅两年之后,中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经过五天的太空飞行顺利返回地面,着陆地点与预定目标仅相差1千米。这次“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在中国航天史上创造出多项“第一”: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