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内部声激励、热线频谱采集等一系列试验研究,讨论了声激励对大迎角细长体当地侧向力、模型背风面空同流场的影响,分析了细长旋成体大迎角非对称流动的特点。并给出了声激励前后功率谱和相关系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细长体大迎角流动的非对称特性及声激励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测压、油流、粘贴转换带、热线频谱采集及声激励控制等一系列试验研究,讨论了Re数、转捩带对流动非对称性的影响,分析了细长旋成体大迎角非对称流动的特点。重点对声激励控制流动的非对称性的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提供了有无声激励时功率谱和相关系数的变化情况,并提出了所支持的细长体流动非对称性产生机制的流场的空间动力不稳定性观点。最后阐述了声激励控制非对称流动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细长旋成体大迎角非对称流动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细长体大迎角流动非对称性的试验结果,分析了Re数、湍流度和安装条件等因素对大迎角流动非对称性的影响,探讨了大迎角流动非对称性的产生机制。文章最后着重阐述了该研究得出的一些支持细长体大迎角流动非对称性产生机制的空间动力不稳定性观点的理由。  相似文献   

4.
粗糙带对细长体大迎角流动非对称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模型表面压力分布测量和表面油流图谱显示等试验手段,在低湍流度风洞中探讨了模型头部不同形式的粗糙带对细长体大迎角条件下流动非对称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条型"粗糙带可以有效改善流动非对称性、降低当地侧向力;"环型"粗糙带可以改善模型表面的分离状态,但是却增强了流动非对称性;"条型 环型"粗糙带对于表面流谱的影响较为复杂.但是这些形式的粗糙带都不能完全消除流动非对称性所产生的侧向力.试验结果还展示出了大迎角状态下,流动非对称性的存在形式与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5.
Re数对细长旋成体非对称涡及气动力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细长拱柱旋成体大迎角绕流不同截面测压结果分析,探讨了绕流舶数对非对称涡结构和气动特性的影响,得出舶数不仅影响分离线位置和绕流流态结构,而且影响边界层的绕流特征及其分离涡的强度,非对称性的出现与细长体两侧边界层的绕流特征和分离涡的强度不等存在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同种流态下,两侧边界层的绕流特征和分离涡强度不等是造成侧向力的主要原因;在两侧不同的流态下,转捩不对称是产生大侧向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细长旋成体大迎角绕流中的头涡与卡门涡的脉动压力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迎角很大时细长旋成体背部流场沿轴向通常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区域,其中卡门涡脱落区域位于后体,而头涡区域靠近旋成体头部。为了寻求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在两个风洞中分别用两个细长体模型进行测压和流动显示实验,得到了沿旋成体轴向不同区域的压力脉动特征,即头涡的脉动幅度相对卡门涡较大,而频谱峰频率则较低,而且随着迎角的进一步增大,头涡区会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7.
绕细长旋成体非对称涡非定常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采用DES(Detached-Eddy Simulation)对大攻角下细长旋成体俯仰振动的气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俯仰振动对细长旋成体流场与气动力特性的影响。通过对背风面分离涡的强度和位置,流场形态,截面压强系数和侧向力系数的观察与分析,发现施加小振幅、特定频率的俯仰振动对大迎角细长旋成体背风面流场有明显的控制能力,将改变流场结构,使背风面非对称流场趋于对称。  相似文献   

9.
大攻角非对称流动的非定常弱扰动控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顾蕴松  明晓 《航空学报》2003,24(2):102-106
 研制了一种新的大攻角细长旋成体非对称涡的主动控制技术, 即在细长旋成体头部施加非定常弱扰动来控制头部非对称背涡。应用七孔探针测量的空间截面流场揭示了非定常控制下非对称涡变成对称涡的流态特征。测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完全消除背涡的非对称性及其产生的侧向力, 并且有效控制攻角范围从30b直到80b。  相似文献   

10.
大迎角细长旋成体绕流结构演变过程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烟流显示和测压实验, 系统地观察和分析了尖拱头细长旋成体绕流结构随迎角的演变过程。实验发现在不同迎角下, 不仅细长旋成体绕流结构形态不同, 而且不同流态结构的演变过程所含迎角范围较小,几乎在几度迎角内就可完成。  相似文献   

11.
亚临界雷诺数细长体绕流流态随迎角的变化和分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2.
使用低速闭口风洞,对头部带有确定人工扰动的尖拱型旋成体,在模型两侧θ=±52.5°粘贴条状粗糙带的条件下,粗糙带的轴向起始位置在x/d=0.75之前变化,固定迎角为40°,在雷诺数ReD=0.67~9.4×105变化范围内,通过表面测压研究粗糙带起始位置对模拟过临界Re数下旋成体绕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迎角下,人工转捩带的轴向起始位置会影响到头部部分截面的压力分布,但对后体的影响很小.粗糙带的起始位置越靠后,所受影响的轴向位置越远.通过分析得出粗糙带起始位置与受影响的轴向位置x/D之间的关系曲线,由此确定模拟过临界雷诺数下流动时合适的粗糙带起始位置.  相似文献   

13.
利用脱体涡模拟DES方法对细长旋成体非对称绕流进行数值模拟,比较了基于S-A湍流模型的DES与RANS方法对背风面非对称分离涡的数值模拟能力,发现在大迎角非对称涡未破裂情况下,DES与RANS均能模拟出与实验相符的非对称绕流;当迎角增大,背风面非对称涡发生破裂时,RANS无法准确捕捉到背风面流场的非定常性,而DES能准确预测非对称涡的飘起与破裂,并与实验值接近。计算结果表明:与RANS方法相比,DES方法具有更好的模拟大攻角,大分离流动的能力,尤其在非对称流场的分离涡破裂模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更真实模拟出细长旋成体背风面分离涡破裂之后的非定常流动特征。  相似文献   

14.
大迎角分离流场在等离子体控制下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大迎角主动流动控制方法。采用圆锥-圆柱组合体模拟飞行器前体,在靠近圆锥尖端处镶嵌了一对马蹄形单电极介质阻挡放电(single_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SDBD)等离子体激励器,通过风洞实验研究了等离子体激励器在不同状态下对大迎角模型前体的非对称气动载荷的控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控制等离子体激励器的开闭可以使得圆锥-圆柱组合体在大迎角下出现的侧力改变方向。还对通过调节单侧等离子体激励器的激励电压实现圆锥前体侧力系数在正负极值间连续变化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的实验探索。  相似文献   

15.
角区分离对声激励响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一小展弦比扩压器内的分离流的声激励控制进行了实验研究, 并对此类声控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实验结果表明用外部声激励的方法可以控制小展弦比扩压器内的复杂分离流动;声控分离的效果依赖于激励强度和频率, 而对激励位置并不敏感。介于未分离区和分离区间之间的分离过渡区中的湍流脉动模式决定了所观察到的非定常湍流分离的基本结构。在激励声波的作用下, 角区旋涡被其调制加强, 使过渡区的湍流脉动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加强了向分离区的能量输运, 推迟角区旋涡在扩压器内逆压递度作用下卷起, 因而削弱了大尺度的分离流动。   相似文献   

16.
钝圆柱体分离流动声振控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Re=3.0*10^4-1.0*10^5的范围内,实验研究了声激励对钝圆柱体分离动的影响,分离剪切层发展演化的改变,给出了最佳声激励频率范围,并探讨了声激励控制分离流动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激励频率范围具有普适性,该结果对工程实际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流动显示演示了轴对称钝体前缘分离剪切层中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波的演化发展情况。声激励状态下的流场结构与自然状态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分离剪切层与外加声激励的相互艇蕴含着魔鬼台阶段象,该现象经常在两个振子相互耦合的动力系统中产生。  相似文献   

18.
针对跨声速条件下,小展弦比截尖三角翼尾舵的旋成体导弹在小迎角、零侧滑、大舵偏对称状态下呈现出的非对称流动现象,本文首次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通过一系列测力试验、表面油流试验及粒子图像测速(PIV)试验对该非对称流动现象进行了精准捕捉,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基于已获得的试验数据及流场观测结果,借助数值模拟方法对所述非对称流动的细节、拓扑结构、空间形态及舵面压力分布等问题做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了详细讨论。结果表明:旋成体导弹小展弦比舵面大偏度对称偏转时,舵面前缘产生的翼尖涡会因舵面相距较近而相互干扰,促使翼尖涡沿流向非对称发展,使得舵面压力分布不均,最终导致非对称流动和较大横向量的产生,影响导弹的气动性能。  相似文献   

19.
轴对称旋成体流动结构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N-S方程模拟了旋成体的绕流过程。旋成体流场由不同层次的涡结构组成,包括主涡、二次涡t、ertiary涡、螺旋涡、羊角涡、U型马蹄涡。文中清晰地展示了这些结构,简要分析了各类结构的特性和功能,强调了亚结构和三维结构在流态发展与流场演变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在更高的风速下实现圆锥前体分离涡的控制,了解AC-DBD和NS-DBD激励器的激励特性,应用交流(AC)放电和纳秒脉冲(NS)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对20°顶角的圆锥-圆柱组合体圆锥段前体非对称流场进行主动流动控制实验。实验在低速开口风洞中进行,迎角45°,风速5~22m/s,流动控制方式为等离子激励器关闭、左舷或右舷等离子体激励器开启三种模式。结果表明:风速5m/s时,通过AC-DBD的左、右舷激励可控制圆锥前体的非对称流场实现镜像对称,NS-DBD则无明显作用效果;随着风速的提高,AC-DBD对非对称载荷的控制作用逐渐减小,与此同时NS-DBD的控制作用逐渐增加;风速22m/s时,NS-DBD可实现圆锥前体非对称流场的镜像对称控制,而AC-DBD则无明显作用效果;相对于AC-DBD等离子体激励,NS-DBD对于更高速度下的分离涡流场控制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