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贮箱出流夹气的四种基本情况,并根据自己试验研究工作中的观察和体会逐一分析了防止夹气的方法和难易程度,指出减少剩余量的方向和措施。供推进剂贮箱设计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给新一代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研发提供参考,梳理了星舰动力系统的技术特点,并采用限体积法(Volume of fraction, VOF)对再入过程中液氧贮箱三维非定常流动进行了仿真,分析了复杂加速度场下推进剂贮箱内液氧流动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在星舰再入着陆阶段,贮箱内推进剂发生了低频率(<0.6 Hz)、高幅度(轴向质心偏移高达20%)的晃动;并且贮箱底部推进剂产生了大量夹气现象,这可能会给发动机带来灾难性后果。  相似文献   

3.
用不可压位流理论证明了三角形突起物后存在自由旋涡的驻定态位置 ,且在该处稳定的自由旋涡是中性稳定态。并提供了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突起物所对应的自由旋涡驻定态位置。而在实验条件下 ,需用侧壁抽吸 ,才能捕捉到稳定的旋涡  相似文献   

4.
最近的实验表明用侧壁小孔抽吸可在后台阶流中捕捉到静止的分离旋涡。笔者将用理论证明,二维后台阶流中存在自由旋涡的驻定态位置,并且有中性的驻定态稳定性。还进一步证明,用侧壁小孔抽吸,可使自由涡达到真正的驻定态稳定  相似文献   

5.
对可燃气体在密闭容器内点燃后的泄爆过程进行研究,测量了甲烷-氧气预混气在初始压力为0 10133MPa发生泄爆时容器内外流场的压力。实验结果给出了不同当量比的甲烷-氧气预混气和不同点火位置条件下泄爆容器内外的压力场,讨论了不同泄爆条件对泄爆容器内外爆炸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时间解析PIV的圆柱绕流尾迹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时间解析PIV(采样频率为1000Hz)在0.55m×0.4m声学风洞中测量了直径D=20mm圆柱后方7.5倍直径、圆柱两侧各3.3倍直径所围成范围内的绕流尾迹在雷诺数Re=2.74×104下的非定常流场。针对PIV获得的速度场数据,进行流场和频谱特性分析,探讨了圆柱绕流尾迹中的平均流场和脉动流场特性,以及旋涡脱落的频率特性。提出了基于速度场之间相关性的相位平均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圆柱上下两侧旋涡交替生成、脱落、发展并耗散的完整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圆柱后方存在一个低速回流区,其中心0.8D的位置附近是流动结构变化最剧烈的区域;圆柱后方1.9D位置附近是上/下两侧脱落旋涡交汇、耦合的区域,湍流脉动最强;圆柱绕流尾迹中,旋涡脱落频率对应的斯特劳哈尔数稳定在0.2左右;基于速度场之间相关性的相位平均分析方法简单有效,可以准确地识别绕流尾迹中旋涡交替脱落和发展的时空演化过程,在非定常流场测量方面具有普遍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7.
圆柱体绕流尾迹的PIV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IV是一种先进的流场定量测量技术,在生产性风洞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利用PIV测量技术,采用双CCD摄像机在EL-5低速生产性风洞中对不同的雷诺数Re下圆柱体绕流尾迹进行定量的测量,给出了圆柱体绕流尾迹的瞬时速度场、涡量场和流场的流线图。通过测量发现剪切层的相互作用是圆柱体绕流尾迹区旋涡形成和脱落的重要因素,并直接验证了Gerrard的绕流尾迹理论;在雷诺数Re=104-105范围内,随着雷诺数的增大圆柱绕流近尾迹区旋涡形成区域长度在逐渐缩短。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先进旋涡燃烧室(AVC)前后钝体的最佳结构参数,对不同钝体结构参数下燃烧室冷态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B2/B1=0.7,L/B1=0.8时,凹腔内旋涡最为稳定对称,且此时燃烧室总压损失较小。在确定的最佳钝体结构参数下,研究了来流速度对燃烧室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总压损失系数随着来流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总压损失变化幅度远远超过来流速度变化幅度,AVC凹腔作用在高速来流条件下依然适用。  相似文献   

9.
失重环境下液—气界面静平衡形状是液体推进剂管理系统设计的依据,是流体动力及热传导分析的初始条件,因此很多人在这方面提出了分析方法并进行了试验。因所求解必须满足贮箱中气体体积的初始值和由液体性质及贮箱材料所确定的液—气界面与贮箱壁接触角θ的边界条件,须解不定边值微分方程组,计算工作量较大。  相似文献   

10.
空腔内的旋转流动常常涉及二次流、旋涡破裂等复杂问题。在整场流动实验测量中 ,必须长时间保持恒定工况。目前文献中的作法一般是采用高精度的恒温水域 ,但系统复杂、控制精度受限制。笔者介绍了一种根据实测温度调频变速保持实验Re数不变的方法。实验表明 ,该方法简单易行 ,并能将流动在长时间内高精度地保持在同一工况Re数内。最后给出了采用这种方法的整场和旋涡破裂区域内速度分布的LDA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11.
亚临界雷诺数细长体绕流流态随迎角的变化和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北航1.2m水洞中利用染色液显示和激光片光技术的显示实验以及在西工大NF-3风洞中进行的表面测压实验,对拱形头部细长旋成体在无侧滑条件下的流场结构和流动特性随着迎角的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在流动显示和测压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对迎角从0°到90°范围内绕细长体的流动进行了流态分区,即细长体绕流经历6种流态:极小迎角下(0°≤α≤3°)物面附着绕流流态、小迎角下(3°<α≤25°)背部对称旋涡流态、中等迎角下(25°<α≤40°)背部2个非对称旋涡流态、大迎角下(40°<α≤60°)的非对称多涡系复杂流态、特大迎角下(60°<α<75°)背部多个旋涡依次破裂的流态、极大迎角下(75°≤α≤90°)背部类卡门涡街(或随机尾迹)流态。阐述了不同区域的流动特性和气动特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毛细收集器贮箱三种出流状态,以公式的形式给出具体的液流失效条件;并对保证上、下箱液体顺序出流的要求进行探讨,得到简单的判别式。这些工作对分析试验结果、改进贮箱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用热线风速仪对气动雾化喷嘴出口的气相湍流速度场进行测量,得到了气流的脉动速度及旋涡尺度分布。用浓度测量仪测量了喷嘴出口液相浓度的分布。研究表明,湍流脉动对细小雾滴的扩散具有促进作用,而气流的大尺度旋涡对液滴扩散的作用更加明显。内气路采用径向射流型式,可以增大气流的旋涡尺度,加强对液滴的扰动,因此对喷雾浓度的均匀分布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4.
SST-DDES模型在大分离流动问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基于SST k-ω湍流模型耦合延迟脱体涡模拟技术(Delayed detached-eddy simulation,DDES)的SSTDDES模型,数值求解Navier-Stokes方程。并针对低速流动问题,发展了基于隐式双时间步方法的低速预处理技术,用于数值模拟低速、高雷诺数湍流大分离流动问题。数值模拟了低速大迎角三角翼绕流及大迎角6∶1椭球绕流,观察到与物理现象相一致的旋涡特征,且得到的定量数值结果与实验数据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观测了箱梁颤振过程中模型周围流场的旋涡特征,以模型扭转振动位移作为参考信号,采用相位平均的方法研究了旋涡规律性演化对模型周期性振动的驱动作用.风速较低时,箱梁振幅很小,其尾部风嘴附近上侧的旋涡尺度也很小,不易观测到,而下侧的旋涡尺度较大,其形状接近于圆形.当风速接近颤振临界风速时,箱梁振幅明显增大,并且模型尾部风嘴上侧的旋涡尺度也显著增大,达到与下侧旋涡尺度相匹配的程度,模型尾部风嘴上下侧旋涡的交替作用主导了结构振动直到模型振动发散.基于流固松耦合的计算策略,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数值方法模拟了箱梁颤振临界状态下的绕流特性,结合正交特征分解(POD)的方法研究了模型颤振时刻表面压力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分析发现在颤振过程中箱梁表面波动压力的主控成分向迎风侧风嘴漂移.  相似文献   

16.
推进剂的某些相似准则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概述了与推进剂运动特性有关的一些相似准则及其性质,并就贮箱高、低 g 出流,表面张力装置贮箱蓄留能力、排出效率及液体重定位等实际试验的相似准则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圆柱绕流脱落旋涡空间相关长度的测量技术。除应用硬件系统外,还发展了一种测量用的软件系统,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采用非定常Euler方程、总体时间步长,隐式时间推进,计算了几种特殊类型本的二维有分离绕流。一类是光滑的圆柱体,在跨音速时计算出因激波诱导分离而周期性地脱落在尾迹上的非对称涡排。另一类是带尖角的物体,如三角形柱体,计算出从尖角处脱落在尾迹上的分离旋涡,形成卡门涡街,对这两类物体,计算的平均阻力系数,分离涡脱落的Strouhal数以及流态都与实验接近。结果表明,对于这类绕流问题,用非定常Euler方  相似文献   

19.
采用非定常Euler方程、总体时间步长、隐式时间推进,计算了几种特殊类型钝体的二维有分离绕流。一类是光滑的圆柱体,在跨音速时计算出因激波诱导分离而周期性地脱落在尾迹上的非对称涡排。另一类是带尖角的物体,如三角形柱体,计算出从尖角处脱落在尾迹上的分离旋涡,形成卡门涡街。对这两类物体,计算的平均阻力系数,分离涡脱落的Strouhal数以及流态都与实验接近。结果表明,对于这类绕流问题,用非定常Euler方程计算,具有一定工程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斌捷  吴江  林宏 《强度与环境》2005,32(3):19-23,32
本文依据质点动力学和一维可压缩流体动力学原理,利用无限大容器的出流结果,在适当的简化假设基础上,建立了固体发动机切割分离泄压过程的数学模型,并对泄压过程和分离后的状态变化进行预测.通过比对分析试验容器的理论和试验结果,证明本文方法的误差在15%以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