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装备的复杂电磁环境效应试验研究需求,研究了雷达类装备面临的信号环境,提出了一种基于信号相干特征的环境要素分类方法,并根据该方法设计了一体化的雷达信号环境模拟系统框架,讨论了相关的关键技术及其难点,为开展雷达类装备复杂电磁环境适应性试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2.
文章结合国内外文献研究成果,并根据帕邢曲线计算,确定了通用的低气压放电气压范围;根据运载火箭的飞行历程以及理论计算,分别给出了非密闭单机和密闭单机经历低气压环境的时间,从而确定了通用的低气压放电试验时间;针对鉴定单机和验收单机,分别给出试验次数及单机通电要求。研究提出了更符合实际且满足地面试验考核需求的通用低气压放电试验条件,可为航天器型号地面低气压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杨军  蓝鲲 《宇航学报》2007,28(3):682-684
信息化集成设计技术是实现航天产品数字化的重要途径。为实现运载火箭的信息化集成设计,首先提出了信息化集成设计的内涵,即以单机智能化为基础,以接口标准化为途径,以系统平台化为目标,然后以运载火箭电气系统为例,给出了三层结构的通用信息化集成框架设想。研究表明,通过适应性的裁减与合并,此框架可满足不同规模运载火箭或其他航天运载器电气系统信息化集成设计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质量在150~300 kg小卫星的构型与结构设计存在定制化设计,面向多种载荷布局、多型运载火箭发射环境、组批快速部署的适应能力不强的问题,文章设计了一种适合组批部署的双隔板四点连接式小卫星构型与结构,采用标准主承力结构,构型截面可变,结构主承力接头X向间距可调,并开展了结构分析及优化设计。经验证表明:在可调设计范围内,结构一阶固有频率变化小于2 Hz,最小值为40.8 Hz,主承力结构最低安全裕度为0.28,可满足我国多型运载火箭的要求,具有多种载荷布局适应性强、多型运载火箭发射环境适应性强、组批快速部署适应性强的特点,可为同类型组批部署需求的小卫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开展了固体运载火箭底部对流热环境计算研究。采用线性化热力学参数的单一介质简化处理方法,模拟了发动机喷流与高速主流的流场,得到了热流与温度参数,并与飞行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固体运载火箭底部存在较为严酷的对流热环境,本文的数值计算结果与真实飞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该方法可为固体运载火箭的热环境与防热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运载火箭的测试发射模式对火箭和发射场总体方案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各国常用的测发模式主要有一平两垂、三垂和三平模式。研究和总结国内外运载火箭测发模式及其特点,从任务适应性、环境适应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经济性这4个指标中细化出13项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开展了3种测发模式影响因素对比分析。结合我国发射场环境地质条件和现有建设条件,提出一种运载火箭测发模式定量分析方法,完成了我国小型、中型、大型及重型运载火箭在现有4个发射场最优测发模式分析,为我国运载火箭未来测发模式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航天电子产品在低气压环境下容易发生放电,导致电磁干扰、产品损坏甚至灾难性事故。为确定单机机箱内部压力在轨变化趋势和特点,文章以航天器典型单机机箱为研究对象,首先计算分析了机箱内部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然后利用特殊工装实际测量了置于真空容器内机箱的内部压力变化。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实测结果符合性较好。该研究能够为单机机箱设计、低气压放电防护及评估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星载大功率微波产品低气压放电的机理。选取典型大功率产品L频段850 W固放,对其低气压放电阈值进行计算,对导致产品内部电路低气压放电的因素进行了仿真分析,利用热真空试验验证了仿真计算的正确性。最后从设计、工艺方面提出了有效防控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李岩  蔡远文 《航天控制》2005,23(4):64-69
简要介绍了PXI总线技术的发展情况,阐明了PXI技术的优越性及其在军事航天领域应用的重要意义。参考现有产品资料,设计了基于PXI总线技术的运载火箭测试发射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和软件框架。该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运载火箭测试发射系统的智能化、通用化和小型化,从而提高运载火箭的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10.
低气压温控设备用于模拟临近空间低气压和高低温环境,低气压环境的温度场控制是低气压温控设备的关键指标,也是设计难点。文章首先通过Fluent软件对无风扇扰动的低气压舱中的环境温度进行数值仿真,研究热沉开孔对舱内环境温度的影响;在低气压舱模型中增加风扇模型,分析强制换热对低气压舱内环境温度的影响。通过在低气压温控设备中进行的无强制对流的温度控制试验,研究此时空间温度的降温速率、试验舱压力和舱内试件工装对舱内环境温度的影响。数值计算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热沉开孔、扰动风扇、试验舱压力和试件工装均对低气压舱内环境温度有影响,在低气压温控设备的研制中,需综合考虑上述因素。  相似文献   

11.
基于照射箔条云的复合干扰原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某些舰艇因雷达反射面积较大而实施质心干扰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提出了有源照射箔条云的复合干扰方法,增大了导弹末制导雷达接收到的箔条云回波信号强度,相当于增大了箔条云的散射面积,并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VxWorks下设备驱动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月江  张梅 《航天控制》2004,22(6):54-57
讨论了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VxWorks下驱动程序原理及实现.在深入分析VxWorks操作系统的I/O系统及驱动程序调用过程的基础上,介绍了PCI/ISA设备驱动的实现,重点给出了驱动程序实现的关键代码,同时对提高驱动程序的性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自动测试系统ATS通用化是测试与诊断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直接决定了系统的设计维护成本、技术寿命和测试诊断性能。现有的通用ATS主要采用集中式系统架构,系统维护成本和难度较高,信息互通性和通用化程度不理想。针对集中式ATS架构的局限性,设计并验证了一种基于自动测试标记语言ATML标准集、以网络为中心的分布式通用ATS架构。经验证演示实验,该架构较好地解决了仪器和系统的互换性问题,并通过发掘仪器的智能性,缓解了网络的延时问题和带宽压力,对构建通用ATS具有重要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行星表面巡视探测器遥操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行星表面巡视探测器的遥操作,是整个行星遥科学探测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首先对遥操作的基本概念和行星表面巡视探测器遥操作的基本特性做了初步的分析,然后对成功发射到月球和火星表面并进行巡视探测的8个巡视探测器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最后对行星表面巡视探测器的遥操作技术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并建议在我国首次登陆的月面巡视探测器上采用以遥操作为主,同时设置遥操作加半自主的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15.
AEKF在姿态确定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新龙  杨涤  翟坤 《航天控制》2008,26(1):47-50
设计了加性扩展Kalman滤波器(AEKF),对卫星姿态进行了准确估计。针对四元数法描述卫星姿态所引起的信息冗余能使滤波误差协方差阵产生奇异,并导致滤波发散,为此提出了用协方差阵降维法解决该问题。仿真结果表明,应用本文设计的滤波器,能有效克服姿态敏感器的量测噪声,准确估计出卫星的姿态。  相似文献   

16.
NPBA在黑索金表面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中性聚合物键合剂NPBA在RDX颗粒表面吸附的定量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RDX对NPBA的吸附量随平衡吸附时NPBA在硝化甘油中的质量百分含量Ce增加而迅速增加,当Ce达到0.275%时出现一平台,此平台一直延伸到0.837%处,随后吸附量随Ce增加而继续缓慢增加;吸附理论研究分析表明,Ce较小时形成单分子层吸附,随Ce的增加,转化成多分子层吸附;BET多分子层吸附模型能对吸附等温线作出较好描述.  相似文献   

17.
绩效是指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取得或形成的客观结果和能力的体现。管理学基本原理表明,绩效考核是以一定的量或度为标准对客观结果和能力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考核评价。本文以建立干部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为目标,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为方向,探讨考核中的关键要素,即“德、能、勤、绩、廉、健”的内涵和相互关系。从而实现对干部绩效考核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绩效是指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取得或形成的客观结果和能力的体现.管理学基本原理表明,绩效考核是以一定的量或度为标准对客观结果和能力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考核评价.本文以建立干部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为目标,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为方向,探讨考核中的关键要素,即"德、能、勤、绩、廉、健"的内涵和相互关系.从而实现对干部绩效考核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CAN总线在卫星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淑芬  孙昕 《航天控制》2004,22(6):79-83
串行总线由于其接口简单且适用于距离较远的分系统间进行数据交换 ,因此在卫星上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介绍国内外空间应用的主要串行总线 ,分析CAN的主要特性 ,介绍CAN器件的发展方向 ,并对其用于卫星上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述 ,同时给出了一种CAN总线的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20.
刘全军  黄一敏  吴了泥 《宇航学报》2010,31(11):2519-2523
针对重复使用运载器(RLV)亚轨道再入返回过程中动压、过载等约束条件对飞行安全的不利影响,通过分析质点动力学方程,提出亚轨道再入返回段RLV存在高度上边界并给出两种求解高度上边界的计算方法。高度上边界反映了亚轨道再入返回段的制导能力,它对总体决策和控制系统具有重要意义,RLV上升段的最终高度也必须限制在这个高度之下。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求解高度上边界的两种方法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和工程实用性。〖J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