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改善带挠性梁航天器大角度机动的变结构控制精度,在建立挠性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基于喷气一飞轮执行机构工作模式,设计了简单易行的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并采用遗传算法(GA)优化了滑动平面和边界层厚度。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控制器能对航天器的大角度机动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全系数自适应控制方法在挠性航天器大角度机动控制中的应用,针对中心刚体带挠性板的航天器,设计了包括黄金分割控制、逻辑微分控制和逻辑积分控制的全系数自适应控制方案,并进行了挠性结构卫星单轴气浮台全物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方案具有机动速度快、超调小,在机动过程中能抑制挠性板振动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挠性卫星振动抑制的变结构主动控制方案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工程角度出发,以具有挠性太阳帆板的卫星为背景,着重研究了挠性空间结构的低阶模型变结构控制方案。针对卫星的“飞轮—喷气”执行机构工作模式设计了算法简单的变结构控制律,并基于单轴气浮台全物理仿真系统成功地进行了国内首次挠性结构振动主动控制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4.
将在线变动模糊划分的模糊控制应用在挠性结构卫星单轴气浮台全物理仿真实验中,实现挠性结构的大角度机动控制,获得了机动性能好、稳态精度高的结果。在模糊控制中,模糊集合的划分在控制过程中在线变动,自动确定模糊集合隶属函数的参数,需人工设置的控制器参数很少,只需调整一个控制能量分配参数,易于应用到实际控制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挠性卫星在控制受限情况下,采用简单线性滑动模态设计的变结构控制器不能保证在整条开关线上存在滑动模态,因此在大角度机动控制中就不能保证过滤过程品质。本文针对这个问题,采用抛物线型滑动模态设计了一种过滤过程性能很好的变结构控制器,并且分析了这种线性滑动模态的稳定性。最后还通过全物理仿真实验验证这种方法对于改善过滤过程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大型卫星三轴大角度姿态机动控制。建立了以控制力矩陀螺作为执行机构的大型卫星姿态动力学方程,针对快速性和鲁棒性要求,设计了一种滑模变结构控制器。控制器基于反馈四元数,避免了源自三轴大角度机动欧拉角描述的奇异性,且滑动模态能满足Lyapunov意义的渐近稳定。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控制器的有效性和优良性能。  相似文献   

7.
轮控小卫星姿态大角度机动递阶饱和控制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采用反作用飞轮的小卫星姿态大角度机动控制,在反作用轮输出力矩受限、速率饱和的约束条件下,采用递阶饱和方法,即限制卫星每次姿态机动的最大偏差,对姿态偏差进行逐次消除。在毋需获知最优机动轨迹规划的情况下,可用于卫星任意时刻的姿态捕获和机动控制。数学仿真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控制算.去能够实现快速姿态机动任务,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8.
三轴轮控小卫星大角度机动变结构控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卫星的三轴轮控姿态控制系统是具有耦合的非线性系统, 本文设计了一种解耦变结构控制律, 直接针对四个四元数变量设计滑态方程, 并进行了大角度机动仿真。结果表明: 此方法控制精度高, 不会产生奇异问题, 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且易于实现  相似文献   

9.
刘向东  丛炳龙  陈振  任宪仁 《宇航学报》2010,31(4):1036-1042
针对刚体卫星转速和控制力矩受限的情况,提出了避免敏感器及执行器饱和的大角度 特征轴机动控制律,并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证明其稳定性。控制律以修正罗德里格参数 表征姿态,采用特征轴机动作为拟最小时间机动策略,通过姿态误差的切换阈值将机动过程 分为两个阶段。给出了控制参数的整定方法和选择范围。最后进行了控制律算法的数值仿真 ,仿真结果表明控制律能够在卫星进行大角度姿态机动过程中有效地避免敏感器及执行器饱 和。
  相似文献   

10.
挠性卫星的变结构控制方案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本文以具有挠性太阳帆板的卫星为工程背景,在考虑了诸多实际因素的情况下着重研究了挠性空间结构的低阶模型变结构控制方案。基于卫星上常见的“飞轮—喷气”执行机构模式设计了算法简单的控制律,并对相应的控制系统进行了稳定性和鲁棒性分析,最后给出了数字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大型充液卫星在轨模式识别的方法 ,通过大型充液卫星在轨飞行试验确定液体晃动阻尼 ,为控制系统设计中确定晃动阻尼提供最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分布式卫星精确构形保持变结构控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布式卫星构形精确保持是实现分布式卫星任务的关键技术。在控制模型不精确和摄动力不确定的条件下,经典控制方法在鲁棒性、动态品质和静态指标的权衡等方面存在不足。本文利用变结构控制方法,设计了分布式卫星精确构形保持的控制器,使控制方法对摄动干扰、模型不确定等具有鲁棒性,因而使构形保持方法在参考轨道存在小偏心率、摄动力存在等非理想情况下仍然可以正常进行。利用高精度动力学仿真环境,对方法的先进性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3.
挠性航天器大角度机动的变结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连文  周军 《航天控制》2003,21(3):48-52
考虑刚性主体上带有挠性梁的航天器 ,在建立挠性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 ,采用等速趋近率的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进行大角度机动控制 ,并通过最优控制理论设计弹性稳态器 ,抑制由于刚体运动而激发的弹性振动 ,实现了旋转机动的同时 ,有效抑制弹性振动  相似文献   

14.
于小红 《航天控制》2003,21(1):53-58
明确了卫星综合组网和区域组网的概念 ,研究在对地观测卫星区域组网中卫星网的综合设计原则 ,提出确定区域组网中卫星轨道平面与卫星数量的一般方法 ,初步建立卫星网性能分析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15.
编队飞行小卫星相对姿态控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韦娟  袁建平 《航天控制》2002,20(4):16-20
以四元数作为定位参数对编队飞行小卫星进行相对姿态控制。首先给出了以误差四元数作为反馈量 ,基于参考卫星的相对姿态控制律 ,其次 ,研究了由若干颗相同卫星组成的编队卫星 ,在卫星姿态达到指定的方位时 ,相互之间也要满足一定要求的相对姿态控制律。最后进行了仿真计算 ,说明了两种相对姿态控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姿态对地指向不断变化成像时的偏流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群东  杨芳  赵键 《宇航学报》2012,33(10):1544-1551
 针对敏捷卫星在三轴姿态机动过程中同时进行推扫成像的偏流角问题,基于线阵TDICCD推扫成像原理,分析了动态成像过程中的偏流原理,通过速度矢量法推导出动态成像方式下的偏流角数学解析表达式。数值仿真分析表明:当相机推扫速度方向与星下点速度方向的夹角η为0°(沿航迹方向推扫成像)或180°(沿航迹反方向推扫成像),偏流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数值较小;当夹角为0°<η<180°时,偏流是地球自转和轨道运动共同产生的,偏流角数值较大;当夹角η=90°(垂直于航迹方向推扫成像)时,偏流角随地理纬度的增大而增大。基于以上结论,采用姿态偏航控制对偏流角进行调整,可以实现在三轴姿态机动过程中开启光学有效载荷进行推扫成像的动态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17.
刘晓冬  张岩  李莲治 《宇航学报》2000,21(2):105-110
现代小卫星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要实现卫星的自主运行。作为其控制核心的星载自主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当今 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是采用微内核体系结构。它具有微型化,模块化,可移植性可扩充性等优点。CPU调度是影响操作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当前的微内核操作系统基本上只提供几种简单的调度策略,如FIFO,循环反馈等。这些都难以满足卫星系统在特定的时间内对外界作出响应的实时要求。为此,本文设计了一个新的CP  相似文献   

18.
针对星载大型空间可展开天线与卫星平台之间的动力学耦合问题提出一种三自由度驱动与测量机构用于连接天线臂与卫星平台。该机构以驱动电机来控制天线臂转动,通过角度传感器对天线臂转角的测量来实现反馈控制,同时在卫星姿态控制系统中引入前馈控制进行反作用力矩补偿,实现卫星平台与天线之间的解耦控制、抑制天线的振动、提高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性能。通过姿态稳定状态下卫星-天线系统解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控制系统的设计、姿态控制的仿真分析,表明解耦机构能大幅增加天线振动的阻尼,有效提高卫星稳定性和天线指向精度。  相似文献   

19.
卫星对地球覆盖情况的判据及算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闫野  任萱  陈磊 《宇航学报》1999,20(2):55-60
在多颗卫星轨道的设计过程中,经常要考虑卫星对地球的覆盖情况。本文针对多颗卫星在某一时刻是否对地球进行了全球覆盖进行了探讨,并同了一种简单的判定方法及其对应的算法,同时对这一方法进一步推广为判定是否多颗卫星同时对地球进行了N次覆盖。本文给出的方法对于卫星网设计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基于鲁棒控制方法的卫星姿态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马克茂  伞冶 《航天控制》2001,19(4):29-34
针对卫星姿态控制系统 ,建立了简化的线性数学模型 ,利用鲁棒控制方法设计了卫星姿态控制律 ,由于在设计中考虑了建模过程中的简化而带来的不确定性 ,因而基于线性模型所设计的控制律能够应用于非线性卫星姿态系统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