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京津冀协同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地方发展国策,即区域一体化经济发展。在该过程中,三地就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发展机制,共同为首都经济圈及河北省现代服务业的健康成长创造契机。当然,对于河北省整体而言,他们的现代服务产业发展还远远落后于京津地区,因此研究新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现代服务业建设所存在的相关问题是有必要的,就此希望实现京津冀区域的全面优势互补与分工协作,全面加速河北省现代服务产业的健康稳定向前推进,以达到强化河北省全国竞争力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
京津廊区域金融合作发展的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京津廊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升级,区域金融合作也在快速发展。本文阐述了区域金融合作的主要原因,较全面地分析了京津廊区域金融合作现状,指出了目前京津廊区域金融合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京津廊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升级,区域金融合作也在快速发展。本文阐述了区域金融合作的主要原因,较全面地分析了京津廊区域金融合作现状,指出了目前京津廊区域金融合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由于种种原因,河北在京津冀三省市中处于弱势地位。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河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河北的发展不仅是自身问题,还直接关系到一体化战略能否实现。面对机遇,有关方面要统一认识,统筹规划,合力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当务之急,应该做到:统一思想,正确领会国家战略;协调合作,首先内部一体化;明确定位,理顺与京津关系;环境优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承接,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战略布局,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依托河北省人力成本低、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等优势,承接京津转移产业,逐步实现与京津产业链条的对接,已成为学界、政界的共识。本文以廊坊市为例,就如何对京津转移产业进行科学选择、在具体承接中该如何操作以及承接后又该如何发展等重要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公布和实施,进一步明确了河北省的发展定位,加速了河北省产业的转型升级,作为绿色朝阳产业的体育旅游业也必将成为河北省各县域经济的一个新增长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及专家访谈法对环京津都市圈中的河北省县域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开展调查研究。本研究阐述了体育旅游产业对京津冀都市圈中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挖掘了河北省县域体育旅游资源现状,探寻了制约河北省县域体育旅游经济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取决于京津冀文化的融合程度,但是经济发展的不一致性导致三地的文化落差。廊坊要融入京津必须发展特色文化,因为特色文化是现代城市群协同发展、共同应对竞争的保障和动力。本文结合目前廊坊特色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和现状,紧密围绕如何借鉴国际城市发展成功经验和发挥京津冀高校教育资源优势,探究廊坊加快构建文化体验城市的优化策略和思路,充分发展廊坊特色文化,有效推动京津冀文化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8.
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三地高等教育质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促进教育质量的协同发展,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被提上了日程。在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一些诸如思想问题、政策问题、资源分布不均匀问题等都直接影响了京津冀教育一体化的发展。鉴于此,本文将对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的现状和机遇进行分析,然后对当前阻碍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几点促进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建议,希望能够为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9.
社会工作教育即社会工作专业院校开展的、制度化的专业教育活动,是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制度化的教育和培训活动。文章以内环京津两大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较快的河北省为个案,分析了河北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现状、特点以及影响河北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旨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是我国高等学校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其中地方高校占相当比例。面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区域内地方高校迫切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营销人才。京津冀地方高校在推进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改革方面,应该准确定位,突出特色,提高品牌知名度;加快创新型营销人才教学改革;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开放办学机制;建设适合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1.
由于全球经济弱增长及国内市场需求下降影响,河北省长期累积的产业"强"供给与当下市场"弱"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凸显,经济运行风险剧增。推进河北省优势产业向"一带一路"区域转移,能够快速缓释由于过剩产能带来的经济风险,这符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协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需要。但是受到国内外诸多因素影响,河北省优势产业对外转移进展缓慢。未来应采取更为精准的政策举措,提升优势产业对外转移效率。  相似文献   

12.
现在京津冀三地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许多不利于协调发展的因素。因为历史条件以及经济因素、观念意识的影响,在将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都会存在很多层面的挑战。而邻国日本的东京都市圈和我国的京津冀都市圈存在许多类似的地方。在20世纪的50年代到21世纪,日本东京都市圈的发展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也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东京圈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对我国京津冀一体化的目标的实现,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使用区位商法分别计算京津冀三地高校人力资源集中度、河北省各设区市高校人力资源集中度。根据量化结果,对雄安新区未来高校人力资源规模做出建设性预测。雄安新区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应"对接专业需求、高端先行、立足本地、辐射河北",在保证雄安新区未来需求的基础上促进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奥运之后的廊坊旅游业从旅游规划、项目建设、旅游节庆、休闲旅游等方面出发,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同时通过旅游合作协议、京津冀旅游一卡通等方式不断推进京津廊旅游业一体化进程。这一发展模式整体上是比较成功的,如果能够精益求精,必然能够逐步形成廊坊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使廊坊旅游业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研究背景,以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外现代服务业发展典范,就河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剖析,论证了现代服务业发展在河北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规划设计出融社会环境保障、政府职能转变、人才智力支持、产业调整结合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旨在为加快河北省经济发展,助推河北省更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面对京津冀区域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为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京津冀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府际合作机制。京津冀区域各级政府部门应围绕大气污染问题开展协同治理,建立横向府际合作关系,改变以往依靠行政区划分区而治的属地治理模式。本文通过对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的现状与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指出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府际合作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府际合作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本课题旨在研究如何有效利用河北省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吸引通过京津周转的入境游客,实现民俗旅游的涉外化发展,从而提升河北省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以民俗旅游为契机带动涉外旅游的发展将有助于把河北打造为以环京津休闲旅游娱乐基地和国际化城际型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的知名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18.
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必然趋势下,河北地区在整体科技技术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吸引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建立拥有良好的科技人才聚集环境的产业园区,吸纳京津地区科技应用人才,发挥好作为京津冀地区科技产业应用和推广的作用,成为河北省推进京津冀科技协调发展的重要工作。文章从地理环境因素、文化环境因素、制度环境因素、科技环境因素和市场环境因素五个方面对现阶段河北产业园区人才聚集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宏观和微观两大方面提出提升人才聚集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以来,河北各地在承接京津转移产业时不是所有产业都要承接,那些不利于自身持续发展的低端产业和落后产能,也会有选择的承接,而且在承接北京转移产业时还要面对天津的竞争,不是想承接就能承接上,这就需要一个科学的、系统的考量。基于此,本论文结合河北省实际,明确河北省可以承接哪些高新高端产业,并确定河北及各地市承接转移高新高端产业的具体类别;最后,借助系统论思维,综合上述已有研究结论,以及河北省及各地实际,从硬环境建设、软环境建设和竞争性环境建设方面,提出具体的承接政策建议,从而为相关政策措施等的健全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首都北京为核心,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构成的首都经济圈的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但在经济圈内由于北京、天津两地强大的虹吸效应,导致经济圈内人力资源的发展失衡,河北省处于人力资源的匮乏地区,进而制约河北省的经济发展,阻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步伐。文章先分析京津地区的"虹吸效应"及其表现,进而分析"虹吸效应"对首都经济圈协同发展的影响,进一步从人力资源的开发战略、人力资源的联动机制、人力资源的评估体系等方面分析河北省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