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粗糙集与证据理论的防空作战态势评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防空作战战场态势评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粗集与证据理论综合评判的评估方法,并建立战场态势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对联合防空作战过程这一是实例的分析,表明此方法对当前战场态势可给出有效的综合评价和理解,具有较高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中国航路交通态势评估问题,通过引入态势感知理论,构建航路交通态势评估的研究框架,建立起一个评估航路交通态势的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航路交通态势评估方法。通过对算例的计算和分析,验证了评估方法在空中交通态势评估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降低制造成本是复合材料推广使用的必经之路,建立成本估算模型是定量评价复合材料工艺成本的基础和降低复合材料工艺成本的重要技术手段。复合材料制造设计的核心就是针对特定产品选择最佳的材料和制造工艺,实现产品性能与成本的最佳平衡。而成本估算模型可以在工艺过程与成本之间建立定量关系,这是制造设计的关键组成部分。本文对国外先进复合材料制造成本估算模型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给出了主要成本估算模型的类型、建模方法以及各自的特点及适用范围,提出了基于成本估算模型的工艺 性能 成本集成分析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为了科学地评价鱼雷战术综合性能,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构建了鱼雷战术性能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并给出动态聚类图。仿真实例表明,该方法对鱼雷战术性能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航空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飞机环保性能方面的关注。为了科学地评价民航飞机环保性能,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构建民航飞机环保性能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并给出动态聚类图。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合,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及正确性。这为总体设计阶段飞机构型筛选提供一定的环保性能准则。  相似文献   

6.
典型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综合了一系列典型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的设计和性能估算方法, 给出了可行的设计原则.在满足流量、增压以及工作范围(起动性能和反压承受能力)的条件下, 给出了进气道进口、外压波系、内压缩通道、唇罩及隔离段的设计方法.采用此方法, 以H=22800 m、Ma0=6为设计点, 完成了一高超声速进气道的初步设计, 并估算得到了进气道性能参数、进气道的起动马赫数和反压承受能力, 对比CFD计算结果, 误差不大.通过该方法得到的进气道具有结构简单、流量系数大、压缩损失小的特点, 不通过优化即可得到性能较为良好的模型.   相似文献   

7.
孙金标  徐荣红 《飞行力学》2005,23(1):90-92,96
目前防御体系的作战有效性分析多采用统计试验方法。基于多层神经网络计算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防御体系的作战有效性性能的估算方法,并给出了实现这种方法的详细步骤。将该方法应用于四种不同发射方案下防御体系作战有效性性能指标的估算,其测试结果表明.估算误差均在10%之内,说明了该方法是有效的、合理的。  相似文献   

8.
低成本复合材料技术是复合材料发展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建立成本估算模型是定量评价复合材料制造工艺成本的基础和降低复合材料制造工艺成本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对国内外先进复合材料制造成本估算模型的现状进行了总结,研究开发以复合材料制造工艺时间的理论估算方法建立了以一阶速度动力学为基础的基于工艺的估算模型,给出模型中参数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模糊评价和未确知数的空管安全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空管运行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危险严重程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评价的相关理论,进行危险发生严重程度的评估。在专家问卷的基础上利用未确知数学理论对危险发生的概率进行估算。最后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0.
无人战斗机的态势感知模型框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提出了利用面向对象的贝叶斯网络构建无人战斗机的态势感知模型框架,探索了有利于多机协同作战的态势感知模型,以及作战环境具有多个不同威胁实体的态势感知;给出了无人战斗机态势感知的特点及威胁水平评估模型,以及构建基于多机协同的态势感知模型的具体步骤。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直升机/涡轴发动机的最经济运行,开展了直升机/发动机系统最经济旋翼转速综合优化方法研究。首先,建立简化的直升机需求功率性能计算模型与涡轴发动机性能计算模型,共同构成直升机/发动机综合系统性能计算模型;其次,围绕通过可变动力涡轮转速实现变旋翼转速方式,分别以最小直升机需求功率优化与最低发动机燃油流量为优化目标,进行最经济旋翼转速离线优化,并对比分析两种优化模式对直升机/发动机系统综合性能的影响,揭示不同工况对最经济旋翼转速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变动力涡轮转速下,优化直升机需求功率未必等同于优化直升机/发动机的总体性能,而桨叶固有的失速与压缩特性,会限制进一步实现直升机最经济运行的能力。此外,采用变动力涡轮转速实现变旋翼转速,几乎不影响压气机与燃气涡轮的工作线,沿着相同的工作线运行可获得更经济的直升机/发动机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将新构型直升机分为复合式和转换式的分类方法;分析了国外新构型直升机的主要技术特征和型号发展历程;总结了新构型直升机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速新构型直升机的发展思路,提出我国应在认识不同构型直升机技术特征的基础上,充分论证装备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发挥后发优势,有重点地推进新构型关键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以往直升机型号研制中存在的性能或图样设计与RMS分析设计脱节的问题,提出了实现性能与RMS综合一体化的技术方法,以期满足使用部门的要求,实现直升机RMS新的跨越。  相似文献   

14.
构建直升机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IETM)框架,将重要的技术资料有效地结合到IETM系统中,给维护人员提供最直接、最全面、最新版的信息支持,对确保直升机维修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直升机IETM的发展趋势,在详细研究了S1000D标准的思想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数据“一次存储,多次使用”的理念,探讨了有关信息产生的基本规则和数据模块的优化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直升机IETM信息组织的基本原则和整体架构,对通用资源数据库(CSDB)中的相关信息对象涉及的范围及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并提出了IETM系统的开发、发布及管理流程。  相似文献   

15.
直升机总体设计思路和方法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升机总体设计对于型号研制成功与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随着直升机相关学科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直升机总体设计亦从传统的原准机设计法、参数统计法等发展到现代的多学科设计优化法。特别是系统工程和并行工程思想以及现代项目管理理念在航空产品研制中的应用,对直升机的总体设计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着直升机总体设计向智能化、综合化和系统化方向发展。首先,简要回顾了直升机总体设计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传统设计方法和现代设计方法在型号中的应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差异;然后,重点分析了系统工程和并行工程思想、现代项目管理理念、直升机新构型以及数字化技术对直升机总体设计思想和方法的影响;最后,展望了直升机总体设计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涡轴发动机/直升机综合控制仿真平台设计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建立了UH-60直升机/T700涡轴发动机综合控制数字仿真平台。基于VC++环境开发了包含UH-60直升机/T700涡轴发动机综合实时模型的上位机程序,与运行机载涡轴发动机+旋翼实时模型及在线优化控制模式的下位机程序。两者基于TCP/IP协议实时通讯,可进行模拟实际直/发综合优化控制的数字仿真实验。在该数字仿真环境下,分别给出了提高直升机常规飞行性能的多种优化控制模式仿真、变旋翼转速优化控制以及快速功率跟随控制模式仿真,充分表明该平台可为新一代直/发综合系统的开发研制提供一个可靠的前期数字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直升机外部噪声控制技术发展思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升机外部噪声控制技术是直升机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对直升机外部噪声控制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基于我国直升机外部噪声控制的技术基础,从基础研究、主被动控制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我国直升机外部噪声控制技术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直升机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简单回顾了直升机技术发展的历程和技术特点,介绍了直升机的技术进展,最后展望了新世纪直升机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直升机产品研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固化,数字化手段对产品研制数据进行自顶向下有效地管控,同时自底向上高效地反馈。在系统工程及并行工程思想的影响下,结合元模型建模理论,对直升机产品全生命周期研制流程及管理体系进行梳理,阐述了直升机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业务逻辑结构和集成技术架构,并分析了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集成技术,为直升机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与集成提出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直升机抗坠毁救生技术的分析,着重阐述了抗坠毁座椅的工作原理、特性要求, 讨论了吸能机构、约束装置、座椅垫的设计思想,分析了人体损伤机理和耐限。得出了武装直升机座椅、起落架和机体下部结构的抗坠毁性能,特别是座椅的抗坠毁性能决定抗坠毁生存率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