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一地而言,日全食300年一遇 日全食是蔚为壮观、动人心魄的罕见天象。日食虽然每年都有发生,但是日全食并不多见,平均每三年见到两次,又由于只有在两三百千米宽、几千千米长的全食带里才能看到,因此,就某个地方而言,平均大约300年才能看到一次。  相似文献   

2.
日全食是蔚为壮观、动人心魄的罕见天象.日食虽然每年都有发生,但是日全食并不多见,平均每三年见到两次;又由于只有在两三百千米宽、几千千米长的全食带里才能看到,因此,就某个地方而言,平均大约300年才能看到一次.  相似文献   

3.
今年8月11日本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发生在欧洲和中东人口稠密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并不在意一位法国女巫的警告,如这次日全食将给巴黎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等等,而是抱着欣喜的心情去观赏这一难得看到的天象。天文学家们也从世界各地来到全食带,带着他们的仪器,  相似文献   

4.
日月 《太空探索》2006,(12):54-55
日食尤其是日全食,是一种惊天动地的罕见天象,对于具体的一个地方而言,再现的时间往往要相隔二三百年。  相似文献   

5.
1995年10月24日日食电离层效应的模式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一个二维纬电离层理论模式模拟1995年10月24日日全食条件下东亚低纬电离层演变,探索低纬日食电离层效应。模式计算结果显示:日食散间日食区电离层电子与离子光致电离产生率减少使得E-F1区电离层光食效应显著,而较高部份电离层对日食影响的响应延迟。  相似文献   

6.
陈丹 《太空探索》2005,(8):24-27
对于日食,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了;您知道日全食、日环食和日偏食,可您听说过混频日食吗?由于地球的曲面地形关系.以至在食带上的观测者.开头会看到日环食,中间会看到日全食.最终又会看到日环食,您看,这有多神奇。今年4月8日在南太平洋和中南美洲就发生了这样巧妙的混频日食。  相似文献   

7.
从全世界角度来说,大约每三年发生两次日食。曾有学者就观察日全食作过统计,认为一辈子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平均二三百年才有一次看到日全食的机会。相对而言,人们看到日偏食、月食的机会却是不少的。特别是月食,因为月食的时候,几乎半个地球上的人们都可以看到它。发生日全食时,只  相似文献   

8.
季明 《飞碟探索》2007,(6):46-47
在民智未开的时代,日食被认为是不祥之兆,是上天警告人类的一种动作;而民间则说是天狗要吃掉太阳,所以要敲打碗盆把天狗吓走.其实,日食只是一种掩蔽现象而已.日食的主角是太阳,但实际上最关键的角色是月球,而地球只是一名刚好路过的观众而已.日食是月球遮住了太阳,影子落在地球上,所以地球上某些地区的人看不到太阳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9.
人类已首次获得了日全食时月球大气层最为详细的照片,美国科学家从中得出结论:月球大气层的厚度几乎是科学家早先设想的2倍.波士顿大学空间中心物理学家杰夫里·波加纳指出:在1995年11月29日历时1小时的日全食无光期内,德克萨斯戴维斯的麦克唐纳天文台收集了这一珍贵的观察资料.日全食时,整个月球滞留在地球的阴影中,以柱的散射光线被一片黑暗所取代,因而天文学家有机会发现月球高空大气层中微弱的钠  相似文献   

10.
首次利用廊坊中频雷达和武汉、嘉兴、廊坊等三站GPS对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电离层效应进行了观测.日食期间,中频雷达D层78km高度上电子密度减小了约67%,电子密度为200cm^-3的高度上升了近10km,GPS/TEC减小了1TECU左右,其变化的最大相位与日食最大相位几乎同步;日食后,观测到周期为2个多小时的电离层扰动现象.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中国区域内五个GPS台站(一个台站处于日全食区域、四个台站处于日偏食区域)观测数据, 研究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期间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变化, 结果表明, 日全食期间, 电离层TEC值经历了下降和恢复的过程, 最小TEC相对于最大食偏的时间延迟约为1~10min; 台站测得最小TEC的星下点(IPP)越靠近日全食带TEC下降量越大, 在日食期间武汉站(114.35°E, 30.53°N) TEC相对于各参考日期的TEC, 其平均下降量最大, 达到4.58TECU.   相似文献   

12.
覃育 《飞碟探索》2007,(6):50-51
月食是较常见的一种天象,但要拍得一张好的日食照片却非易事.这里,我把月食拍摄的一些准备工作详细记录下来,或许会对爱好者的天体摄影有所帮助和启发,不当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13.
今年6月21日18时36分到21时32分(北京时间,下同),一幕由太阳、月亮、地球共同出演的轻喜剧——新千午第一次日全食,沿着大西洋西南部,非洲南部大陆,印度洋西南部的这条美丽弧线——全食带上空,进行了一次“巡回演出”,当地人民和科学家们为这种时隔300多年才可能在同一个地方轮回一次的演出欣喜不已。尽管从治安、交通和卫生等条件看,新世纪首次日全食远不如上世纪末的1999年欧洲日全食,但是仍有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天文爱好者和游客云集在南部非洲安哥拉、赞比亚、津巴布韦,马拉维南部、莫  相似文献   

14.
第七届牧夫国际天文交流会暨江南日全食之旅报名公告 牧夫十周年正逢2009年华东地区日全食壮观天象出现,为了满足广大天文爱好者交流观看日全食的要求,由爱牧夫天文科技(大连)有限公司和本刊联袂举办第七届牧夫国际天文交流会暨江南日全食之旅。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日全食期间雷电信号的频谱分析结果, 研究了雷电脉冲信号主频率的概率分布, 并与非日全食期间的日常雷电信号作了比较。结果认为:日全食期间雷电脉冲的主频率服从高斯分布, 其均值μ和根方差σ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8845赫芝≤μ<10381赫芝和2485赫芝≤σ<3203赫芝;但是非日全食期间雷电脉冲的主频率不服从高斯分布, 它他的均值明显地低于日全食期间的主频率均值。   相似文献   

16.
·第七届牧夫国际天文交流会暨江南日全食之旅报名公告·牧夫十周年正逢2009年华东地区日全食壮观天象出现,为了满足广大天文爱好者交流观看日全食的要求,由爱牧夫天文科技(大连)有限公司和本刊联袂举办第七届牧夫国际天文交流会暨江南日全食之旅。交流会时间:2009年7月18日~22日。  相似文献   

17.
日月 《太空探索》2007,(2):52-53
我们知道,日食是月球挡住了日轮,凌日则是行星运行在日面之前,其实二者并无本质的区别。只是行星的视面实在太小,所以无法造成日食那样惊天地、泣鬼神的壮观景象。在地球上,能凌日的只有水星与金星。它们同样导演了许多传奇故事。1859年,在法国巴黎远郊一个冷僻的乡村小镇上,忽然来了一辆马车,车内坐着的是名闻遐迩的天文学家、海王星的发现者,48岁的勒威耶,他一下车就要寻找村内的一个木匠。这真是很有喜剧性的会见:一个是天文学的权威人物,一个是默默无闻的乡村小民;一方是让人望而生威的学术泰斗,一方是腼腆胆怯的乡村木匠。但这次却是泰…  相似文献   

18.
牧夫十周年正逢2009年华东地区日全食壮观天象出现,为了满足广大天文爱好者交流观看日全食的要求。由爱牧夫天文科技(大连)有限公司和本刊联袂举办第七届牧夫国际天文交流会暨江南日全食之旅。  相似文献   

19.
2009年6至7月华南地区电离层TEC扰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离层TEC(Total Electron Content)扰动与多种扰动源相关联.2009年6至7月期间存在地震和日全食的扰动源.利用广州地区GPS监测网在2009年6至7月连续监测到的TEC数据,通过采用前15天数据的滑动窗口对数据进行处理,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两方面分析了华南地区电离层TEC扰动特征.结果显示,2009年6至7月华南地区电离层TEC扰动和该时期发生的地震以及日全食事件可能有关联;2009年7月多个地震发生引起的电离层扰动特征为,震前出现的是正异常,发震当天或震后有可能是正异常,也有可能是负异常;7月22日日全食当天TEC扰动为正异常,推测该正异常是地磁活动、地震活动及日全食综合效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猜图秀     
《飞碟探索》2010,(7):25-25
问题:这幅画的作者是谁?产生于哪个年代的? 小贴士:这是一幅有关日全食的画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