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弹射筒一般用于航天器结构的连接与分离,将连接体以一定速度弹出,实现结构之间的弹射分离。弹射筒在工作过程中推力过大会造成航天器结构的损坏和精密元器件的失效,从而导致整个航天器飞行任务的失败,是航天器的关键部件,因此对影响弹射筒推力的因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与典型的弹射筒推力曲线进行对比,发现某型两种结构相同的弹射筒推力曲线均多出一个突变峰值。针对该问题,采用对弹射筒试验过程中的高速摄像图片与推力、速度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推力突变峰值出现的原因,从而为此类产品的设计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水下弹射是水下运载器发射的重要方式,弹射工质气体形成的筒口气泡对相邻设备安全有着重要影响.为明确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一筒多弹水下弹射筒口气泡演变过程及载荷特性,利用雷诺平均的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和嵌套动网格技术,建立水下弹射两相流动非定常数值计算模型,并经实验测量数据校验后,对一筒三弹水下弹射流动和载荷状态进行数值研究.研究结...  相似文献   

3.
弹射筒是航天火工装置中的一种,它的结构简单用途广泛,能对弹射物体产生力和运动速度。文章主要介绍通过不同装药设计控制弹射筒的性能,以便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4.
对筒射导弹弹射动力装置与发射筒之间三种不同安装方式的火药有用能利用系数进行分析计算,绘出其变化规律曲线,为导弹弹射动力装置设计者在选择安装方式之后计算装药量提供设计参考,有助于简化燃气一蒸汽弹射动力装置的研制过程。  相似文献   

5.
文键  李超龙  王悠悠  赵欣  王斯民  厉彦忠 《宇航学报》2021,42(10):1335-1342
针对传统气动弹射介质空气做功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采用CO_2作为新型气动弹射介质。基于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以CO_2为弹射介质的弹射热力模型,并使用该模型对比分析了CO_2和空气作为弹射介质对于弹射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弹射过程中高低压室内介质状态以及飞行器运动参数的动态变化过程。与空气相比,CO_2具有更大的做功能力。相同的热力状态下弹射相同质量的飞行器,使用CO_2可获得更大的出筒速度。CO_2作为弹射工质对于大质量的飞行器优势明显,在不减小出筒速度的情况下,使用CO_2可使负载质量提升50%以上,验证了CO_2作为弹射工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弹射筒是航天火工装置中的一种,它的结构简单用途广泛,能对弹射物体产生力和运动速度。文章主要介绍通过不同装药设计控制弹射筒的性能,以便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7.
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以碳纤维/高硅氧玻璃纤维/酚醛树脂为材料,采用缠绕工艺制造的有导轨薄壁筒进行了弹射物筒内弹射阶段动态分析,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说明采用该方法进行数值模拟,结果准确,可作为工程及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8.
建立一种带有导流槽装置的考虑燃气引流冲击开盖的新型燃气弹射系统模型,采用燃气弹射试验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弹射过程流场、筒盖载荷、弹体内弹道曲线变化规律,研究了改变导流槽深度对开盖载荷的影响。结果表明,发射筒与弹体间隙之间的压强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且压强的扩散速率比温度更快;当导流槽深度为20 mm时,弹体加速度在低压室燃气动力作用、弹体运动和导流槽导流区域变化共同作用下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急剧上升的变化规律,弹体速度和位移均呈现上升规律,筒盖最大压强达到0.24 MPa,满足发射开盖载荷设计要求。随着导流槽深度减小,导流槽封闭时间提前,筒盖最大压强不断降低,当导流槽深度不小于12.5 mm时,均可满足开盖载荷要求。  相似文献   

9.
在理论分析和试验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整流罩分离过程中弹射筒分离力的工程估算方法。认为弹射筒达到最大压力后,力-位移关系近似符合等温变化规律。由此可根据地面小车试验的力-时间曲线,通过MSC.ADAMS建模分析获得弹射筒的力-位移曲线,以及整流罩的相关分离参数。整流罩分离地面试验表明,该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实际较吻合。  相似文献   

10.
戴龙成  宣益民  尹健 《宇航学报》2002,23(6):50-56,68
以高压气体作为弹射能源为思路,研究了悬挂发射装置的动作过程和运动规律,提出了一套新型悬挂发射装置的设计方法。对近年来逐步发展的现代设计方法如何在悬挂发射装置设计中推广应用,指导新型悬挂发射装置研制的全过程作了阐述。本文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应用变质量系统的能量方程和牛顿第二定律建立气压传动装置的数学模型;将拉氏方法和机构动力学引入弹射机构装置的数学建模中,在求解考虑管壁摩擦和截面积变化的准一维非定常流守恒型方程组时采用算子分裂技巧来构造差分格式,本文将小波分析中奇异性检测理论应用到结构优化,对基于系统仿真技术的动力学参数,结构尺寸,气源参数和导弹重量等进行多目标全面优化,将小波分析中非线笥浮动阈值去噪理论应用到含噪试验的数据处理中,取得比传统降噪滤波及一般的小波和小波包逆变换重建信号更好的效果;将模糊数学理论应用到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和综合评判中,可以更好地完善系统的设计方案,运用弹射投放性能测试技术对悬挂发射装置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1.
捷联惯性测量装置的综合环境应力可靠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万创 《上海航天》2004,21(1):58-61
研究了捷联惯性测量装置综合环境应力可靠性试验方法,分析了捷联惯性测量装置的原理和可靠性指标,并给出了试验方案、环境应力、试验剖面和失效判据等内容。对某型战术导弹捷联惯性测量装置进行的可靠性增长试验表明,该方法可以较真实地模拟实际的使用环境。  相似文献   

12.
战术导弹发动机无线电子干扰滤波器是确保导弹发动机战勤安全的一个重要电子产品。为了评价它的可靠性,需对其进行可靠性验证试验。据此,结合一种导弹发动机无线电干扰滤波器的可靠性验证试验,讨论了其可靠性验证试验的数学模型,试验方案设计和试验方面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倪健  陆凯  张铎 《上海航天》2000,17(3):33-36
通过对导弹折叠翼展开机构的分析得出了可靠性分析模型。针对某型飞航导弹的折叠翼展开过程,运用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的原理,对导弹折叠展开机的可靠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和研究,得出了导弹折叠展开机构可靠性分析的各种故障模式,以便对全弹结构的可靠性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4.
傅德彬  王飞  王新星  韩磊 《宇航学报》2016,37(4):488-493
针对火箭、导弹储运发射箱前盖快速开启、可靠分离的设计需求,提出一种利用弹簧储能的低冲击弹射式发射箱前盖方案。在此基础上,结合设计方案各部件在分离过程中的受力特性,建立前盖分离和抛落的理论模型,对箱盖分离轨迹进行计算分析。为优化设计参数,利用实验设计方法(DOE)和响应面法(RSM)对影响前盖抛落距离的储能弹簧刚度、有效作用距离以及活动冲击部件的斜板倾角等进行优化分析,获得满足可靠分离判据的优化结果。最后利用基于多体动力学模型的虚拟样机试验对优化模型进行了校验分析,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理论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推力平稳性及飞行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中燃面退移速率的影响因素,建立了燃面退移速率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工作过程仿真模型。采用该模型对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超音速巡航导弹的推力平稳性和飞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选择适当的发动机设计参数能确保推力随时间的变化最小;发动机能根据巡航导弹飞行高度和速度的变化进行调整,使巡航导弹维持在设计点飞行。  相似文献   

16.
防空导弹可靠性指标与验证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型防空导弹的特点,指出可靠性是一种设计特性,必须从导弹研制初期就加以考虑,并贯穿于整个寿命周期。结合工程实践,给出了空空导弹可靠性指标的应用示例,探讨了防空导弹可靠性验证方法。所述内容对新型防空导弹可靠性指标的确定和验证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导弹折叠翼展开机构运动功能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健  陆凯  张铎 《上海航天》2001,18(5):1-5
通过建立等效动力模型得出导弹弹翼展开机构的运动规律,进而对弹翼展开机构进行动态静力分析。针对某型飞航导弹的折叠弹翼展开过程,对机构运动功能可靠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和研究。该方法可用于 飞行器分离机构,展开机构和折叠机构等的可靠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张琰  张宏俊  张励 《上海航天》2002,19(5):27-30
为提高半实物仿真技术在便携式红外旋转导弹制导系统设计和研制中的应用效果。就提高红外系统仿真精度与可信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系统误差数学模型,分析主要误差源,并采取针对性措施。经与数字仿真和靶试结果比较,证实改进后的系统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信度,在某定型型号导弹导引头性能、制导系统关键技术研制以及故障诊断、复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可靠性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可靠性是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效能的重要决定因素 ,亦是武器装备质量的重要内涵。本文综合研究了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可靠性模型 ,并结合实例加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0.
开展高效应力筛选试验提高导弹可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导弹舱段高效应力筛选试验的方法、内容、程序和效果。数据分析证明该方法在研制阶段可实现导弹可靠性增长,提高外场使用可靠性,是可靠性增长的重要手段,并提供改善可靠性管理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