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记者近日从西藏自治区发改委能源办公室获悉,西藏将建设龙源那曲高海拔试验风电场,建成后,将实现西藏大型风电“零”的突破。龙源那曲高海拔试验风电场位于藏北那曲县物流中心西北方向,计划装机49.5兆瓦,目前已进入开工准备阶段,计划今年投产15兆瓦,项目完工后,将进一步缓解藏北那曲的缺电问题。  相似文献   

2.
依据中国空间太阳能电站建设中远期规划和技术发展水平,预估兆瓦级电站发射天线口径为200 m左右,并根据收发天线口径尺寸的约束关系以与接收天线口径相关的波束收集效率和构建成本之间的矛盾为问题导向,通过研究不同口径的接收天线口面上功率密度分布,分析与之匹配的后端整流电路需求,给出了接收天线口径的优选过程。研究结果表明5 km为较合理的兆瓦级电站接收天线设计建设指标,且在整个接收整流阵列中仅需同一种整流器件,同样整流电路即可实现较高的整流效率,为实现兆瓦级空间太阳能电站(Space solar power satellite,SSPS)的演示验证系统论证提供了技术支撑。最后以此为基础研究了整流电路的设计实现,给出了适用于较低输入功率密度下提高整流效率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3.
对称矩阵反问题解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如下对称矩阵反问题:问题Ⅰ:给定X,B∈R(n×n),求A∈SR(n×n)使得AX=B,其中SR(n×n)={{A|A∈R(n×n),AT=A}。问题Ⅱ:给定,求使得其中是矩阵的Frobenius范数,SA表示问题Ⅰ的解集合。本文讨论问题Ⅰ解的稳定性,给出问题Ⅱ解的扰动界。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流动状态下的富燃燃气点火过程,设计建立了一套用于研究高速乙烯射流在富燃燃气中点火过程的高温同轴射流试验装置。试验研究了伴流当量比1.4和1.6,乙烯射流喷注压力2×105Pa和3×105Pa参数下的点火过程,试验过程中乙烯射流均能实现稳定燃烧。结合高速摄像机和后处理分析点火过程发现:(1)乙烯高速射流在富燃燃气中的点火过程主要分为4个阶段:(a)主流和伴流掺混;(b)主流和空气发生剧烈化学反应;(c)火焰在下游发生局部熄火;(d)火焰达到稳定状态。(2)伴流当量比1.4比伴流当量比1.6更有利于高速流动下的点火。(3)乙烯射流速度的增大会导致不充分燃烧,火焰亮度变弱。  相似文献   

5.
《西南航空》2013,(3):22-22,24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10兆瓦级光伏电站——西藏阿里光伏电站,已于近期完成了5兆瓦装机容量并正式并网发电。  相似文献   

6.
为满足型号试验需求,2.4 m×2.4 m跨声速风洞需在不改变现有洞体结构和安装条件下新研制一个截面尺寸为3 m×1.92 m(宽×高)的专用开孔壁试验段。为了降低技术风险和投资风险,以0.24 m×0.20 m跨声速风洞(2.4 m×2.4 m跨声速风洞的引导风洞)为实验平台,采用变截面气动设计方案新设计、加工了一个专用开孔壁试验段实验件,并开展了预先性实验研究工作。通过实验研究验证了专用开孔壁试验段气动设计方案可行,且试验段模型区内流场达到设计指标要求。实验还考察了壁板扩开角、主流引射缝开度、开孔率分布等参数对流场均匀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扩开角0.3°、引射缝开度12 mm、加速区采用递增方式开孔时,专用开孔壁试验段的流场能够满足马赫数均方根偏差σM≤0.01(0.4≤Ma<1.0)、σM≤0.02(1.0≤Ma≤1.2、1.4)设计指标要求,并且在Ma≤1.0时,σM达到了国军标合格指标要求。研究工作为2.4 m×2.4 m跨声速风洞专用开孔壁试验段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该风洞下一阶段调试和流场校测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调试参数。  相似文献   

7.
液滴已成为微流控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为了精确调控液滴内的微环境,利用微通道矩形长凹槽生成并封裹液滴,并开展了液滴内部流场特性的显微粒子图像测速(Micro-PIV)实验,研究了雷诺数(Re)对液滴形貌、流场速度矢量场特性和剪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Re=11.1时,液滴内部出现了一个涡胞结构;当Re=33.3时,液滴中心处的流速达到最大值,约为10 μm/s。然而,当Re=44.4时,涡胞消失,平均流速降低。同时,液滴尺寸随Re增加而减小。此外,Re对液滴内部剪应力变化无明显影响,剪应力平均值极低(< 1.5×10-4Pa)。  相似文献   

8.
高超声速圆锥边界层转捩纹影显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发展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的试验研究手段,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CARDC)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的FD-14激波风洞上开展了基于纹影显示技术的边界层转捩特性研究。试验模型为半锥角为7°的钝锥,头部钝度Rn有2.0和0.5mm两种。试验的名义马赫数为8和10,单位雷诺数变化范围为1.6×107~4.4×107m-1,高速相机的拍摄帧频20kHz。纹影显示捕捉到了第二模态不稳定波和湍流斑的空间结构。对纹影图像的灰度分布进行了功率谱密度(PSD)分析,结果表明第二模态波长约为边界层厚度的2倍。对纹影图像序列的分析表明,湍流斑波前传播速度大于波尾,并且略大于边界层外缘速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水杨醛缩-5-碘-8-氨基喹啉新西夫碱的合成、提纯与鉴定。特别对其性质及其与镓金属离子显色反应的光度特性作了研究,其配合物3.49×104L·mol(-1)·cm(-1).  相似文献   

10.
二维离散正弦变换(2DDST)在数字图象处理中有重要应用。由于DST核的可分离性,2DDST通常可用行列法由一维快速正弦变换(1DFST)算法计算。将一维离散正弦变换-Ⅱ(1DDST-Ⅱ)的快速递归算法推广到二维,提出了一种按频率抽取的2m×2m点矢量基二维离散正弦变换-Ⅱ的快速算法。该算法把N×N点DST-Ⅱ分解成四个×点DST-Ⅱ,重复进行这一过程直到最后分解成2×2点DST-Ⅱ。文中首先对1DFST算法作了简单的代数推导;然后将该算法采用矢量基分解方式推广到二维,讨论了序列分解与Kronecker矩阵积两种表示方法,给出了信号流图;最后分析了计算复杂性,并与常用的行列法进行了比较。矢量基二维DST-Ⅱ的快速算法蝶形结构规则,数值稳定,与行列法相比,乘法运算量节省了25%。  相似文献   

11.
对长径比L/D=2的悬臂圆柱在来流风速5~20m/s(Re=1.73×105~6.90×105)下进行层流来流和湍流来流(Iu=9.5%)风洞试验,研究亚临界至超临界雷诺数、高湍流度下悬臂圆柱绕流的气动力特性,包括阻力系数、平均风压分布、脉动风压分布等。结果表明:(1)层流来流下,悬臂圆柱长径比越大,临界区间阻力系数降幅越明显;超临界区间,悬臂圆柱长径比越小,阻力系数越大;亚临界区间脉动风压峰值在距驻点70°位置出现,超临界区间峰值位置后移至110°~115°且脉动风压分布出现明显尖峰。(2)湍流来流下,L/D=2悬臂圆柱脉动风压峰值位置与层流来流超临界雷诺数下的结果一致,峰值大小随雷诺数的变化较为平缓。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设备设计与测试技术研究所设计的2-4m×2-4m引射式跨声速风洞,于1999年7月22日至9月30日成功地进行了该风洞增压调试。调试结果表明该风洞运行特性良好,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性。达到了设计技术指标。(1)在M=0.5~1-2范围内,风洞增压运行性能良好,风洞增压到设计最高工作压力点(P0=4.5×105Pa),洞体运行平稳,洞体未出现过明显的振动,结构振动、应力监测结果显示,洞体结构安全性良好,各控制部件(阀门、栅指等)机构运动自如、操作灵活,各部件功能均达到了设计…  相似文献   

13.
为满足型号研制的试验数据质量需求,进一步开展CFD验证与确认工作,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建立了大展弦比运输机高低速统一标模体系。为获得可靠风洞试验数据,使用设计加工的第一个运输机标模CHN-T1(1:6.4,翼展4.667m)在FL-13风洞和DNW-LLF风洞进行了试验。同一构型下,前者试验雷诺数为1.4×106~2.5×106,后者试验雷诺数为1.4×106~3.2×106。模型在FL-13风洞中通过TG1801A内式六分量天平与大迎角支撑机构相连,在DNW-LLF风洞中则通过W616天平与尾撑机构相连。两风洞均测量了模型力和力矩。风洞试验数据差异评估包括重复性、气动特性和雷诺数影响。结果对比表明:标模在不同风洞试验中的升力线斜率相差很小;设计升力点附近(Ma=0.78,CL=0.5)阻力系数相差0.0004,试验数据一致性较好;雷诺数对标模气动特性影响符合预期。  相似文献   

14.
3m×2m结冰风洞云雾参数校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综合检验结冰风洞的性能,并为飞机适航取证中结冰合格审定工作提供测试依据,依照SAE ARP5905的相关要求,根据冰积聚原理、相位多普勒干涉原理和热线原理,采用格栅、PDI-FPDR、冰刀、LWC-200在3m×2m结冰风洞主试验段完成了云雾参数校测工作,总结了测试方法与流程以提高校测效率。代表性云雾参数校测结果表明,云雾场均匀区能够覆盖试验段横截面积的60%以上,云雾容积平均直径(MVD)稳定性优于±10%,液态水含量(LWC)稳定性优于±20%,云雾参数满足ARP 5905相关指标要求,能够为3m×2m结冰风洞的标检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比较了安全性模型Extended Canetti&Krawczyk 2007(ECK 2007)与其他4个安全模型(Bellare&Rogaway 1993(BR93),Bellare&Rogaway 1995(BR95),Bellare,Pointcheval&Rogaway 2000(BPR 2000)和Canetti&Krawczyk 2001(CK2001))的不同点,并形式化地分析了这些模型之间的强弱关系,对模型间存在的蕴含关系提供了形式化证明,对非蕴含关系提供了反例。  相似文献   

16.
方背Ahmed模型是一种简化的商用车类车体模型,气流在尾部发生分离形成回流区,使背部产生负压继而带来较大的气动阻力。利用风洞实验对1/4缩比的方背Ahmed模型的非定常尾迹进行了精细测量和统计分析,实验雷诺数为9.2×104。背部压力、粒子图像测速(PIV)和热线测量结果表明方背Ahmed模型的非定常尾迹呈现出3种流动特征的相互耦合:左右涡结构不对称分布的双稳态特征、水平以及垂直方向的涡脱落和回流区的周期性抽吸。其中双稳态现象在非定常尾迹中占主导作用,表现出2种稳定状态(水平不对称)的交替出现(转换概率P转换=0.149),且每种稳定状态可维持较长的时间尺度(平均维持时间约为6 s),其频谱特性满足-2次幂律分布;水平和垂直方向剪切层振荡引起的涡脱落频率分别为SrH=0.13和0.17;回流区周期性抽吸的频率为SrH=0.07。3种流动结构共存并相互作用,从而使方背Ahmed模型的非定常尾迹呈现复杂的三维湍流特性。  相似文献   

17.
电弧加热器高温流场激光吸收光谱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流温度和组分粒子数密度是定量评估电弧加热器运行参数和流场品质的关键,常规测试手段难以适应电弧加热器内高温气流的恶劣环境,电弧加热器等离子体气流诊断研究一直缺乏有效手段。本研究应用激光吸收光谱技术,选用原子O(777.19nm)谱线,基于局部热化学平衡等离子体假设,对电弧加热器内高温离解空气(>5000K)试验气流进行在线诊断。试验测得了总焓H0=15.8,17.4MJ/kg 2组工况下,电弧加热器内等离子体气流温度和原子O粒子数密度。2组工况获得平均气流温度分别为5843和6047K,对应高温平衡气流表获得气流温度为5950和6335K。测得加热器运行稳定后2组工况的原子O总粒子数密度在(1.1~1.2)×1018cm-3之间,低能级5S20粒子数密度在(1.0~1.6)×1010cm-3之间,2组工况原子O总粒子数密度的差异与NASA-CEA平衡计算结果一致,验证了电弧加热器气流局部热力学平衡假设的有效性。本研究工作验证了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可作为高焓电弧加热器常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生物多糖溶液的水下减阻性能,在重力式循环水槽实验系统中,测试了瓜尔胶、黄原胶、黄蓍胶及刺槐豆胶等4种生物多糖溶液的喷射减阻特性,给出了喷射溶液速率、主流雷诺数及喷射溶液质量分数对多糖溶液减阻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4种生物多糖溶液均具有显著的喷射减阻效果,其中刺槐豆胶溶液减阻率最高(14.3%);同一主流雷诺数下,随着喷射溶液速率的提高,各多糖溶液的减阻率显著提高,减阻率达到峰值后则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多糖溶液在主流雷诺数较小(<2.0×104)时减阻效果更优,提高主流雷诺数后,多糖溶液表现出差异化的减阻规律;喷射溶液质量分数过高会降低多糖溶液减阻效果,提高主流雷诺数会使多糖溶液减阻效果随质量分数的提高出现“峰值后移”现象。通过引入“喷射溶液相对质量分数”将喷射溶液速率、主流雷诺数及喷射溶液质量分数对减阻效果的影响相互耦合,随着相对质量分数的增大,4种多糖溶液的减阻率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最后,基于相对质量分数初步阐明了多糖溶液的减阻规律。  相似文献   

19.
1996年10月在美国NASA的兰利中心召开了“首届应变天平国际会议”。东西方15个国家的主要空气动力研究机构派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交流了45篇论文,这些论文的内容基本上代表了当代风洞天平、校准装置及模型姿态角测量等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会议商定,“第二次应变天平国际会议”将于1999年在英国举行。会议分成九个专题交流:(1)设备综述;(2)风洞天子设计;(3)风洞天平应用;(4)特种天平;(5)测量、应变计与热效应;(6)自动校准装置及技术;(7)校准及数据处理;(8)天平精度和不确定度分析;(9)天平的有限元法分析与…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CARDC近期结合新型跨声速风洞对引射器进行试验研究的情况。研究表明:当采用中压气源(25×105Pa)为动力源时,设计合理的多喷嘴引射器在获得跨声速风洞(M=0.45~1.2)需要的增压比前提下,消耗的中压气源空气流量较目前国内常用的二元引射器成倍下降,引射后混合气体流量与消耗的气源气体流量之比可达3~6;气流噪声随喷嘴个数增加而下降;大型风洞的多喷嘴引射器喷嘴个数≥16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