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上海航天》2014,31(6)
对某对地观测微小卫星初样星的结构优化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该卫星的有限元模型,对卫星的主承力结构进行了结构尺寸和材料优化,结果表明结构尺寸优化在满足整星有足够静、动态特性的前提下使总质量减少了5.66kg,占结构总质量的28.3%;用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替换原铝合金材料使整星质量减轻6.55kg,占结构总质量的32.75%,并满足相应的力学性能,两种结构优化方案均使初样微小卫星结构质量显著降低。用模态分析与静力分析验证了优化后整星满足规定的刚度与强度要求,其优化过程与结果为同类微小卫星结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型号导弹仪器舱组合体结构和设备的联合动强度考核需求,开展组合体的动强度试验方法研究:设计专门的气瓶过载弹性加载装置,实现了气瓶过载力的等效模拟;通过整舱振动试验边界模拟和传递特性分析,验证了噪声激励振动传递与机械振动传递的差异性,提出采用大刚度模拟边界代替级间段真实边界与仪器舱组合进行联合动强度试验的方法;针对3个重点结构部段提出各自的试验条件,并通过预试验和归一化输入响应的比较分析确定了舱段不同部位结构和设备的联合考核方法。该试验方法可以有效模拟由发动机脉动和气动噪声引起的声振环境,避免产品过试验,达到对舱段结构及设备的动强度考核和设备支架动特性及放大倍数评估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长寿命、小型双轴太阳电池阵驱动机构动强度分析中轴承连接建模难的问题,首先,提出并实施了基于历史产品试验数据和理论公式在设计阶段确定装配状态下轴承刚度的方法;然后,建立了整机动强度分析模型,计算得到的模态频率和试验结果相一致,提高了仿真精度;随后开展发射与展开过程动态载荷作用下的强度分析,给出了整机结构在随机振动和冲击载荷下的动应力分析结果。以上研究可为在设计阶段进行整机动强度安全性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刘伟  贾宏 《航天器工程》2003,12(4):29-35
分析了资源二号卫星整星热计算结果和飞行数据误差较大的因素,对热网络数学模型用物理修正法进行了修正,使星内仪器计算结果与在轨飞行数据相差在±3℃的范围内。通过修正热计算,为这种类型卫星的整星热分析积累了经验,提高了计算水平,能比较准确的预示整星在轨飞行温度,并且对整星热平衡试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卫星飞轮的静动不平衡原理,对飞轮的静动不平衡进行了建模。根据建立的整星动力学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飞轮的静不平衡对整星的扰动较动不平衡大2个量级,是主要的颤振激励源。  相似文献   

6.
应用结构动力学模型进行弹翼静强度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模态试验结果为基础,根据特征方程反问题的直接方法对结构界面的连接刚度作参数辨识,得到结构的连接界面边界条件,建立超准确的结构动力学模型,利用该模型进行结构静强度计算,可以得到比传统静强度计算更加合理的结果。讨论了某型导弹弹翼的强度计算,说明该方法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QJ2067—91《弹道式导弹弹体静、热强度与静、热刚度试验规范》制定的目的、原则和特点,并对标准的主要内容作了介绍,分析了主要技术难点,提出了可行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8.
文援兰  朱俊  李志  廖瑛 《宇航学报》2009,30(1):155-163
编队飞行的卫星或卫星星座对轨道确定自主性和精度提出了较高要求。针对这个问题,通过建立星座的轨道动力学模型和星间观测的测量模型,将星座中的星间观测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融合起来,将待估的卫星轨道参数和部分动力学参数进行适当的分类,研究卫星星座整网轨道确定的新方法,并在理论上分析了整网定轨方法能提高定轨精度的原因;最后采用自主开发的卫星星座整网轨道确定软件进行了仿真计算。计算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减少对地面站的依赖,并较大幅度提高定轨时卫星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精度。
  相似文献   

9.
针对天宫空间站梦天载荷舱提出了采用一种含大开口的半硬壳铆接结构,实现了结构承载、载荷进出舱及载荷试验平台一体化设计。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考虑主动段飞行及地面整器起吊载荷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结构强度迭代分析,识别结构的潜在薄弱环节,并开展针对性的局部结构验证试验。最后,设计并建立大开口结构的全工况静力试验平台,开展载荷舱整舱静力试验。数值计算与试验所得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载荷舱大开口结构设计的正确性。载荷舱结构的设计方法及验证思路可为其他飞行器结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重点针对某微小卫星力学环境要求,对模拟环境试验进行了相关设计,并对整星正弦和随机振动试验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同时在试验前后利用光学经纬仪对整星结构进行了精度测量。通过试验和测量结果验证了初样星整星结构的合理性,而且针对试验中所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关解决办法。该文对同类型微小卫星的力学试验验证工作有一定的工程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1420Al-Li合金材料的特性、卫星典型零件的结构特点分析,提出了模锻工艺研究试验方法及工艺方案的设计;进行了模锻工艺试验,并对锻件进行外观、力学性能、化学成分及内部性能检测,验证了模具结构设计的合理性,确定了合理的模锻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2.
立方体卫星凭借着其质轻、体积小、灵活性强等特点得到了快速发展。文章以南京理工大学研制的三单元立方体卫星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法对其结构进行仿真计算,验证了整星模态频率满足刚度要求。基于仿真结果对PVC板进行了合理的改进,结果显示立方体卫星3个方向的一阶频率分别提高了36.8%、14.4%和36.3%,同时改善了PVC板的振动特性,为后续整星振动试验的开展及其他立方体卫星的结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承力筒模态分析与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卫星的关键主承力结构——承力筒进行模态分析与测试是了解其结构特性的重要手段。文章采用悬挂法和固支法对某卫星用两种结构设计的承力筒进行了模态分析与测试,并对比分析了这两种方法对分析与测试结果的影响,最终确定了承力筒的模态特性。模态试验属于有效性确认试验,应根据具体的试验对象,慎重选择合理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及有效载荷特性,采用基于"下凹"控制策略的环境条件制定方法,有效降低有效载荷界面振动力学环境条件达57%,避免了有效载荷"过设计";提出了有效载荷部件级试验与整星级试验相结合的考核方法,避免了有效载荷"过试验"的风险;针对HXMT卫星研制特点提出了整星级环境试验方案。通过卫星系统级环境试验及在轨飞行验证表明:卫星环境条件设计正确、试验设计合理,达到了考核卫星设计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射频电缆在低温环境下扭转阻力矩增大给某卫星展开锁定机构可靠性带来的不确定影响,文章首先对射频电缆低温扭转阻力矩进行测试试验,之后分析了该阻力矩对展开锁定机构静力矩裕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机构的设计方案进行改进,并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改进后机构能够可靠展开,展开时间、冲击力矩等指标满足卫星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16.
根据有效载荷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质量大且集中安装的特点及总体构型布局,提出了一种卫星结构设计方案。通过简、短、直接的主传力路径设计,多组动量轮一体化安装的高刚度支架设计,大面积、高悬臂薄壁遮阳板结构的刚度改进设计,实现了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的高刚度、高精度安装,提高了遮阳板结构的刚度,解决了动量轮安装点动力学响应放大的问题。经力学仿真分析、地面试验和在轨试验,验证了卫星结构设计的正确性和合理性。HXMT卫星的结构设计思路及验证方法可为后续卫星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碳纤维承力筒一体化结构设计及试验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小卫星结构质量并保持良好的力学传递性能,文章在不改变原中心承力筒构型和外部接口的情况下,对碳纤维T800H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桁条加筋承力筒进行了锥柱一体化的结构设计,包括:采用可行方向法优化了承力筒的尺寸,确定了蒙皮单层铺层厚度和铺层方式,对端框进行了一体化的设计,以及各部件采用胶接的方式。优化后的承力筒结构质量减小约52.4%。对该承力筒在整星状态下进行相应的力学分析,完成了承力筒静力试验和整星的振动试验,结果表明,该承力筒的结构性能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一种梁板复合结构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某卫星主结构中应用的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结构形式——梁板复合结构进行了设计、分析与试验。首先通过整星分析,设计了梁板复合结构,并为其设计了试验件进行研制试验。同时,利用有限元软件PATRAN和NASTRAN建立了三种模型:二维板壳模型、三维板壳模型和三维实体模型,通过比较试验结果与分析结果,修正了分析模型,并找出了合理的分析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梁板复合结构满足了既定的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19.
文章根据某卫星在轨工作工况,对星上功率电缆的热特性进行了理论计算,以此为基础结合卫星在轨外热流环境条件,提出了整星状态下的试验验证方案,通过试验验证获取了星上功率电缆在整星状态下的温度参数分布,对获取的温度数据及其环境特点进行了分析,获得了星上功率电缆的热特性,对电缆在卫星内的走向、固定方式等提出建议。研究成果可为后续卫星功率电缆相关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星外管路多层隔热组件热参数确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利用整星热平衡试验数据确定星外管路多层组件热参数的方法,解决了以往星外管路热设计在地面热试验验证不充分的难题。以某卫星星外管路为例,通过对星外管路试验状态模型的修正,确定了星外管路多层隔热组件热参数,并分析了星外管路的在轨极端温度。根据确定的星外管路多层隔热组件热参数计算出的星外管路温度,与在轨温度数据符合较好,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